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
范文 |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1一、说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究性实验: 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 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 B、“拔河比赛” 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 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4、课堂例题强化训练 1.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论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D.马拉车不动或匀速前进时,才有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大小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2一、说教材: 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 二、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2、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物理定律的简捷,准确,严密 3、渗透物理学史 4、引申,重视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六、课堂训练 提问: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答: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七、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4、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于同一个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3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二、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否平衡?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对吗? 三、教具:弹簧秤若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举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用手敲门、用脚踢球,你有何感受? 总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也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演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互拉两弹簧秤,请学生给秤读数。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两秤读数变化。 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继续演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其它特征: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作用力与反作用是性质相同的力。 3、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作用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平衡)力的性质(不能简单认为A对B的力与B对A的力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分先后。二力平衡中的两个力,若其中一个消失,另一个不一定消失)。 4、总结与扩展: (1)拔河比赛中,甲队胜了乙队,是因为甲队给乙队的力大于乙队给甲队的力,对不对?(正确分析甲队战胜乙队的原因) (2)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压力,弹簧形变后再给手一个弹力,对不对? 5、思考题 (1)人从地面上跳起是由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力,对不对?(正确理由是什么?)(2)重力不计的细线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悬挂一个重物,试说明下列各组中给了的两个力是什么关系?能否平衡? A、天花板拉绳子的力与绳子拉天花板的力 B、天花板拉绳子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 C、绳子拉天花的力与绳子拉物体的力 (注意:此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D、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 E、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的重力 F、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物体吸引地球的力 (注意:此二物不接触) 本题中,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如何证明? 六、作业:P56:5、6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征 3、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牛顿第三定律》一课的点评———— 1、该内容在考纲、教学大纲中的地位都是须掌握的内容。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具体事例,属Ⅱ层次要求,说明了此节课的重要性,这为以后的物体受力分析、动量守恒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各知识链连自然、合理、得体,讲授知识由具体事例过渡到物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难点突出、明显,教学环节有层次。 3、关于授课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及动画演示物理过程,知识过渡由浅入深,方法较为灵活,且教学媒体的应用能突破重点、难点。 4、关于课堂观察:在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踊跃,师生之间有较好的配合,但学生回答问题略显被动,一问一答式,勉强回答式突出。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 5、板书设计:较为简洁,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使写板书的时间能更多地投入重点难的突破,戒除学生听————记笔记——听————学等机械性的听课方式,使课堂活起来。 6、不足之处:有口误,课堂训练明显不足,对达成目标不利。 7、总体点评:是一堂优质课,虽有缺点,但暇不掩玉,难能可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4本课程选用的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物理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的规划教材,该教材兼顾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内容,真正达到了"必须为、够用为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较强,有循序渐进浅显易懂的特点,是学生和教师可用之书。 一、学生方面 教学对象是初中毕业的中差生,学习基础、课堂纪律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针对这帮学生教师必须有和蔼耐心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三、教学难点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应用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教边实验、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提高学习兴趣。每两个学生发两个相同的弹簧秤,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推理总结实验结论。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牛顿第一和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研究物体惯性问题,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研究物体加速度问题); 2、 引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问题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来研究); 3、 以实例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有作用力,使水桶提起来了;同时水桶也对人有反作用力,使人感觉累); 4、 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把两个弹簧挂起来对拉,观察读数、讨论分析结果,推理总结结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5、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必须讲清和强调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论证,它们的关系是: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产生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5)、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例如:用板擦擦黑板时,板擦给黑板一个作用力,黑板给板擦一个反作用力(可任意命名)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板擦给黑板的作用力产生于板擦,作用于黑板,而黑板给板擦的反作用产生于黑板,作用于板擦;板擦给黑板的作用力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了,而黑板对板擦的反作用力使板擦磨损而变形,它们各有各的作用效果是无法抵消的;它们性质相同都是摩擦力。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平衡力从现象上看,它们似乎相同,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论和实验均以证明它们的区别是: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而二平衡力则是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产生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而二力平衡则产生于,与其相互作用的另外两个物体。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效果不能相互抵消,也不能彼此平衡;而二力平衡的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彼此平衡。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是相同性质的力,而二平衡力则不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一个力消失或变化,另一个力也就同时消失或变化,而二平衡力则其中一个力消失或变化,并不影响其另一个力的存在。只是物体的平衡被破坏了。 例如,悬挂在天花板上电灯,受到电线对它的拉力T,同时它对电线有反作用力 T′,它们分别作用在电灯和电线上;它们分别产生与于电线和电灯;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电线对电灯作用力T,使电灯被吊起来,而电灯对电线的反作用力T′,使电线形变(拉长);它们的作用力T和反作用力T′都是弹性力;电线吊起电灯,这两个力同时出现,一旦电线断了,这两个力就同时消失。那么电灯受到电线对它拉力T和地球给它的重力G这对平衡力,都同时作用在灯上;拉力T产生于电线,重力生于地球;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电灯保持静止状态;它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力,拉力T是弹力,重力G是引力;它们是成对出现,拉力T大小变化,重力G不变,当电线断了拉力T为零(即消失),而重力仍不变,但电灯不能保持静止状态,而是向地面落去。 (三)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牛顿第三定律反映了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实际和理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中也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把一个力的平衡力误认为是该力的"反作用力"。例如,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给它的支持力是物体重力的平衡力而不是重力的反作用力。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吸引地球的力,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2)压力不是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压力是垂直作用在支持物表面上的作用力。有时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或重力的一部分。有时压力的大小与重量毫无关系。例如: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刚好等于木箱的重力。()停放在斜坡上的汽车对斜坡的压力只是汽车重力在垂直于斜坡方向上的一部分。手向墙上按图钉时,手对图钉的压力,图钉对墙的压力都等于手对图钉的作用力,跟重力毫无关系。故压力不是重力。 (3)当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虽然只有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也不能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产生怀疑。相互作用力即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是不容质疑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有时只有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说明:一是,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较大,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所以它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而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它在力的.作用下,就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例如,熟透了的果子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向下落入地球。而地球由于质量很大,虽在果子引力作用下但运动状态仍保持不变,所以地球岿然不动。二是,由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受到外力的合力所决定。当其中一个物体所受的动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时,它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而另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力大于零(∑F>0)时,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六、课堂小结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比较——相同点和不相同点 七、作业 1、思考拔河时决定胜负的因素是他们拉力的大小吗? 2、P42 T3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5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学过程 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1)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 (3)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⑴ 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⑵ 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⑶ 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 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质相同)、同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1】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 D、地面对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 【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拉过来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答案为A、B。 【小结】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跟两力平衡有本质区别【作业】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