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短歌行》教学设计 |
范文 | 《短歌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歌行》教学设计(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短歌行》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教学方法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 二、读 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 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 从哪里看出来? 生1:标题 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 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 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人生短暂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忧功业未成 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同学们找找表明曹操对待人才态度的诗句,体会一下,曹操是怎样留人的。讨论两分钟。 生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事业留人 四、小结及课堂作业 忧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成,所以此诗读来深沉悲凉。古人说“诗言志”,曹操在本诗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贤才来一统天下,解百姓战乱流离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气驰骋期间,所以读来慷慨激昂。下来,就请同学试带着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诵读全诗,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微型课来设计,我只选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目标,即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诵读贯穿始终: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代表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集体读等等。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悟出全诗的核心主旨。 引导学生读的过程基本顺利,但在问题的过渡上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在安排学生几轮诵读之后我抛出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得出诗眼“忧”字之后,我说了一段过渡语,给人一种跳出诗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卫涛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20分钟的微型课,快速切入主要环节是关键。比如在学生找出“忧”字之后,就应马上抛出“诗人忧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后再问“解忧靠什么?”明确是“人才” 后马上再问“如何求取人才?”这样安排环环相扣,讲起来顺了许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主要是三个关键词“忧”“求贤”“一统天下”用两条横线贯穿起来,事后,李老师帮我重新设计了板书,让我明白了微型课板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课堂上讲到的重点词还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现在板书中,这样,整节课的重点内容看起来才能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两位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各位同行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在这次微型课试讲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谢谢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以这节课作为范例,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在重难点的取舍与把握上,在师生互动的处理上多下功夫研磨,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上出更优质的课! 《短歌行》教学设计2【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 学生读诗感悟,交流读诗体会。 出示投影: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有助于理解本诗的深刻含义。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五、课外延伸 选择《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 参考话题: “立志与成才” “机遇与成功” “科教兴国” “尊师重教” “礼贤下士” 《短歌行》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预习(课前印发资料) (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 譬(pì)如朝露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yōu)鹿鸣 何时可掇(duō) 契(qì) 阔谈? (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 (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 (四)解释题目 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 (一)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 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 师生合作,品析诗歌。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 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 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 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