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
范文 |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1(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②父异( )焉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方法: 目的: 【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粗略的阅读 (2)对… 感到诧异 (3) 同“攀”,牵,引 (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 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 【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 目的:见往事耳(1分) 【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学习使人进步等(2分)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孙权”所说的内容来分析读书的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根据“吕蒙”与“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来谈明白的道理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联系文章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C.于厅事之东北角 B.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C 2.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3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孰若孤/孰视之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事/完成)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了解/引见)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 D.孰若孤/孰视之(谁/通“熟”仔细)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开卷有益,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1分);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1分)。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1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1分)。(答对三点3分,语言通顺1分。)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4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及鲁肃过寻阳( ) 2、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2)浏览/粗略地阅读。 (3)到了————的时候。 2、(1)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了。 3、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8)劝人要讲究策略。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5(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5.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16.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2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2.(1)于是,就。(2)超过约定的期限。(2分) 13.C(2分) 14.(1)我难道想咬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1分)(2)因此,人们都(或多)(愿意)把书借给我(1分)。(共2分) 15.学(学习、读书)的必要(重要)性(1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1分)。(共2分) 16.示例1: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求师诚心。 示例2: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只要答出一点即可,2分)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6《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或以钱币乞之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或以钱币乞之。B.但当涉猎但闻屏障中抚尺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D.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读了上面两篇短文,对于学习,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其中一篇短文谈谈。 参考答案: 小题1:(1)对……感到诧异(2)有的人(3)相当、相称 (4)通“攀”,牵,引 小题1: C 小题1:(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或: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小题1:提示:看法要正确、态度要鲜明,还要结合两篇短文之一来谈。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两个都是“用”;B项两个都是“只”;C项前一个“到”,后一个“比”;D两个都是“渐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7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吾尝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学者师达而有材 D、怀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拘于时 (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11、【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 (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故选D。 (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 (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约束。 故选B。 (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8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9、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0、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 答案: 7、粗略地阅读 重新 向 穷尽,完尽。 8、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9、 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0、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11 、(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 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9(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过寻阳( ) (5)恐已暮矣 ( ) (6)盲臣安敢戏君乎 ( ) 【小题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小题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当权,当道 粗略地阅读 用 到 担心 怎么、哪里 【小题2】吴下阿蒙(0.5分) 解释: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1分) 刮目相待(0.5分) 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 【小题3】①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小时候喜欢学习,犹如白天刚刚出来的太阳。 【小题4】(1)拜蒙母 与蒙结友(1分) 一方面说明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军中多务(事务多) 恐已暮矣(年纪大) 【小题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当涂、以、过”结合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分别译为“当权”“用”。“到,经过”。“涉猎”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应译为“粗略地阅读”。“安”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的词语,译为“怎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平时的学习中应有积累,不仅知道其出处,更应知道其意思。一个是“吴下阿蒙”,出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另一个是“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出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更要重视,不仅知道出自哪个句子,还要知道它们在原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做到知其意且会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士、三日、少”等,“士”在句中应译为“读书人”,“三日”不是实指,应译为“几天”。“少”应读四声,译作“小时候”。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问在原文中提取“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第一问第二步,从鲁肃的行为可知,吕蒙才略的长进惊人,鲁肃发自内心地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结交。第二问在原文中提取语句作答即可,第一篇中可提取“军中多务”,第二篇可提取人物的语言“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当然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作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审清题干,看清题干共几步,按步作答。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首选使用原文语句。需要概括作答的,要结合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关键语句,拟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可知,我们应从学习的角度谈体会。理解题干和文章内容可知,从四个人的身上可得到不同的启示,如从吕蒙、晋平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启示,从师旷、孙权的身上可得到要善于引导别人的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要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根据原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谈、行为,事件的结果等当中得到启示,借用原文中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语言,把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表述出来。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10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②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青,取之于蓝/则群聚而笑之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分析第①段的结构、思路。 答案: 14. 青出于蓝胜于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5. 符合、契合横渡、渡过 16.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劲的筋骨(“但是能够”或“却能)在地上吃泥土,在地下饮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7.B 18.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用两个比喻论证不断学习的好处:可以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师;可以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就能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或意译为:聪明、智慧/和道德高尚或行为正确、行为无过错等。)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 ①由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得出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意思是: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是: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引申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是: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申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其曲中规”的意思是: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所以“中”的意思是“符合、契合”。 ②“而绝江河”的意思是:却可以横渡江河。所以“绝”的意思是“横渡、渡过”。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爪牙”,古义异义,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B。两个“之”,都是代词。 C。第一个“之”,兼词,“于之”,在这里;第二个“之”,代词,指老师。 D。第一个“则”,就;第二个“则”,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然后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和“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两个比喻论证不断学习的好处。“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和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师;輮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过改变事物的本质,可以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要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就能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 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