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劝学教案 |
范文 | 劝学教案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劝学教案 篇1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劝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 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劝学教案 篇3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朗读课文,体会对话中人物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他们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方法。 4、懂得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一、 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蒙( ) 卿( ) 即( ) 邪( ) 孰( ) 2、理解文题 劝学是 的意思。文题点明了 。 3、走近作家作品及文中人物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是 时期 家, 家。世称 先生。本文选自《 》,这部书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孙权,字仲谋,三国时 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辛弃疾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对孙权赞道:天下英雄谁敌手? ! 。 4、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5、学生汇报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二、设纲导学: (一)、结合课下注释,整理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1、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2、考考你: (1)、解释加线的词: 卿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见往事耳 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二)、感知内容,体会对话中不同语气,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概括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气怎样?这样说有什么作用? 2、根据文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并体会其作用。 鲁肃 吕蒙 3、说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个案补充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1、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特点?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安排结尾有何用意?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读书的看法有无改变,为什么呢? 总结归纳 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拓展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则古人读书的故事,想想你从中悟到了什么?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反馈练习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并解释 2、指出通假字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 孤: 治: 博士: 但: 4、一词多义 辞以军中多务 卿今当涂掌事 见往事耳 以 当 见 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布置作业 1、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他重视学习呢?请以我来劝你多读书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4、积累有关读书格言,两句以上。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课文中人物有关的章节。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撰写的《名人传》 劝学教案 篇4第三单元 劝学 劝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4--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学习“劝”:“劝”有两个意思,一是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如“劝告”;二是鼓励,如“劝学”。谁知道“劝”字在诗有是哪个意思?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4--2) 三、认读生字卡片 四、指导书写 可按字形结构分类。 五、课后练习 1、读一读。 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体会背景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它们学习。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写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熟练背诵《惜时》和三句名言,不必强调理解诗意。 六、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 2、书写词语: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教学反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了古诗所描绘的意思,认识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会了“首”的字理。 冬冬写字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冬冬后来说话的含义,体会怎样才能写好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认识12个生字、1个部首、会写8个生字。 4、唤起表达欲望,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 2、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好字,激起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欲望。 第一课时(4--3)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习情趣 1、有一个叫冬冬的小朋友练习写字,可是怎么也写不好。后来,他终于能写出好看的写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短文《冬冬写字》。 2、出示课题《冬冬写字》。 3、领读课题,强调第二个“冬”字读轻声。 4、读到《冬冬写字》这个题目时,你想到了什么?老师想到了跟大家刚入学时写的字相比,现在大家写的字真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5、出示作业比较。 6、大家入学已经很长时间了,每个人写都有了进步。大家想知道冬冬是怎么写好字的吗?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找出来。 二、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随文学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个别读。 2、指导学生读出重音。 3、朗读第一段,找出冬冬说话的句子。 4、大家是怎么找到的?有什么窍门吗? 5、原来窍门就是小小的引号。 6、读完了第一自然段,你能找出冬冬认为自己写不好字的原因吗? 7、朗读第二段,这回冬冬找到自己写不好字的真正原因了吗?是什么?后来他为什么能写好字了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因为姐姐教了他正确的姿势,从此他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所以他写的字越来越漂亮了。 8、讨论:你认为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呢? 姿势正确:要做到“三个一” 写字要认真。 三、练习 1、小组比赛分角色朗读课文。 2、填量词练习。 3、补充成语练习。 4、形近字组词。 第二课时(4--4)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 1、复习部首,书写“对”字。 2、指导书写“样、认、体”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总结出左窄右大特点。 3、教会学生一个新部首,指导书写“笔”字,注意上小下大的特点。 4、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道”字。 三、练习 1、“又”“尺”在下面字中有什么变化?写一写。 有些独体字在做偏旁、部件后便发生变化,如“又”“尺”的捺变点。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变化吗? 2、读一读,写一写。照样子书写,要求正确、美观。 3、写一写。把刚入学时写的字和现在的字比一比,通过变化感受自己在学习上收获的进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后作业 1、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准备写好比赛的作品。 教学反思: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悟了课文的大意,生字书写较漂亮;笔画记忆不够准确;加强指导和书写。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会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续编故事,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童话故事中小猫的经历懂得: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认真真,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 教学重点: 理解猫妈妈批评教育小花猫的话。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懂得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4--5) 一、导入 1、出示课件上的图片:一条鱼、一只猫。看图说话。 2、导入: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字卡,你能借助拼音认出这个字吗?认读这个字,你能用“钓”字和黑板上的字或词组词吗?或者说一句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二、用幻灯展示出课题《小猫钓鱼》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提出下列要求: 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注意带有“一”的词中“一”的声调变化,注意多音字“着”的读音。 标出自然段。 找出文章中除了小猫、猫妈妈和鱼之外的小动物,在字的下边点上圆点。 画出猫妈妈对小花猫说的话。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 1、图中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与哪一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2、同学们,大家看到这是什么啊?大家看到的这只蜻蜓很漂亮,大家都很喜欢,那么小猫看到蜻蜓了吗?谁能找到这段文字来读一读呢? 3、这幅画中的谁又去干什么了?与哪一自然段内容相对应?这次小猫是怎样去捉蝴蝶的呢?出示“双”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交猜测读音,因为这个左右结构的字两边是相同的,都是“又”字,只是左边的捺变成了捺点。让学生观察字形,在教师的分析基础上自己体会理解字意。学写“双”字,强调字音是卷舌音。指导书写,组词造句。 4、同学们,小猫在扑打蜻蜓和捉蝴蝶之后又做了什么呢?谁能找到文章中的这个段落是哪一段?全班齐读。谁能到讲台前,来表演一下小猫看到了一群麻雀之后的动作?谁能用一个字来表述这个动作?出示字卡并学习。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个字的?指导书字。 5、同学们,小猫钓到鱼了吗?他高兴吗?说了什么?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读一读吗?“小猫的盆子里还是空空的。”说明小猫没有钓到鱼。教师讲解“空”字的书写及部首。小猫不高兴了,他“生气”了。让学生做一个生气的表情给自己的同桌看。学习“气”字并指导书写,谁能来试着读一读小猫的话呢?要让我们感受到小猫此刻的心情。 6、小猫不只生气,还有些着急,看着妈妈钓了一大盆鱼,小猫不禁要问:为什么自己没有钓到一条鱼呢?同学们,大家能告诉小猫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专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同学们从小就要养成做事认真、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小猫钓鱼》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告诉他们自己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作业本书写生字。 4、想一想:如果小猫又和妈妈去钓鱼,这次他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4--6) 一、表达训练:根据图片提示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 1、复习生字。 2、学习新的生字。 以“这四个生字可以组成两个词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半条立”。讲解四个字并指导书写,参考基础知识中的相关资料。 3、游戏“小猫钓鱼”。 4、根据书后练习题“读一读”开展读词语游戏。 三、选词填空。 四、“读一读、说一说” 三个时间副词“连忙、马上、立刻”,课件出示相关词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将句子补充完整。 五、课后题“读一读,再说说信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图画,引导学生想象,猜测三幅图说了什么,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领读,通过这首儿歌的朗读,让学生领悟学习的重要性,激发识字的欲望。 六、故事会 1、续编故事:一天,猫妈妈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这次,蜻蜓、蝴蝶、麻雀又飞到了小猫的身边,大家猜,这次小猫会钓到鱼吗? 你是怎样专心做一件事的,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教学反思: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悟了课文的大意,生字书写较漂亮;笔画记忆不够准确;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了解课文的寓意。 分组传话(4--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什么是传话游戏,传话时要认真听,记住别人说话的内容,口齿清楚地把话传给别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和与人口语交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准确传话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传话游戏,知道怎样准确传话,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及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准确传话,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及口语交际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老师有一点儿事,先出去一会儿,同学们,很对不起。 (一名老师敲门进入)问:你们的老师在吗?(生:不在) 师:请转告张老师,明天有客人来参观,请她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出去,师推门进入,学生纷纷举手) 师:刚才有点事,耽误同学们上课了,你们有什么事吗?(几个学生把事情说清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怎样把别人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达下去呢?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就通过“传话游戏”来揭开这个疑问。(板书) [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新课,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使口语交际真正为实际生活服务。] 二、看图感知游戏内涵 1.什么是传话游戏呢?同学们先看看屏幕,认真想一想,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课件动画演示:学生做传话游戏的情景) [一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由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使抽象、难于理解的“传话游戏”变得直观、易于理解。] 2.传话游戏真有意思,我们也进行传话游戏,好不好?既然是传话游戏,首先我们要宣布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1)认真倾听。(2)牢牢记住。(3)吐字清楚。(4)互不干扰。 3.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 三、在游戏操作中明理 (一)第一轮游戏 1.教师准备几组易混的词,如:乌云、乌鸦、乌贼等,分组传下去。 2.评出优胜小组。 3.师:怎样才能把别人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下去呢?结合自己小组的比赛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大家研究研究,可以向优胜组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4.总结要领:听得准,记得牢,说得清。(师板书) (二)第二轮游戏 1.教师准备简单的句子,如饭后要洗手;认真听别人讲话是有礼貌的孩子;跳绳能够锻炼身体;下课了,我们要做安全游戏等等,分组传下去。 2.评出优胜小组。 [游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两个词到多个字的句子,传话的难度加大,也使学生的听说能力逐步提高,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兴奋之中。由实践引导学生总结要领,使理论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三)第三轮游戏 1.看图说一句话。(课件准备几幅画,让每组的一名学生到计算机前来操作,给出五幅图,让学生选择一幅,用一句话概括图意,然后再传下去。) 2.评出优胜组。 [由单纯的文字传递到看图说一句话,不仅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培养,而且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使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教学密切相连,互相融合,不单纯为了交际而说话,不单纯为了学习而表达。] 劝学教案 篇5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 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平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劝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⑵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⑵。 ⑴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⑵ 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 学生齐读第2段: ⑵ 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 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 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 輮:使…弯曲。 ⑤ 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 有:通“又”。 ③ 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 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 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 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 参:验,检查。 ② 省:省察。 ③ 乎:相当于“于”。 ④ 知:通“智”,智慧。 ⑤ 过:过错。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 冰─→水 胜于 寒于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輮 绳 砺 ⑷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 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 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3、研习第3段: ⑴ 学生齐读第3段。 ⑵ 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 须臾:片刻。 ② 跂:提起脚后跟。 ③ 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 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 假:借助,利用。 ② 舆:车。 ③ 利足:脚步快。 ④ 致:达到。 ⑤ 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 绝:渡。 ⑦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⑷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劝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 A、关羽 B 、吕蒙 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难道 (3)但当涉猎 只 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 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 ,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善劝) 吕蒙: 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 (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 人伴贤良品德高。 (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劝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 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 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 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 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 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 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 、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八、附录 劝学教案 篇9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