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科学教案 |
范文 | 小学科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小学科学教案2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观察、记录了一天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的。“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这一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对他们来说,吃东西是件感兴趣的事,观察食物也是很乐意做的事情。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搜集有关食物营养成份的资料,通过讨论交流以加深对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份及其作用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共同实验、分析、记录、描述、交流、各自观察到的结果,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气氛中,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份,知道它们的作用,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意识到人的身体从不同食物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促进我们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食物里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说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作用。 2、探究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检验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 (2)自行搜集有关食物营养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研究食物营养成分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食物里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猪肉、核桃、馒头片、马铃薯片、碘酒、小瓶子、滴管、培养皿、白纸、记录表。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3、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环节 小学科学教案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学科学教案4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小学科学教案5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教案6【教学目标】 1. 能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交流与动手中探究、解决问题;能搜集、了解各种资料信息;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比较。 2.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敢于挑战,大胆设想,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观察,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知道自行车中用到了简单机械的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自行车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器木才准备】 1、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可让骑车的同学准备) 2、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若干。(供学生选用) 3、自行车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前一周布置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各部件名称和应用到的机械原理。 一、引入 1 .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简单的机械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 .对自行车初步认识。 ·阅读:自行车的发展史。 ·统计:我们班会骑自行车的同学有哪些? ·教师介绍:我国是全球自行车最多的国家。 ·出示自行车图片: ·说一说:自行车各个部分的名称。 ·议一议:骑自行车比起开汽车有哪些好处? 自行车是城乡使用最广泛的`工具。 自行车不需要能源,没有污染。 ·想一想: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 二、观察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原理。 自行车上面究竟有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 1 .讨论:如何观察研究自行车?观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A .小组内要分工 B .观察要有顺序 C .可以动手操作 D .要有观察记录 E . 要注意安全 2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师下发记录表格。 应用机械的位置 应用机械的类型 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用 我的其他发现 龙头(车把) 轮轴 轻松地控制方向 3 .学生到指定场地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现场巡回指导。 4 .交流、整理观察结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投影出示记录表格。 其他各小组补充记录别人发现而本组没有发现的内容。 三、小结延伸 1 .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2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课外继续研究自行车上自己感兴趣的机械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教案7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小学科学教案8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认识量筒和毫升。 过程与方法: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师生交流法、对比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为学生准备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然后找几个学生简单说说并说出理由。 2、新课教学 1、讨论比较水的方法并比较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师生一起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学生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新课教学中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怎样来描述呢?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问学生一些问题: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老师总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3、巩固提高 很多学生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接着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4、小结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内容。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案9《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67页——68页的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只对角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内容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复习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然后教师引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角。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新知的热情与积极性,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从寻找生活中的角,到实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我先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一个角,钟面上两根指针夹成一个角,红领巾的两边组成一个角。然后问学生:你还能从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几何图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初步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三)操作观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折一个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绍给同学。这样在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充分的感知到角。这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闭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在平面图中“指角、数角”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生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基础上,我设计了操作活动角和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比较两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在这一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动手操作,讨论讨论,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口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再巧妙运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 拓展应用,提升学生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折一折,还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谁想的方法多。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不同的剪法和同学交流,教师演示。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六)回顾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然后通过出示:篮球场地、篮球板、球门架、楼梯以及楼房建筑物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科学教案10教学目标 1、从找寻蔷薇花丛的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学会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 画、找食物链。 教学准备: 蔷薇花丛的动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钉)、学生用的活动手册、跟食物链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蔷薇花丛的食物链 1、出示在蔷薇花丛中我们发现的动植物卡片(图或文字)。上节课我们在蔷薇花丛中发现了许多动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虫、瓢虫、西瓜虫、鸟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动植物的卡片。 2、这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蔷薇、土壤里的腐殖质、小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个出示这些卡片) 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一生上台用箭头直接在卡片之间画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其余学生在自己活动手册上用箭头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4、分析这条食物链。 (1)仔细看看上面的箭头图示,你有什么发现?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2)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你认为上面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5、写出蔷薇花丛中的其他的食物链。 二、水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水田的图片。水田里有许多动植物,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们在水田里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认识这些生物。 2、阅读调查报告,看看他们画出了哪些食物链。点击出示箭头。 3、他们还有哪些食物链没有画出来。你能补画上去吗?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试着画出食物链。请一生说说没有画出的食物链,师点击鼠标出示其余的食物链。 4、认识食物网。 回头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链,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教师用课件隐去水田里的动植物图片,留下这些箭头。像这样错综复杂呈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三、课后拓展 1、森林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出示其他的一组生态群落系统(森林群落图),在这个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生物,你能找出其中的食物联系,画成食物链吗?它们的食物联系是否也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2、你还能找出像水田、森林这样的生态群落吗? 小学科学教案11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12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19课内容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学习测量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同样时间和同样距离时这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2、让学生学习测量和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一、新课导入 出示爱因斯坦的图片 师:这位科学家叫什么名字? 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中曾经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出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在科学研究中,距离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条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距离和时间。(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小活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数5个数。 师:刚才从开始数到5,大家经历了5秒钟的时间,那么你来估测一下,5秒钟按你的正常速度走,你能走几米? 学生边说书写副板书 5秒走 师:请同学们分别记好你的估测结果。 师:在教室里我给大家准备了4块场地,以一块场地为例,从起点走到另一端是5米的距离,在回到起点是10米的距离,大家再来估测一下,按正常的速度连续走完10米,你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板书:10米用 ) 师:估测可以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那么我们的估测结果是否准确?下面我们就通过活动来验证,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进行活动(出示分工示意图),并且注意收集活动中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活动结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汇报 (大家在活动中,像个小科学家一样,认认真真的活动,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科学价值。 板书:相同的时间距离长速度快 相同的距离时间短速度快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经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2、测量每段距离使用的时间 在大家活动的'时候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连续走更长的距离,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经过一段距离,所用的精确时间,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小组内谈论一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精确。 谈论汇报 师:通过刚才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教师布置场地 师:皮尺的0刻度为起点,附近的同学看一看你大约在起点的几米处?下面我们从起点以4米为一个计时点,选几名计时员,第一计时点,第二计时点…… 师:每个计时点选一名小助手和计时员相对站在皮尺两边。 出示要求: 1、运动员连续走完全程; 2、计时员听清老师口令一起计时; 3、计时员听清相对应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计时。 师:请一名运动员 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们配合的怎么样。 下面我们先试走一次。 师:对于这次活动,裁判员有没有需要提醒的?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活动。 分别计时男女两名学生 收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师:下面我们把收集的数据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竖轴表示的是距离,横轴表示所用的时间。并且分析一下,这两条折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发现? 学生制作,分析图意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非常好,在这幅图上能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的匀速运动。 师:其实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科学信息,比如10秒能走20米,估算一下1分钟能走多少米?如果这位同学从学校到家要走10分钟,估算一下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三、拓展距离和时间的科学认识 师: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距离和时间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条件,在天文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单位光年,谁知道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还是时间单位? 师: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离,是一个距离单位,老师给同学计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离。 谁来读一读。 师:我们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星体,我们要用这样大的距离单位来度量宇宙,谁知道宇宙什么意思? 师: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间无边无际的距离; 宙代表古往今来,无始无终的时间。 师:我们的祖先在遥望宇宙时,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师:织女星距离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离地球16.5光年。它们之间也有16.4光年的距离。 四、课后延伸 师: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老师了解到(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能根据使用的时间估算出两地间的距离,这样能让我们更合理的安排时间,从今天我们就更要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小学科学教案1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小学科学教案14《小动物过冬》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自然常识故事,叙写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去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蜜蜂则储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也体现出之间的相互关心. 在学习本课时,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灵活.本课文内容简单易懂,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读懂文本. 课文的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通过燕子,青蛙,蜜蜂的对话,生动的介绍了各自的过冬方式.对话浅显易懂,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练读,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注意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科学知识的普及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文中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如: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图片展现情境等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接近了,加深了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学生仿佛一群放飞的小鸟,在天空中遨游,情绪高涨,学习兴趣非常高.同时, 结合我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他们所思所想都说出来了.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说"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那份"读"的热情,"说"的渴望.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说",让学生通过读书和口语表达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阅读的乐趣"和"提升运用的能力"。. 三,以读代讲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通过充分地读自主获得情感体验.如在学生熟悉生字词后,我以"燕子,青蛙和蜜蜂是怎样过冬的 "这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讨论.这样学生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四,发挥即时评价在课堂生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以往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好,很好,你真棒".究竟好在哪里呢学生不明白.课堂的即时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小燕子的话时,我这样评价小朋友的朗读"你真是一只轻快灵活的小燕子。 五,注重了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要善于找一些同题材的文章进行拓展延伸,从教育内容方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以此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科学教案15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