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范文 |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习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一个同学在山谷间呐喊,那他的声音大概是以什么速度向外传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过一会儿就会听到连续不断的声音,那这是什么现象呢?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提问:但是平常人们在讲话时并没有听到回声,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听见原来的声音和回声呢?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习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师生小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与传播特性。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2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知识补充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2页图片,让同学说说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教材所给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让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2)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①能听到什么?同时注意观察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震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二:让学生用刻度尺做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让学生观察尺子振动情况: ①听到什么?此时的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讨论)阅读课本P13想想议议,教师解释: 蝉的发声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动鼓膜的方式发声,再经过其他部位的共鸣,便能将声音传播到很远。所以,蝉的发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动发声也不是腹部摩擦发声。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A、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B、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C、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E、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F、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3)知识小反馈 ①人在说话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咙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咙在;打鼓时用手轻触鼓面,也可以感觉鼓面在;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动,发生也就了,这些事实证明声音使由物体的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 (1)情景设置:观看教材图1.1-5宇航员在太空用无线电波交谈,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它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吗? (2)探究活动: ①(固体传声实验)用课桌做实验,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学阅读p15“想想议议”并距离回答。 (3)声波 既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同学知道声音在这些介质中是怎么传播的吗?阅读P15内容。 (4)知识小反馈 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钢轨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海水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 (1)情景设置当你面对着障碍物大喊一声,过一会儿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其实,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的,我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描述声音们传播的快慢。 阅读课本p15“小资料”,并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识小反馈 ①、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②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了一声,经过3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少?(v=340/s) 4、本节知识小补充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 s, t = 0.1 s 求:s 解:s=v t / 2 = 340 / s × 0.1 s / 2 s = 17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光速比声速快 对学生活动结果进行点评 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3)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4)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s。 4.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 教学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3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 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 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 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 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 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 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 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 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 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4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学习重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 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依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行探究。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 观看视频资料(奇妙的现象)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 1、提出问题:我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气是气体,那么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3、固体是不是也能传播声音呢? 实验: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或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 4、引导学生做些小实验。 桌子的传声实验:将耳朵紧贴桌面,另一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敲击或摩擦,会听到清晰的声音。 5、观看视频(声音的传播) 声波:声音向外传播时形成的波(与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传播声音呢? 让学生观看真空罩实验的录像。 思考问题: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如何进行交流呢? (三)声速 1、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生活实例: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起来的声音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找出传播最快的、最慢的传声介质,并总结出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声速小于液体的声速,液体的声速小于固体的声速。 4、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测声速 我们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测出其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这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了。 能听出。 学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学生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让学生回答感受 观看视频 通过空气 让学生举一些固体、液体能传声的生活实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5活动产生意图: 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6【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 发生 .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 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 ,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 、 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 (2)、该实验的方法是 。 (3) 该实验的结论是: 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 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 体,在 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 有关,还跟 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 ,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 对着远处的高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必做题 一、填空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4.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6.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 7.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选择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D.0.001秒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 A.快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的. A.电磁波B.真空 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1声B.2声C.3声D.4声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拔高题 1.某人对着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 m/s) 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3、百米运动会上,计时老师听到枪声才给一学生计时,那么,老师给该生多计时还是少计时了,时间是几秒? 挑战题 1、体验生活:捉两只蝉,观察会发声蝉和不发声蝉结构的不同,并了解发声蝉是怎样发声的。 2、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但有时候我们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振动,如桌子、音叉你分别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在振动。(温馨提示:放大法。) (1)、敲桌子 (2)、敲音叉 2、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7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8一、探究过程僵硬,只是为了结论而探究。 新课标中,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即包含过程要求,又包含终结性要求,其中终结性要求为“了解”水平。而我没有仔细专研课表要求,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结论性传授,而忽略了过程性认知。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应培养其观察、描述实验想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框架松散。 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这节课中,在平时的备课环节,我过分注重详案的准备,直接导致授课时思路只有一条线,对于课堂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很容易被学生将课堂拉偏。 三、教学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 首先是引言部分,没有详细的设计,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过渡,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讲授新课。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一是用词,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二是语气,声音过于平缓,没有侧重点,学生不容易分辨问题中的重点,又会造成理解错误,或是无法理解。 四、板书不规范。 板书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思路,由于备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导致板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还有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书写简单,不够详细具体。 五、总结 经过袁老师的评课与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很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今后备课、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1.课前备课,首先列出知识框架,使内容稳固,层次分明。其次,对于问题的设计,提问语句的设计,可以找非物理教师听一听,确认语言描述准确,没有歧义,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意愿理解问题。 2.认真设计课前的引言,并且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3.对于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 4.课堂小结一定要有,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整理归纳。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9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二、说学情 (过渡语)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来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过速度,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并提出问题: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 【意图: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再通过学生自己“产生”声音,从而引出接下来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声音的产生。】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接下来我会带着学生一一进行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意图:问题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接下来进行探究性实验: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接下来举出一些生活中发声的实例,让学生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意图: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 最后进行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首先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意图:问题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实验探究 活动——听一听:“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 自主学习“声波”部分。 【意图: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讨论过程可以加深他们对声音理解,并且锻炼他们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激发探索的热情】 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自主学习,总结相关规律和知识。 【意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整理学到的知识。 作业:阅读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七、说板书设计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10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2.总结语 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出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学科八年级上册的课程,在本章节声音的知识中起到了引入打基础的作用。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并且传播的。让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 4.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并且传播的。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做声音产生的实验和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其中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能力是教学难点,因为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提升的。 5.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正如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学生要像种花木一样,结合花木的特点,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加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所以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这个阶段学生性格主要以好胜心和好奇心为主,对事物也开始有了认识,但是声音的知识是刚接触的,这就需要老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6.教学教法 因此,我将采用讨论法、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也为了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导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7.教学过程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导入,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作引子和铺垫。 所以我会借助多媒体播放声音视频,让同学们带着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基于什么媒介做出回应?这个问题进行观看和思考。接下来我将演示一遍我的导入部分,同学们好,开始上课,同学们请坐,在上课开始前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那同学们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基于什么媒介做出回应?)认真观看思考,开始吧!视频播放完啦。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嗯,我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是声音,因为听到了声音才会做出回应,很对啊。就像是老师和大家交流,也是因为你们听到老师的声音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角声音。 新授,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会让同学们阅读课本声音产生部分的内容,并且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时间为4分钟,通过自己找出的答案会更加有印象容易记住掌握。然后我会带领着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把尺子一端搭在课桌上,手轻轻弹一下尺子另一端,观察尺子是不是在上下浮动的同时发出声音,震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接下来以4人为一小组,分为6各小组,由我来说步骤,让同学们进行操作,第一步让同学们拿出我事先准备的时钟和真空玻璃罩,第二步设定临近时间点9点20的闹钟,听闹钟响铃的声音,然后在响铃时罩上真空玻璃罩。这时我会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不到声音了,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同学们用6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时间到后我来提问的方式来学习声音的传播,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有的同学会说是没有空气在里面了。这时候保持悬念,带领着同学阅读课本中声音传播部分的内容找到答案。 小结,课堂知识学完课程即将结束,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回顾一下本节课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学习了本节课,课下自己想一个声音产生的小实验,下节课让同学展示。 8.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正上方是本课标题,左边是本课重点,右边是两个孩子在对话的图案,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