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瀑布》教案设计 |
范文 | 《瀑布》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气势、形态、声响的壮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启发想象,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以及在诗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二、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的美;表情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瀑布音响录音,瀑布的简笔画和表示游客的剪贴画,有条件的能放瀑布录像更好。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南通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奔腾着,大海的浪更是波涛翻滚,它们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奔去。而还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瀑布) 有谁看见过瀑布?有的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可能会猜想,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那情景一定是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课文,了解全诗大意。 1.提出要求:这首诗很美,要能体会到它的美,先要读懂,大家试试。 2.读中启发:瀑布也像许多名山大川一样,常常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写这首诗的诗人,就观赏了瀑布。他用眼晴去看,用耳朵去倾听,感受到瀑布的美,才写了这首诗。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听见”、“看见”这些词,把它画下来。注意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结合回答板书:听见、望见、仰望) 板书后提问: ①“望见”了瀑布全身,为什么不用“看见”?(因为要远看。板书:远) ②诗人在哪儿仰望?(在瀑布的脚下,是近看。板书:近) 指点:这样,我们很快就了解了全诗的内容。 第一节:写诗人听到的瀑布的声啊;(板书:声) 第二节:写诗人远望到的瀑布的形状;(板书:形) 第三节:写诗人近看到的.瀑布静态和动态。(板书:静、动) (四)精读欣赏。 着重欣赏诗中的比喻句,了解其作用。(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多次运用比喻,让读者感受瀑布的美。所以抓住了比喻就可加深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1.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诗人为了让没看见过瀑布的读者,能具体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和形状,他在诗中打比方?打比方懂吗?例如: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小姑娘在唱歌。这就是打比方。常用的打比方的词儿有:像、好像。(板书:像、好像) 有时候打比方也可以不用“像、好像”。例如:“我和小明同桌三年了,我们俩亲如兄弟。”(板书:如)这“如”也就是像的意思,就是我们俩亲密得像兄弟一样。 你们再读读,诗人描写瀑布打了哪些比方。瀑布的声响好像什么?把瀑布比作什么,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学生自读,画出比喻句。 2.指点暗喻的句子。 “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白银”指什么,什么像白银? “一座珍珠的屏”。“屏”指的是“屏风”。珍珠的屏,珍珠做成的屏风,闪闪发光美极了。这又是拿什么比作什么?什么像珍珠的屏?这两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像”“如”,实际上也是打比方。 3.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讲讲这些打比方的句子。(通过导读,理解比喻句包含的意思。)老师说上半句,你们讲下半句。 师:瀑布发出的巨响—— 生: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远望瀑布—— 生:就像一道白银。 师:近看瀑布—— 生:像一座珍珠的屏。 师:当阵阵风吹来时—— 生: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如果把这些打比方的句子省掉,你们体会体会怎么样?(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喻句在诗中的作用。)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山路一转, 望见瀑布的全身。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飘飘洒洒。 这样写,一读就明白,但瀑布究竟怎样壮观,怎样奇妙,我们就不能具体地感受到。 诗中打了这么多比方,我们读着读着,好像跟着诗人一起去观赏了瀑布。 (五)学习生字词,书写生字。 “叠”,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三个“又”,要注意把整个字写紧凑。 “涌、阵、喻、伟、烟”,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都可以联系已学过的字,用部件记忆。“喻”,注意不要丢掉一横。“滩”,左中右结构,要写紧凑。 “屏”,半包围结构。“尸”不要加点。 在读音方面,“阵、丈”是翘舌音。“滩、阵、烟”是前鼻音。“涌、丈、屏”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涌”,本来是“冒”的意思。在诗中有“冲、奔”的意思,用上“涌”,把叠叠的浪的气势写出来了,也就把瀑布的轰鸣声写活了。 “屏”,屏风。借“珍珠的屏”,展现了从近处仰望瀑布所感受到的瀑布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涌 叠叠 岸滩 阵阵 比喻 屏 千丈 伟大 如烟 二、朗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一)理解第一节。 1.现在我们读读诗中打的比方,体会体会,想象想象那是怎样的情景。 描述: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大瀑布,例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现在我们假设诗人是游了庐山瀑布以后写的这首诗。 我们读着诗,好像跟着诗人到了庐山。 诗歌从瀑布的声音写起。 我们来到庐山脚下(出示:瀑布画面,另添上游客,如下图)。 这声音好响啊,诗人告诉我们这响声像什么?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2.描述:海浪翻涌的声音那是海涛声,轰—— 松林吹动的声音,哗—— 注意是松林,不是风吹过松树,是好大好大一片松树林,风吹过响声是“哗——”,叫松涛声。意思是瀑布的响声像海涛,又像松涛。 3.提示:是像一层浪吗?叠叠的,一层一层的。 是像一阵风吹过松林吗?一阵一阵的。 指点:持续不断,经久不息。 现在在庐山脚下,我们好像听到这样的声音,根据这两个比喻,想想瀑布响声是什么样的声音。谁来模仿模仿?(学生模拟) 4.朗读:好像 浪涌上岸滩。 又像 风吹过松林。 5.指点:这是一对句子,朗读时要有相应的节奏和重音。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吹 听听真的瀑布的声音(放录音:瀑布从山上流下发出的轰响声。) 6.再指导读第一节。 指点:就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样,这是未见其状,先闻其声。 7.过渡:循着瀑布的轰响声,诗人向前走去,我们也跟着向前走,我们仿佛跟着诗人来到这儿(移动画面)。 (二)理解第二节。 1.山路一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变动画面,把图中游客移至瀑布下。见下图) 为什么说没法比喻?(太美了,无法形容)实际上又比喻了,比作白银。一道白银从天而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后面是青山,我们真的望到了,我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你可能会说什么? 例句: 这真像一条河从天上流下来。 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幅长长的白布挂下来。 这简直像天上的银河流下来。 学生议论。 进一步启发情趣: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诗句: 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指导读。 现在我们再来体会“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读好感叹句,加重语气。绿叶衬着红花,突出红花。这儿就要突出“白银”。 指导读出重音:一道白银 (三)理解第三节。 远看像一道白银,近看呢? 1.描述:我们继续跟着诗人,来到瀑布脚下,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说站在瀑布脚下不也可以吗?为什么要用上“仰望”?(需抬头,瀑布是从万丈青山上流下来的,需仰望,才能看见。) 2.启发想象: 一座——巨大的屏,而且是珍珠做成的,在阳光下亮闪闪的真是太美了,这是相对静的状态。 3.描述:时时有一阵风吹来,写了它的动态。 如烟——飘飘悠悠;如雾——朦朦胧胧;如尘——四处飞散。 能想象到那情景吗?(让学生展开想象去体会。) 现在让你们看风吹瀑布的情景。(看录像,教师根据画面描述。) 小结: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多么壮观;而这随风飘洒的情景又显得迷迷濛濛、轻轻细细,又是一种轻柔的美。 朗读最后一节。 (四)朗读全诗。 (五)作业:抄写背诵诗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