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教案 |
范文 | 小学数学教案9篇(合集)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并动手操作,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什么位置拍摄的,体会不同方向观察对象形状的变化。 2、能正确辨认以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1、事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人行道上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观察周围的社区或村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画面怎样,从高楼上或山顶上观察地面的景物,看到地画面是什么样的。 2、师:同学们都很注意周围的事物,如看从面前开过的汽车,从不同位置观看附近的社区和村庄,同学们都有体会,我们交流一下。 3、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观察景物的实际体会,现在请打开课本第58页的上半部分。 从①②③三个不同的位置,拍摄了天安门广场的三幅照片,请你辨认一下,各是从几号位置拍摄的。 先个人思考,再与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活动2 1、师:根据同学们的体会,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现在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一个问题,先想一想,再用小立方体搭一搭、看一看。 2、与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师:两辆汽车从摄影师面前开过,摄影师自拍摄了以下三幅照片,请大家在○内标出摄影师的拍摄顺序。 与同伴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两辆车以摄影师面前开过的,先看到什么?(车头)再看到什么?(车身)最后看到什么?(车尾) 4、P58、试一试 a、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懂从空中拍下的照片,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物体。 b、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吗? c、先尝试解答第(1)题第(2)题,并与同伴说一说理由。 d、师用模型验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想像。 三、活动3 P59、1、连一连 先独立观察、填写,再用相似的实物摆一摆、验证。 P59-2 审题、填写 全班汇报交流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 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长 宽 长 宽 长 宽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将第6~7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 学具: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课件。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说,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灵活运用画面引出新知问题,自然有度。] 师: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给学生留出3分钟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 生1: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来帮忙。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他们终于盖好了新房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在盖房子? 生1:从房子上面的兔子头像知道的。 生2:小兔还给小猪准备了好吃的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水中的小鱼也在为他们加油呢!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这个动画片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吗?下面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合作探究 [新知过程以学生为主,学生通过观察去感悟多、少、同样多。老师的引导与学生合作恰如其分。新思想新观念有所体现,同时评价有度,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组合作。 观察动画片,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 生1:我知道有4只兔子,3只小猪。 生2:有3个苹果,4个萝卜。 生3:有4个板凳,4根木头。 生4:我发现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剩下的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看看,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生1:1只小猪吃1个苹果,小猪和苹果同样多。 生2:1只小兔吃1个萝卜,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生3:老师,我发 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你发现谁多谁少? 生3:木头多,小猪少。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1:木头比小猪多。 生2:小猪比木头少。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多少) 3.同位互相说。 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生:(略) 应用拓展 1.同位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a。一个同学摆,同位摆的和他同样多。 b。同位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教师巡视,发现多数一个摆在上面,一个摆在下面。) [做到了学中有用,用中促学。解法多样化落到了实处,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可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数学的道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师:同位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谁摆得少,或同样多? 生1:数一数,标上数。 生2:对齐摆,长的多,短的少,一样长的同样多。 师:他们的方法都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善于观察和动脑,讲究方法。 2.说出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生1:我班男生比女生多。 生2: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少。 生3:我的铅笔和同位的铅笔同样多。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多,这么好,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比谁聪明。 a。教师拿出一串红、黄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先让学生在组内说说。 b。小组交流。 1组:用数的方法:数出红珠子有几个,黄珠子有几个,再比较。 2组: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们组是找朋友:一个红珠子和一个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3组: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也是红色,那就是红珠子多;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是黄色,那就是两种珠子同样多。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妙极了!好了,这节课你们学得很好,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教材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景。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学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语言是思维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学生说和做,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培养数学兴趣,为今后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5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 :“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1)、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2)、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图片(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图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平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平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同学们开动脑筋,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对称物体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 解题思路,掌握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应用题 结构。 2、掌握用线段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发展性目标: 1、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观点,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一套,卡片10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为了庆祝十六大的召开,三一班同学做了一些美丽的花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黄花,紫花图)今天的.课就从这些花说起。 1、根据题意,自编应用题。 2、质疑:根据黄花、紫花的朵数,能求出红花的朵数吗? 学生积极讨论: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能求出红花的朵数?必须要告诉什么(再次讨论)。 二、分析解答应用题例1,了解两步应用题特点。 1、学生自由读题,同桌两位同学互说题意。 2、检查理解题意情况。 3、学习用线段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组内画出线段示意图。多媒体演示线段图,验证学生的画法。 4、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找出关键句,明确要求红花有多少朵?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试做,教师板书。 小学数学教案 篇7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4、单元训练 2课时 计 11课时 单元教案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 完成第21页的第5、6题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2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 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意义与分数又有所不同。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的测查,老师特别统计了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请看: 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测查情况: 90分以上的30人,占50% 80分以上的18人,占30% 70分以上的6人,占10% 60分以上的6人,占10% 师: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次测查,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多。 生:我知道了70分和60分的人数一样多。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百分数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请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生1:我看到汇源果汁中,原果蔬汁含量100% 生2:我搜集到一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评:你们真是些细心的孩子!) 师:究竟什么才是百分数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反思:本课教学前,我们刚刚进行一次数学测查,我抓住学生急于知道测查结果这一心理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这有一条信息: 出示: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 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六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7÷100=17/100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能求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列式 生:30÷200=3/20 师:同学们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了问题,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呢? 生: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3/20通分后,变成15/100,这样我就知道了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像17/100、15/100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板书:分母是100) 师:17/100是表示谁是谁的17/100呢? 生:17/100是表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七。 师:15/100呢? 生:15/100表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五。 师: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生:百分之几。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明我们班昨天测查的情况吗?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汇报: 甲:50%是表示9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50%。 乙:30%是表示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0%。 丙:10%是表示7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丁:10%是表示6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师:你还能用百分数的意义说明你课前搜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吗? 生1:原果蔬汁含量100%,是表示原果蔬汁占汇源果汁饮料的10%。 生2:我搜集到这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是表示棉的含量占这件衣服所需材料的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运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 生:百分数便于比较数量的大小。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含义,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写百分数时,要用到一种特殊的符号,我想这部分知识大家通过自学就能学会 [反思: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由完整地出示两条信息,变为逐一出示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有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05页,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汇报: 生:我知道这种特殊的符号叫百分号。 生:写百分数时,只要在分数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可以了。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你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吗?生1: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 生3:我发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4:我发现读百分数与读分母是100的分数也有点不同。读百分数时读作:百分之几,而读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却要读作一百分之几。 (师评:同学们看书看得真仔细) 师:那么,百分数与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些区别呢? [反思: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同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请看: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生:我认为3/5、1/4可以改成百分数,而5/8米不能改成百分数。因为百分数只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的确,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最大区别。 师: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很多认识,其实,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百分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看了这两条信息,我知道了中国人多,而耕地面积少,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 2、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 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会买含棉100%的,因为它穿起来舒服。 生:我会买含棉75%的,因为它不缩水。 3、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六年一班有58人,今天全部出席,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 (3)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我班在植树活动中栽了一些树苗,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师:你是怎样选择这些百分数填空的呢? 生:小汽车的速度要比卡车的快,所以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生:六年一班的同学,今天全部出席,所以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100% 生: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我是先看第(4)小题,因为树苗除了成活的,就是死亡的,所以成活的棵数加上死亡的棵数应是100%,这样,成活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90%,死亡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10%。 师:你们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很善于分析问题。 [反思:通过三道习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并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灵活性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便于比较,所以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师:我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们还将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整体反思: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知识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并将我的教学设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提供条件。在初步感知百分数及建构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中,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并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这些事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学生能看懂学会的,教师就放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百分数读写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学会了百分数的读写,还通过观察,发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即: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时,不必化成带分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必约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9【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