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
范文 |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谁爬得快”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第五课时,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认识循环小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循环小数。 2、会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会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思路: 依照新理念,我积极构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运用——总结拓展” 的教学思路,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悦感、成就感的体验和与乐于与他人协作、交流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采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根据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 (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爬行9.4米)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蜘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揭示课题 北师大版《谁爬得快》说课稿 4、独立解决问题(找生板演) 5、小组讨论 6、小组汇报集体订正。 7、小结 8、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美,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巩固运用理解深化 1、找出循环小数 0.666…1.48383… 4.25250.1875875… 2、阅读数学小知识并做习题。 3、做题卡(集体订正)小学教 学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让好学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第一题是基础题,找出循环小数。第二题综合题,通过根据实际情况,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一道是发展题,一方面让学生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老师问学生答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2、作业 ①实践作业在生活中找一找循环的现象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②拓展作业 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的速度 是蜗牛的30倍,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本班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教学中,为了形象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我使用了多媒体、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纸板和彩色平面图形等教具和学具。 这节课,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在第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我出示一组生活中图片,让学生找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将这些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一侧,然后重点问对平行四边形都有哪些了解? 我对高和特性作重点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过我提供的第二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自然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边形的复习,尤其是高和特性的复习,为新知过渡做了较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安排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三角形意义的教学,安排了以下活动: 1、摸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特征。 2、小组交流,派代表阐述小组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意义及特征 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特征,教师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义教学既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义和特征,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 第二层面:画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眼,试说方法,选择画高工具,然后我引导画高的方法。此环节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是学生画的高和说的方法都正确,教师就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说,重新演示。(2)是学生画得不正确,这时可安排其他学生表述意见,教师再引导。接下来多媒体演示用三角板画一条高,然后学生独立画出一条高。通过展示学生画的不同底的高,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然后学生尝试画另外两条高。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掌握在一个任意三角形内画出三条高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一组判断练习,既巩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 这个层面中,主要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会高的画法,还能领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第三层面:感受三角形稳定性 首先通过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三角形起什么作用?然后学生猜想。最后学生动手实践,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整个层面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获得感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层面是实践应用题:首先出示一个三角形状的台历,使学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多媒体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让学生思考如何修理。 这个精心设计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概念,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到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个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的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内容的第四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主要属于掌握知识教学。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旧知迁移新知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4、教法、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86534587413120039821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 32()645≈32万47()050≈47万 问:(1)你是怎么想的?(2)四舍是什么意思?五入呢? (二)、新授课 1、导入新课 (1)、有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买菜,电子称上显示价钱是7.53元,可是商店阿姨只收我们7.5元,这是为什么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就可以了,那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一个小数根据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说法即小数的近似数,那我们该如何求小数的近似数呢?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5、总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齐读)。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在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情况调查后,我设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知道数和字母相乘的简单写法。 学体会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养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 1.情景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这时大屏幕会出示FC,M,CCTV这三个带有字母的地方的图片。学生会非常快速的回答出这些地方的名称。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们。看到这些特定的标志——字母的组合。就会认出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其实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有关字母的数学课堂,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词“字母”的情境中,同时最后又从生活中回到数学课堂,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细阅读她们的对话内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4岁,“你是如何列式求出这时丫丫年龄的?”顺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开始一问一答的形式,黑板上会板书: 板书: 妞妞(岁) 丫丫(岁) 1 1+3 2 2+3 3 3+3 ┆ ┆ 8 8+3 ┆ ┆ 18 18+3 ┆ ┆ “照这样列举下去,还要写多少?”学生一定会认识到还要写很多很多,“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龄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再试着写一写。”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试着写出表达方式后,我会有意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 (1)妞妞(岁) 丫丫(岁) (2)妞妞(岁) 丫丫(岁) (20) (20+3) (年龄) (年龄+3) 或( ) (妞妞的年龄+3) (3)妞妞(岁) 丫丫(岁) (4)妞妞(岁) 丫丫(岁) () (+3) (a) (a+3) 这四种表示方式我会逐一出示,因为这些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有层次性的,出示一种我会让学生分析一种,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第四种方式既简明又概括。“今天我们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龄,a+3表示丫丫的年龄。” “a表示妞妞年龄时,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这里可能没有将a的取值与实际情况相联系,“a=200可以吗?”相信这时有部分学生一定会意识到现在人还不能活到200岁,“据了解,人的最长寿命也就是100多岁,所以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数是有范围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书写表示方式的和后边分析的过程,学生应当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也就是说,a+3还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龄上的关系。” 接下来是代入求值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的过程。 “现在根据丫丫和妞妞年龄的关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龄,就能算出谁的年龄?” 这时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妞妞23岁时,丫丫多少岁呢? 当a=23时,a+3=23+3=26(板书) “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用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讲授完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采取一种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导向,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优越性。] 下面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的简写方式。 先出示一个铅笔盒及其单价,再出示3个铅笔盒,“列式表示出这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学生可能会列式9×3或3×9。接着出示5个铅笔盒,15个铅笔盒,让学生列式表示出铅笔盒的总价钱。这时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铅笔盒,,“买这么多铅笔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学生自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你知道买x个铅笔盒需要( )元吗?”,“9×x或x×9”“ 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 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例1对于a的取值的考虑,学生应该会说出x可以表示很多数。“x=5.2可以吗?”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数。 “像9×X、X×9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数学上还有更简洁的写法”。这时大屏幕会出示阅读材料: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也可以简写成9x。1×x或x×1可以简写成x。随即会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下面3个小题:×6=,s×1=,t+t+t=。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采取了自行阅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数学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 1.首先是一系列关于存钱罐的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出现,让学生练习了关于含有字母的简单的四则运算。本练习的最后一题将两种运算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练习的梯度性的目的。 2.这道练习题是“神奇的盒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输入与输出的数的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道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题的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爬坡”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其实有挑战性的才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妞妞(岁) 丫丫(岁) 9×3 1 1+3 9×5 2 2+3 9×15 3 3+3 9×x=9x ┆ ┆ 2n+2b=2(n+b) 8 8+3 3b-n ┆ ┆ 18 18+3 ┆ ┆ a a+3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一、教学任务分析: 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 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 二、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刘瑞涛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算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法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让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具备笔算乘法等计算基础,因而在本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很有可能运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时还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意识。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学习求知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点: 学习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并初步进行估算。 (五)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二、说教法。 1、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想通过创设包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尝试经历估算以及笔算的探究过程。 2、引导质疑法,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我就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会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逐步渗透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意识,是很必要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社会中去,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我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讨中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获取新知,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质疑的心理,动手操作时的探究,归纳结论时的思维,综合练习时的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建立模型、探究发现方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回顾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包装 扩大了10倍 一位小数 2。6 2 6 扩大了10倍 一位小数 0。8 8 缩小100倍 两位小数 2。08 20 8 小结: ①先把小数当成整数去乘。 ②再看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 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 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 口算一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观察这组算式, 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 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 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 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 xxjxSJ。 —更多数学说课]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 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