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语文学科的设计教案 |
范文 | 三年级语文学科的设计教案模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学科的设计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学科的设计教案模板1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三年级语文学科的设计教案模板2教材分析: 《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朴实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文中“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爸爸妈妈为早日结束“我”的哀痛,告诉“我”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本文采用的是叙议结合的方法,观点鲜明,故事具体,值得我们学习、深思。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自制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的小书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程老师也喜欢收集名言,课下要送给大家每人一个小书签。(出示课件:) 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3、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能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二、情境导入 (配乐出示古诗:)《长歌行》 师:这一老一少立于江边,昭示着人生短暂,转眼百年,时间就如同滔滔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时间赛跑》。 三、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思考填空:出示思考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体会时间的宝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7、爸爸的话始终围绕在耳际,爸爸的心愿从此埋在了“我”的心底。“我”发现时间果真过的是那么飞快,“我”是怎么明白爸爸的话的?“我”不仅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我急的是什么?”“悲伤的是什么?”“决定的是什么?” 8、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和时间赛跑的?他认为和时间赛跑就像在做游戏,多么紧张、多么快乐,赢过时间又是多么自豪。能体会着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读。 9、因为他时常能够赛过时间。这种游戏可能就是的珍惜时间的方法了。听了爸爸的话,不仅不为外祖母的去世而伤心了,反而更加懂得了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他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指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受益不浅”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什么使“我”懂得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的?再读爸爸的话。 “我”理解了爸爸的话,爸爸的话已不是一个谜语。而且还找到了谜底: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我”要把这句话告诉自己的孩子,告诉所有的人。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出示课件)齐读最后一句: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10、你能用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11、这么多人都懂得珍惜时间,那我们做得如何呢?我们算一算: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9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上学时间用6小时。那大概还剩7个小时,哪里去了?我们来做个实验:我计时间,你们轮流来读这篇课文,看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我们算一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7小时呢?(十多万字!)带着你们新的感受再来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课文拓展 像作者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就像我们课前说的那些名人名言一样,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你们看:(出示图片) 1、矿难救援与时间赛跑,一次次救援工作与时间争分夺秒。 2、中国的宇宙飞船与时间赛跑,三峡工程和时间赛跑,中国的发展和时间赛跑。 未来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设计师们……你们一定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新的启发。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学生动笔写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孩子们,时间无处不在,它正悄悄地从你身边流逝,如果你听到了时光奔走的声音,请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时间赛跑吧!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后贴在写字台前,时时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 2、发给每人一个小书签,继续收集关于时间的名言。 三年级语文学科的设计教案模板3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三年级语文学科的设计教案模板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给词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地读音,读写并理解19个新词。 2.会用“为了”写句子。 3.了解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能分几个方面说出八路军战士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4.知道八路军照料母鸡的原因,体会八路军爱人民,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作风。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读通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鸡”是我们熟悉的一种家禽,但本课向我们述说的是一个和鸡有关的动人故事。听课文录音。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要求如下: 读准生字,划出新词。不理解的请向字典请教。 这篇课文有几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3.本课中也有一些多音字,请大家查一下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然后想一想这些字该怎样读。 格外背包担水困难 4.请8位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听他们有没有读错。 5.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什么?写八路军战士一件什么事呢? 6.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疑问? 三.齐读课文。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1——4段,体会八路军战士爱人民的思想作风。 2.联系上下文理解“凄凉”、“幸存”的意思。 3.说说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日寇照料喂鸡侵犯纪律 2.根据意思写词语:a特别,超过平常;b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3.认读多音字 二.导入新课,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的是八路军战士在自己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却照顾老乡的一群鸡并且不动一只鸡下的蛋,事情虽小,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爱人民的军队是怎样对待人民的财产的。 三.学习第1段。 齐读课文,想想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该怎么读比较恰当。 1.理解“凄凉”。 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凄凉? 想象:凄凉的景象。 思考:凄凉的原因。 2.用“凄凉”的感觉自己读一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四.学习第2段 齐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 想象:八路军战士进了镇还会干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理解“幸存”,为什么说这群鸡是“幸存地 网 活下来”?进一步理解上文“凄凉”。联系下文“惊慌”,这群鸡经过日寇的“侵犯”,也已十分惊慌。 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4段。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这段话主要写战士们怎么样? 2.选择题: a.战士们争着照料这群鸡。 b.战士们宁愿吃个半饱也要把饭喂鸡。 c.战士们进进出出要数一下鸡。 d.战士们在天黑时总要关好鸡笼门。 3.“照料”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找一找战士们照料鸡的句子。 4.分3个小组读3个句子。 5.这3个句子时按什么顺序写的?圈出表示时间的词。 6.领读这一段 7.说一说战士们是怎样照料鸡的。 七.作业。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八路军照料鸡,收藏鸡的原因。体会军队爱人民、守纪律的`好作风。 2.读懂开头和结尾,知道在文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理解“盼头”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 2.导入:战士们是怎样照料这群母鸡的,有是怎样对待老百姓的鸡蛋的?再文中找出有关段(5——7段)。 齐读5——7段。 3.默读5——7段,想想每段说什么。 (1)连起来说一说,战士们是怎样对待鸡下的蛋的? (2)当时战士们的生活很困难。想一想,会有什么困难?课文那一句话写出了困难的情况? (3)出示句子: 开饭时,每人能分到指甲大的一块咸菜,就算不错了。 读一读,你读后有什么体会? (4)战士们如此困难,为什么没有动老百姓的鸡和蛋? 4.这篇文章结尾有一个新词:“盼头”,想想这个词的意思。人民为什么说“有了八路军,我们就有盼头啦”? 5.开头一段与这篇课文写的事关系不大,拿掉它,直接从第二段开始可以么?讨论为什么,进一步加深理解“盼头”。 6.学了本课,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懂得了什么? 7.作业 三年级语文学科的设计教案模板5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3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理解生词。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心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读。 5.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2)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板书,既……又……] (4)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1)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2)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4)投影片中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5)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出示投影片: (1)赵州桥在________省________县。赵州桥也叫________桥,它是________朝石匠________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________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________,既________又________。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龙的几种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3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它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象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1)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2)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3)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图案是最精美。) (4)作者只描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的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板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了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多么深远。 (1)朗读全文。 (2)背诵2、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布置作业 预习第4课《帐篷》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