标题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 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 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 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 答案。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 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比较、分析, 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 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 收集人数) 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 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 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 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情况,抽一两个人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听,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批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数量的统计表)沈阳的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生活中领会“左右”的意义,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用“左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材分析 《左右》是第五单元中继“前后”“上下”之后的第三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和探索中观察、感知“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左右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感知左右,从而体会左右的意义。备课前经过了解,我发现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能区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但由于没有经过刻意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对左、右的反应比较迟缓,大部分学生区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会写字,再判断哪边是右边,然后想另外一边是左边。并且,左右的相对性在他们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共50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合作交流能力尚在培养之中。由于条件限制,执教时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中4人一排作为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理念 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找自已身上的左右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左右朋友来认识左右,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游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介绍自己左边右边的同学,这是对“左右”知识的延伸,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淘气要去小明家玩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帮淘气和老师解决困难,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练习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学以致用”。体验“相对”,确定“左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应该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相对性,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1、感知左右手 (1)学生用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请学生说说在鼓掌时用到了我们身上的哪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 (2)请同学们举起右手,放下,再举起你们的左手,放下。 (3)大家说说,我们平时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呢?左手呢? 2、请学生找出我们身上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拍右肩,用你的右手拍左肩。 用你的左手拍左腿,用你的右手拍右腿, 用你的左手拍右腿,用你的右手拍左腿。 4、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课件出示课题并请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课堂上经常发生的动作――举手出发,直奔主题,有效组织课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这节课开始就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从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体展开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右,从而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人的身体上也有数学。】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按老师的要求摆。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说一说。 师生对口令游戏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 尺子的右边是什么? …… 同桌的同学互相对口令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提问两个同学,然后每个人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4、找一找。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找一找”挂图。) 星期天,东东想去小明家玩,他没到过小明家,但他记得小明说他家住在三楼,上楼梯后往左走。你们能告诉东东小明家住几号房吗? 【设计意图: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想一想。 刚才同学们帮东东解决了困难,现在愿不愿帮老师一个忙。 师: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师举右手。) 有的同学说左手,有的同学说右手,老师举的到底是哪一只手? (学生七嘴八舌,还是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同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交流一下意见。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师转身验证。 体验:同桌左边的同学向右转,右边的同学向左转,同时举右手。 师小结:如果面对着面,你的左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右手,你的右手就会对着同桌的左手。 【设计意图: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亲身经历“猜测――验证――数学解释”的过程,从而发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2、小游戏。 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学生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生十分投入地做游戏。) 3、爬楼梯。 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学生说法不同) 请两位同学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4、练一练。 【设计意图:当观察别人判断左右时,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确定,错误率较高。教师在此及时地让学生到室外实地进行活动,以学生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楚地经历了方向的变化,再次体验“方向不同,左右不同”,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解决问题,增强运用意识 课件出示书P61第3题,其中有几辆顽皮的小汽车就躲在树底下,这里共有几辆车?先听听大客车是怎么说的?(课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小组讨论、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87—9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重点:负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截然相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王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五月上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朗玛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朗玛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米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画垂线,即学习42、43页例题。42页例题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样再举出生活中相应的实例;43页例题安排过已知直线上的点画它的垂线;“试一试”让学生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进一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想想做做”通过对折长方形纸、判断图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以及画垂线,巩固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直线,量角和画角,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和画垂线,再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垂直”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基础和技能来学习“垂直”,估计学生已拥有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应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本着这一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 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认新知(语言表述回归生活练一练折一折) 2、学画垂直(无条件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完成43页“试一试”小结作图方法) 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42页例题图。 从图中你能找到几条线?(学生可能找到很多,说的很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所需要的) 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 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2、谈话感知: 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 设计意图:由主题图入手,观察图中纵横交错的线,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识),发现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认识垂直。 (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 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 ①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线叫什么? ③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 (2)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 讲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讲解:“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 (3)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作业纸) (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我觉得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且要相信学生能够发现。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中发现对于垂直的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学生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感受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而学生自己发现的虽然深刻,但却是细线条,作为老师要把他们印象中的细线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设计了新知回归生活、科学判断是否垂直和动手折叠感受垂直的环节,即及时巩固新知又传递学习知识的过程方法。即受之于饵,又受之于渔。 2、学习画一组垂线。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纸) (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课件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 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 学生再尝试。 (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课件演示) 学生再尝试。 (4)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垂直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是一个从表象到实体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过程和垂直与其他相交的不同之处(相交成直角),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总结作图方法,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个图形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课件出示桥湾小学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图,请你判断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讲解时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在过去认识的图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是运用新知重新认识旧知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第二题通过街道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到怎样相交的道路安全系数高,让知识回归生活、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四、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 设计意图:吴正宪老师曾说过:我们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俄皮痒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了解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数学知识仅仅是个载体,知识的生成过程才是学习的实质,才是学生该获得的精髓,才是数学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品质。教学不是实现给予与告之,而是探索的过程。 板书设计: 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作 已知直线的垂线 垂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计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计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 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学法讨论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67×0.3 2.14×6.2 4.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 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 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 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2、能力训练点:熟练进行约分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德育渗透点:引导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投影出示,思考30秒,能说的就站起来说 1、数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能被3整除。 2、指出哪两个数是互质数3和8 12和18 5和12 3、说出28和42的公约数 4、填空根据性质 (复习能被2、5、3整除可以能很快看出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约数2、5、3, 复习互质数,可为最简分数概念降低坡度。 复习公约数,为约分时除以公约数做必要辅垫。 填空是分数基本性质学习后的直接应用,也就是约分的变形形成。既说明分数基本性质,又引出下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化简 提问:看到例1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问答,并板书: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同它相等 (3)提问:你准备怎样化简呢?根据思考题分小组讨论 ①的分子分母含有公约数。 ②用去除分子分母,得到。 (4)交流发言,生说师演示,再生说生演示师板书 (让学生猜想做什么,理解化简词义:化--转化、大小相符,简-简单、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出示思考题,分小组讨论自学,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学习、交流。 学生说,老师直观演示,再让学生边说边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简过程。) 2、教学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 提问:还能继续化简吗?为什么(因为3和4是互质数) 明确: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板书) 是最简分数,你还能举例吗?会说站起来说。 下面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吗? (出示P111上做一做)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指着不是最简分数)这些不是最简分数,通常要像这样进行化简,这就是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提问:什么是约分,你能根据刚才的做法说说吗? 生试说,同桌说,指名说把一个分数比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默读一遍 (先教学最简分数的概念,调整了教材的顺序,但更符合思维顺序。再指出不是最简分数的可进行化简,一方面说明化简的范围,又及时指出这就是约分的概念,显得自然。 由直观过程抽象概括出约分概念,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过程。) 提问:又怎样来约分,怎样写呢? 3、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约分 (2)分小组,根据思考题看书讨论①一般怎样约分,怎样写? ②也可怎约分,怎样写? ③约分要注意些什么? (3)指名交流生说师板书 (4)小结:你能将3个问题连起来说吗? (小组讨论自学例2约分,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对约分的几种形式正确书写,指出可用你喜欢的写法。) 4、反馈练习 P112下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指名两生玻片书写,其余写在书上 讲评说出的约分过程,结合书写,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目的在于掌握约分方法和书写形式,并结合书写表扬学得好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三、巩固练习 1、P112 1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约数3? 2、P112 3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3、独立作业P112 2任选6题,放音乐《二泉映月》。 同桌互批全对得优,得优的同学可以站起来。 (抓住学生想既对又快做好的心理,以介绍经验的方法,调动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强调约分过程中的两个注意点。 练习1训练迅速找准约分过程中用几去除分子分母, 练习2用红绿卡判断并改正,明确约分结果一般要是最简分数。 作业让学生自选,体现自主性。并在音乐声中愉快完成,得优的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小结 学生小结 师小结: 今后作业中的分数,作为最后结果一般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你能找出老师黑板上还有哪些分数要约成最简分数吗? 发现的可以自己上黑板来改。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作业要认真仔细,做完要复看检查,好不好? (针对约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主动勇敢地上黑板改错,这对反应快的学生又是一次成功的表现,并结合进行学习习惯教育。) 五、质疑 今天大家学得都很认真,还有没有什么问题你暂时不明白? (质疑是对本课教学情况的再现反馈,也为下次课提供学生方面的真实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录数量,了解负数的价值; ⑴要求: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 ⑵师叙述,生记录。 师:客车到达A站,有8人上车,有6人下车。 我校本学期转进学生68人,转出5人。 老师8月5日在上个月的基础上续存20xx元,8月24日取出1500元。 ⑶反馈交流。 展示学生的记录情况:文字、+、、 师:哪种方法能让人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数据变化?统一到+、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可以将+称为正号,将称为负号。 ⑷介绍你知道吗? 说明:数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实大家的这种记录思想,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记载。 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的一段话。 ⑸点明意义。 师:其实,在客车到达A站时,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其间数量的变化是相反的,出仓粮食的数量和入仓的数量的变化也是相反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此相关的数学知识认识负数。 二、联系生活,理解负数的意义。 1.教学例1 ⑴每天7:30,中央电视一台都有天气预报。在20xx元月的某一天,南京市的气温是零下3度到5度。 师: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最低温度呢? 出示教具(一个自制的温度计),提问:怎样在这个温度计上表示出这天的最高温度是5度? 请学生操作,追问:你是从哪儿数到哪儿表示出5度的?零下3度,在温度计上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意识到表示表示零以下的温度有困难,引出 0。 确定0度以后,请学生重新表示出零上5度,零下3度。 师:你是怎样数刻度的? ⑵说明:20xx元月的某一天,最高温度我们是从零开始往上数,因此这个温度是零上5摄氏度记作+5℃。最低温度是从零开始往下数的,这个温度是零下3摄氏度记作-3℃。 ⑶正、负数的读写法。 说明:+5读作正五,在写的时候只要在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也可以省略正号直接写5。-3读作负三,书写时先写负号,再写3,符号不可以省略。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利用香港的图片介绍摄氏度和华氏温度。学生读出温度,说说是怎样读的。 其余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反馈交流读写的方法是否正确。 小结:用+5、19和-3、-11、-7区分了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 3.教学例2 ⑴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与图片,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海平面,什么是海平面呢?介绍相关的知识。 说明: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⑵提问:你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写数,反馈交流。 小结:用8844和-155区分了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 ⑶提问:你能把我们刚才学过的这些数分分类吗? 小结板书: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吗?是不是负数?为什么?结合例1和例2的图片理解0与正负数的关系? 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 学生读数,在将相应的数填入圈里。 反馈交流,教师:8是正数吗?0该写到哪个圈里?为什么? 2. 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负数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五、课堂作业。 1. 读一读。 ⑴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