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
范文 |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锦集五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一、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并学会运用“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三、教学模式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预习思考题。 2、读读想想,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1)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2)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论,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3)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是详细。(可找语言标志)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讨论: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明确: 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总之,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2、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3、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三)总结。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了一种爱心。 (四)整合提高,拓展延伸。 再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 思考: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 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 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平,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 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 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 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一次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忙。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 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tan chang pian zhang tu du 探 昌 篇 章 突 读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一 、导入新课。 朗诵诗句,同学们判断是描写哪个季节的诗句: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像春的妩媚,夏的妖娆,秋的丰盈,冬的纯洁,韵味各异。你们喜欢四季的哪个季节呢? 喜欢春天的同学举手我看看?夏天呢?秋天?冬天? 不论你喜欢哪个季节,今天,老师和大家携手共同走进梁衡的夏季,体悟当代作家梁衡的《夏》让我们感到的夏的紧张、热烈和急促。那是一个流金的岁月,那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夏。 (板书课题《夏》) 二、检查预习,积累基础知识。 1、全体同学朗诵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正音及文学常识。 (1)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日溶溶,秋波澹澹 闲情逸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2)梁衡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对“夏”充满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在文中找出依据)(板书) 明确:喜欢和赞美。“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安排全文的?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全班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先总概括了夏天的特点,总领下文;下文再紧扣“热烈、紧张、急促”三个特点来写;最后再总交代了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赞美夏天的其中原因,直抒胸臆。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 “令人神往”、“白雪皑皑”、“旅游胜地”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看清型近字字形,并组词;能摘录文中一、二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向周围同学推荐。 4、知道瑞士的日内瓦是一个旅游胜地,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舞台。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的情感。 5、 能介绍一个自己了解的旅游景点。 重点难点: 1、理解“旅游胜地”、“白雪皑皑”等词语的意思。 2、会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意词,看课后注释等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出去旅游过吗?到过什么地方呢?( 生交流。) 2、今天这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到世界旅游胜地——瑞士的日内瓦去旅游一番。 3、出示课题:23、令人神往的日内瓦( 指名读课题、齐读 ) 4、质疑:读了课题,你在想什么?在“令人神往”这个词语上打“?” 二、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日内瓦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带着这一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介绍后,你们想去这个地方吗?那就请你们读读课文,亲自去感受一番。读时,请大家做到:( 出示要求 ) (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圈划不理解的词语,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去理解? 3、学习生词 (1)出示生字新词。( 齐读 ) (2)重点指导“皑”的字型,书空“皑”的右下部分。 3)考考你眼力:请看清字型,然后组成词语。 瑞( ) 纳( ) 椅( ) 撞( ) 端( ) 呐( ) 绮( ) 幢( )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板书这些词语: 令人神往 白雪皑皑 旅游胜地 师:这些词语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呢?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寻求方法来解决。 三、 朗读感受 1、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令人神往的日内瓦,好吗? 2、 日内瓦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节(重点读好“碧水青山”、“风光绮丽” )。 3、师:是啊,日内瓦碧水青山、风光绮丽,一个多么令游人神往的地方 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着老师介绍,一边脑海里显现出这样的画面。( 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2节 ) 4、师:你看到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课文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介绍这些景物的?小组读读第2节,然后选取一二句你喜欢的句子再读一读,写一写,再向周围的同学推荐。(完成课后练习二) 6、交流,根据学生推荐或教师自荐的句子指导朗读。 (1)沿着罗纳河走到日内瓦东部,,,,犹如翡翠铺成。(自由读、个别读等) 其中渗理解词语的方法:请学生联系课题,读读这句句子,知道“令人神往”的意思就是“令人向往”从而得出可以联系上下文找一个近意词来理解的方法。 (2)湖的南岸,白雪皑皑的山峰,沿湖公园密布,一幢幢造型奇特的别墅掩映其间。 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出示有关媒体或图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白雪皑皑”,然后查字典理解“皑”字的意思,最后请学生想象并表达“白雪皑皑的山峰”是怎样的景象?从而得出理解词语的方法:查阅工具书或结合实物。 (3)湖中有一座高达130米的人工喷泉,,,,人们就会把它抱进怀里,送到医院。(个别读,齐读) 师:你从哪些描写中,能看出“和平”、“幸福”?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节,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 ①学生交流。 ②师小结:日内瓦人民热爱人民,保护自然,大自然也给他们带来了和平的环境,幸福的生活,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就是“和平幸福”。 7、师:学到这里,我们的旅程也该结束了,离开这么美的地方,我真有点儿恋恋不舍,你们呢?让我们再浏览一回那里的优美风光。(齐读第一节,引读第二节) 罗纳河是一条贯穿全境的河流,它把市区一分为二,,,,沿着罗纳河走到日内瓦东北郊,,,, ,,,,湖的南岸,,,,湖中,,,, 8、练习说话: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日内瓦的感受。(同时理解“旅游胜地”的意思。 9、齐读课文第三节,然后完成填空练习。日内瓦是( ),还是( )。 日内瓦既是( ),又是(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