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
范文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练习课(P648T至12T)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说出结果 23+775+98+23 56+950+548+5 79+542+505+44 2、听算,全班计算,后集体订正 9+276+276+30 9+3014+654+5 36+546+333+7 3、指名说一说:9+30和36+5你是怎么样算的? 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二、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 要求:1、先口算,在填空。 2、指明说出计算方法。 3、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2、游戏——小小邮递员 比一比,哪个邮递员送的又快又准! 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10题,6连续加6,每次加的结果写在横线上。 要求:1、小组里口说结果。 2、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3、仔细计算,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的第11题, 要求:1、先说出图意,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联系十一的第12题。 注意:先计算在比较大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预习要求: 看一看教材第3页的“拼一拼”内容,做一做练习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向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的美。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歌中唱的到底是什么呢?(多媒体播放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播放完时适时提问:你们喜欢风车吗?)其实,风车是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折成的。不仅这样,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干变万化的图案呢。你们想当那个把图形变得很神奇的魔术师吗?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下课之后,大家就都会成为魔术师了。(板书课题) 二、折一折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请看幻灯)同学们按照要求把你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折完后,你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怎么样?(对了,对边重合,即对边相等)那么,邻边是否也相等呢?(对角折一折,试一下)我们一起来看屏幕演示。再来看看,正方形的边怎么样呢?(幻灯出示)大家把正方形沿着虚线向对角折,再对边折,你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怎么样?(都相等)好,我们再来看屏幕。 归纳: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问:你能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纸吗?这样折一折、剪一剪就变成正方形了,能说明理由吗? (2)小组合作制作纸风车。 我们在课前说过,纸风车是由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之后才完成的。你们会做风车吗?(幻灯出示风车图案)接下来,老师就和你们一同来学习。请注意看(播放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做: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根据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我们将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再裁下,(幻灯片演示制作步骤)然后我们将正方形的对角各折一下,沿折痕剪向中心,但中心部分要留有余地,之后我们将出现的八个角每隔一个向中心折一次,再用铁丝串好并固定,纸风车就可以在风中转动了。 问: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呢?动手做一做,再玩一玩自己的风车。 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 好了,我们先把纸风车放一边,看看还有哪些平面造型可以拼摆出来。请看这辆小汽车(幻灯出示),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三、拼一拼 刚才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那你们想玩拼图吗? (1)下面,就请用你手中的2个长方形拼一拼,看看你们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完成后幻灯展示答案) (2)再来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一下,又能拼出什么呢7 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你们能摆出六边形吗? (4)好,接下来就请大家用手中的9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快又好,开始!(幻灯展示答案) (5)现在,老师也难不倒大家了,那么,我就想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请注意看(幻灯出示用小棒拼成的平面图形)。 ①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 ②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 ③你能用老师给的4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 (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四、拼图大比赛 (1)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学具袋,让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去发挥想象拼图,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好又快,且有创意。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一第4题,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教师相机指导。 五、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拼出了很多美丽的图形,当了一回小魔术师哦!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能够继续发挥你神奇的魔力,拼出更多美丽的图案来。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边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第二册88页例题(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8+4+313-4-562-209+5+716-8-458-30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 28+34 52-20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我国运动员们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情况让全国人民也非常满意,你们想知道他们得奖的情况吗? 1、出示表格 金牌银牌铜牌 321714 2、根据表格编一道两步试题。 3、指名列式。32+17+14 4、小组内讨论该怎样计算?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说师板书。 32+17+14=63 32 +17 49 +14 63 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说出自己的方法,你们喜欢用这种方法?好!现在你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试一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6、完成 35+26+24 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 你是怎样想的?师板书 35+26+24=85 35 +26 61 +24 85 师: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 7、试一试: (1)对学生提出要求:先叙说题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2)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62-15-17=30 62 -15 47 -17 30 3、做一做 98-28-35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黑板上的这几个题,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师板书课题。在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用两个竖式来算,第二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叫“简便写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言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6教案示例 操场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 (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情境图 (一)理解主题图 1.出示图片:操场上 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人; (2)女生有()人; (3)男生与女生共有()人; (4)男生比女生多()人; (5)女生比男生少()人; ……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出示图片:学生与椅子 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10-9=110-8=2 (2)教师提问:“1”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 (3)教师提问:“2”是什么意思? 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 3.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摆一摆1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图片:摆一摆2 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图片:摆一摆3 (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 (2)怎样列式? 4.出示图片:鸭子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一)出示图片: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汇报.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列出一个比较单子同学明天互相交流.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探究活动 找座位 游戏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游戏准备 根据学生人数准备相应的写有口算题目的“电影票”. 游戏过程 1.把教室里的椅子摆好(桌子搬出),模拟成电影院的座位. 2.然后每人发一张写有口算题目的“电影票”. 3.每个学生只有算对加减法,才可以找到自己准确的座位,一次找准座位的同学可以成为“文明观众”,并佩戴“文明观众”标志. 游戏说明 电影票制作方法:在电影票的前面画上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形象,后面注明几排几号,但排数和号数不直接写明,而是由加减法算式化替,如:9-5排1+4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7——找圆形 课题:找圆形 课型:新授课 试讲人:张玲娟 学时:1学时 备课时间:20xx-6-11 授课时间:20xx-6-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圆形的特征,能从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共同的地方(图案为圆形)。 2、能力目标:幼儿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能遵守操作规则,并能独立画出圆形。 3、德育目标:利用观察法、操作法等来引导幼儿学习。教学重点: 1、指导幼儿了解圆形的特征,并让幼儿能在图案中找出圆形。教学难点: 1、幼儿需要发挥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画出圆形。教学方法: 1、观察法2、示范法3、提问法4、操作法等。 教学准备: 1、若干个圆形实物图(硬币、眼镜、手表等) 2、铅笔、白纸(学生自备) 3、几张缺少轮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引题 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大家想不想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告诉我这些是什么呀?”(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小朋友都很聪明,认识这些东西,那大家看一看这些东西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都是什么形状的呀?嗯,对了,大家真聪明,这个就是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了圆形,那大家要不要和老师学习画圆啊?拿出大家带来的笔和纸,跟着老师一起来,好不好呀?小朋友们,注意哦,画的时候不要弄伤自己的小手哦!”(教师提醒小朋友安全问题) 2、找圆形 教师(出示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呀?这些车子能开吗?为什么能开或者不能开呢?”(师生互动)呀?教师:“小朋友眼睛真灵,原来呀,这些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找找看,应该画在哪里?”(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3、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帮车子找到了它们的圆圆的轮子。大 家都学到了什么是圆形,那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之后,在家里找一找圆形,然后指给爸爸妈妈看,好嘛?那今天的课就结束了,小朋友们,再见!” 教学反馈: 1、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图片展示、现场教学等方式来指导幼儿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所学知识。 2、本次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版)第16页的例题, 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几和第几实际上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凡事物排列的顺序号。例题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务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想想做做让学生在涂色、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识几和第几的区别,培养学生用数表示个数或顺序并现同伴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你们看。 出示课件。 2、谈话。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 (2)请小朋友数一数小明排在第几?小刚排在第几? (3)排在第1的是谁?原来老爷爷排第几?老爷爷怎么又排到第一了呢? (进行礼貌教育。) (4)黄头发的小姑娘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评:紧密结合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几和第几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小明、小丽要进动物园要做对点灯笼的游戏才行?你想试一试吗? (1) 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 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 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3) 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几和第几) [评: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不仅检验前面对新知感悟,还着重对几和第几的内容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 3.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来到动物园,小红和小明首先看到了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问:猴子能捞起月亮来吗?为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 4.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评:每个画面都引导、组织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爱的连续的动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显得生动活泼。] 5.想想做做第4题。 问: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 (小组讨论) 交流:1号车前面是5号车;5号车前面是2号车;1号车后面是4号车和3号车;前3名的是2号、5号、1号车;最后一名是3号车 追问:刚才说的是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评:这一段采用学生交流合作的形式教学,使学生既学会了肯定自己,又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从中补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另外,这里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互帮互助,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室呢?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交流: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室。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1室,所以它家住5楼1室。 A:出示小动物的位置说住在几楼几室。 B:告诉小动物住在几楼几室学生在电脑上点位置。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评:把数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生活中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安排学生相互说一说,再交流。 [总评] 本堂课分三步走:从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动画情境的感悟,最后是游戏的深化巩固,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层次很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魅力。练习中采用了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提高了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5以内数的具体含义,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5以内各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1—5各数。 教学关键: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所以教师的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准备: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活动课,坦克等图片,点子图,田字格。 学生:5根小棒或小正方体块。 过程设计: 活动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昨天参观活动课时,我们看到了大哥哥、大姐姐们在科技小组活动的情况,想不想知道朝阳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小组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刚入学,对科技小组的活动还不够了解。通过课前的参观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活动二:教学1—5各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做什么?(指导学生有序进行观察) 小女孩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坦克有几辆?”谁来告诉她? 谁能试着提出类似的问题? 谁能帮他解决?你是怎么知道的?注意对数数方法的指导。 按顺序板贴:火箭、坦克、汽车、机器人和飞机图。 2、小结:一辆坦克我们可以画一个点子,用数字1表示;两支火箭画几个点子,用数字几表示?等等。(板书) 3、拓展:我们身边或生活中数量是1—5的物体有许多,谁能用上1—5中任意一个数字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通过让学生提类似的问题,有效地进行引领。另外,注意组织学生交流数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通过小结,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活动三:1—5各数的书写 1、刚才老师写的数字漂亮吗?你想不想写写看? 教师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讲解1—5各数的写法,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及在方格中的布局。(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讲解,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2、学生练习。 3、师生评价同学书写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书写。 [设计意图: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生练习写数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字的书写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从中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 活动四:1—5各数的组成 1、同学们愿意做分小棒的游戏吗?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自己分分看,看谁能想出不同的.分法?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师条理地进行板书。 3、教学2、3、5的'组成时,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想,有困难的可以摆小棒。 4、对口令游戏: (老师演示:某某同学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或:5可以分成几和3?或:2和3组成几?) 同桌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得出1—5各数的组成后,熟练识记也很重要。这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玩对口令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活动五:自主练习 第1题:图上画了哪些文具?橡皮有3块,连数字3;小刀、铅笔、文具盒各有多少,用哪个数字表示呢,连一连。 指导学生用直尺连线。 第2题:把各种水果的数量在田字格中记下来,比一比,谁写的漂亮。 第3题:根据计数器珠子的变化,感受数的顺序,并根据珠子的数量画点子,再用数字表示出来。 活动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课下寻找数量是1—5的物体,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下让学生找数量是1—5的物体,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①使学生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②认识计数单位百、数位百位,以及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基本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数)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纸,在纸上写一个100以内的数。 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 请生站起来读一读你写的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哪起的呢?————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数的复习 1、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往前数5个。再从它往后数5个。 请个别生起来数。 问:刚才他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数的)————板书:一个一个数。 还能怎么数?(几个几个数)————板书:几个几个数。 2、小动物也在数数。我们一起来看看。 瞧:出示企鹅:24、26、28、……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小猫:95、90、85、……也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3、你能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喜欢几个几个数,就几个几个数,直到老师喊停为止吗? 四、数的组成的复习。 1、老师也写了一个数,我来介绍一下:它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它是几呢? (板书该数) 2、你能有这种方法向同桌介绍你刚才写的数吗? 3、请几生来介绍。老师板书数字。 问:刚才大家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呢?————板书:组成。 4、这回小猫也介绍了几个数,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出示:小猫。大象。小兔。让学生在练习纸中做一做。 做完后汇报,其中,小猫: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大1。请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哦,小猫是根据数据数位上的数来介绍的。 除了小猫指着个位和十位以外,我们还认识哪个数位?(百位) 它们这三位是怎样排的? 板书:百位十位个位 (各位上的数表示……十位上的数表示……百位上的数表示……) 写的数是两位数的请举手,三位数的起立,一位数的招手。 5、请个位上的数是7的同学起立。 请十位上的数是5的同学起立。 请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小朋友起立。 (能把像这样的数都找出来吗?写一写练习纸上) 五、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老师也想请小朋友来猜个数。 (用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提醒学生。直到猜对为止,并板书:这个数:87) 2、你写的这个数和老师写的这个数来比一比(板书),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 3、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除了用刚才多一些,小一些,多的多,少的多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4、完成练习,校对。说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5、黑板上有这么多的数,你能用>或<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吗? ()>()>()>()>()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例题,第3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5以内的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在校园中劳动的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 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例1图 总结:原来有3人浇化,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2 提问:你怎么知道有5人的? 提问: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板书:3+2=5) 读算式:3加2等于5。 提问:3表示什么意思?2呢? +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 =5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1、连续出示例2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3、谁知道得数多少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动物们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纷纷把自己的宝宝带来向大家学习。你们看,谁来了 (1)出示图1(鸡妈妈一家),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计算。说说怎样算出来的(可以用多种方法) 说说3+1=4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2(小兔一家)、图3(青蛙一家),按图1的要求完成。对算式的含义在小组中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聪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学习,自己也想学加法,回家后,列了许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它正在用画圆圈的方法计算呢! 同桌学生合作,看算式,先画圆圈,再在书上填得数 集体订正。纠正错误,对学生加以鼓励 3、 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加法算式:4+1=□, 你能说出结果吗把得数填在书上 (2)出示:2+1=□,1+2=□。引导学生用3的分与合来计算结果 4比较:刚才我们用数图、画圆圈、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今天同学们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 五、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小白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正在准备礼物奖励大家呢! (1)出示图1。学生列加法算式,说含义 (2)根据图2、图3的意思,学生在书上完成 (3)集体订正 2 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送信的游戏,大家看到书上的信筒么?上面都有哪些数? 2+2这封信送到了4这个邮筒里,为什么? 你能把其它的信也送一送么,用线连一连。 小结:大家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3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知道10个10是100。 3、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设计思路: 1、体现数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课前安排小调查,课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分类、数数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学习。数数中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对于方法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第一次给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课,先给大家来个自我介绍吧!我姓吴,今年34岁,身高155厘米,体重46千克,家住东山大道138号,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车。我平时喜欢听歌,这不刚买了个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们能象老师这样说一句带有数字的话吗?(指名说一说) 看来生活中的数字可真多,你们会数数吗?谁能从1数到20?(指名数) 谁能接着往下数?(数字接龙数到100) 除了一个一个地数到100,谁还有其它的数法?(指名2个2个地、5个5个地、10个10个地数到100) 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数100以内的数 课件演示主题图:春天来了,草原上来了许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只?(学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数数看吧!(学生翻看书上的主题图数一数) 汇报一下你们数得结果吧!(100只)100可比我们以前学的数多得多呢,你们是怎么数的呢?(学生汇报) 课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个十。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呢?(学生齐答100) 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画圈再数一遍。 三、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物品,数出100个来,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个,比一比谁数得又快又准。 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数的,并展示自己的物品。 四、数的组成 老师在黑板上摆小棒,学生观察,并说说一共摆了多少根。 师:谁能说说老师是怎么摆的呢?(先摆了2个十根,再1根1根地摆了9根)那么2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师:你们能照老师的样摆一摆吗?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摆出来,并说说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的习题。 六、游戏 数字接龙:老师报一个数字,学生接着数出它后面的5个数或前面的5个数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4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5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学生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本思维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教学作如下设计: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先不做讲解,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明确算法的优劣,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算法的强烈愿望。 2、重视对“破十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亲自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破十法”的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破十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参加过游园会吗?你们在游园会中看到过哪些有趣的场景呢?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例1情境图。 师:许多同学都围在小丑身边买气球,那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丑手中有多少个气球,卖了多少个气球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还有几个? (3)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9。 (5)思考:说一说这道题和以往学过的十几减几的题有什么不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同时,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呢?下面请大家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预设 生1: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算减法) 生2:10-9=1,1+5=6。(破十法) 生3:15-5=10,10-4=6。(平十法) 生4:15-10+l=6。 3、学习“破十法”。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呢? 预设 生:我认为第二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 师:我们给这种算法起个名字,叫做“破十法”。现在请大家看课件,了解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学生观看) 师:现在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预设 生:我先摆出1捆小棒,再摆出5根小棒,因为5减9不够减,所以得把1捆小棒打开,从里面拿出9根,也就是10减9等于1,剩下的1根小棒再与其余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根小棒。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运用“破十法”计算15-9的过程吗? 预设 生:计算15-9,因为被减数个位上是5,不够减9,所以先算10减9等于1,再算1加5等于6。 小结:计算十几减9,先算10减9等于1,再用1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再彼此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然后重点强调“破十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算法的优越性,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熟练掌握“破十法”,提高计算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