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刻舟求剑课件 |
范文 | 刻舟求剑课件 关于刻舟求剑课件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刻舟求剑课件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刻舟求剑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l)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正音。 (2)指名回答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l、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 (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5)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读第1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着急。) (3)读第2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切?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倩。 4、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难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出示:刻舟求剑故事的动画。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指导朗读(读全文) 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的对话,可分角色练习朗读,要读出同船的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五)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指导讲故事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先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教师接下面的问题引读课文。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神态怎样?还说了什么?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练习 1、学生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1)“宝、剑、靠”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或两个熟字组成的,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识记字形。 (2)“求”是“球”的一部分。 (3)重点指导: 催:右下与“难”比较。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3、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催:左窄右宽,左边是单立人,右边的上半部是“山”,下半部是“隹”。 宝:上面是宝盖儿,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折”。 剑: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是“佥”,第七笔是“提”,不是“横”。 靠:上边“告”要写扁一些,下边“非”要写短一些。 4、学生在田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扩展综习 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讲故事比赛。 刻舟求剑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 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 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 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 ,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 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 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 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 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 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 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 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 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