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
范文 |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1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1.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评分:答对一种示例即得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情感、志趣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 辛弃疾 校检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校检山园:校检,这里指游览。山园,是作者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后在带湖新建的一座宅地,因在山旁,故自称山园。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一年。②社肉:祭神用的肉。③床:指“糟床”,是一种榨酒器具。 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解。 【译词】 清平乐 辛弃疾 山园里松竹长势茂盛遮云蔽日, 经历过许多事情今天已很满足。 拄着拐杖到东家去分祭神的肉, 糟床头上那清香的酒刚刚酿熟。 西风吹着山庄内梨枣都已成熟, 孩子偷偷走来手里拿着长竹竿。 千万不要派人惊扰得他们离去, 老夫我要静静地躲在一旁闲看。 【备考答案】 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字是上片的 “足”字和下片的“闲”字。 我理解,这两个字里包含着诗人的两重心情。 一重是年事已高的诗人在抒发胸臆。在松竹茂盛,梨枣秋熟的山园中,过着分肉酿酒的农家生活,看儿童嬉戏,享邻里和睦的闲适与满足的心情。 另一重是壮心不已的诗人正话反说。“足”即“不足”,表达被罢官后壮志难酬的心情;“闲”即“难闲”,表达无端被闲置,无所事事中愤懑无奈的心情。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题目。(23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小题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分) 小题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小题1:(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小题1: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小题1: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小题1: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略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4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 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A.念念有词B.心无杂念C.念念不忘D.念过大学 【小题2】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1)欣然起行 欣然: (2)遂至承天寺 遂: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小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4】 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B.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C.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D.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答案 【小题1】 C(2分) 【小题2】(1)欣然:愉快地。(2)遂:于是,就。(3)相与:共同、一起。(3分) 【小题3】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分) 【小题4】 D(2分)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5哭李商隐(其二)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 踠:屈曲,弯曲。 (1)本诗题作“哭李商隐”,一“哭”字极写作者内心的悲痛。请结合全诗,说说“哭”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台”中,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哭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哭李商隐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遭遇。 (2)“又”字表示多次,重复,表达出才子不遇、赍志而殁情况的普遍性,表达对普天下才子不幸命运的哀痛以及对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6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2分) ▲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 (3)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 ▲ 试题答案: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10. ⑴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1分),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1分)。 ⑵“锁”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2分),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味无穷。 ⑶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7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江西雨景?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2)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2)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8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妙在哪里? 答案: 出是出现之意。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泡沫,欢欣地游到水面上来了。出字用得细腻自然。 斜是倾斜之意。写出了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柔的躯体,轻盈地掠过水蒙蒙的天空, 斜字用得逼真生动。 阅读练习一 1.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颈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样的心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4.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感情。 参考答案: 1.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2.颈联写了细雨中的游鱼,微风中的燕子。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轻盈地掠过。出、斜二字,传神地描绘出了细雨微风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是逼真生动的细节描写,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意对即可) 3.表过了诗人离开尘嚣的优游闲适的心情。首联写草堂环境,这儿庭园宽敞旁无村落,正可以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的景色,浩浩荡荡地江水几乎与江岸齐平,草堂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在春日的黄昏里,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着身躯欢欣的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尾联两句形成对比同时呼应首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诗人正是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表达定居草堂后优游闲适的心情。 4.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阅读练习二: 1.首联写草堂的________、尾联与之呼应,更突出了草堂的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句分别描写远眺到得景色。从距离看,澄江平少岸是___景,幽树晚多花是_______景。 3.第五、六两句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前一句写__,后一句写____;出写出了鱼儿的___,斜写出了燕子的____,两句均写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儿和燕子的__态。 4.诗题遣心,说说诗人此时的心情。 5.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参考答案】 1.环境 闲适幽静 2.远 近 3.水中 天上 欢欣 轻盈 动 4.诗人得到了安身之所,面对绮丽的春光,心情极其优游闲适。 5..《水槛谴心》颈联。这是一幅春江傍晚的美景。诗人抓住雨中鱼儿跃出水面和春燕在微风中自由飞翔两个极富特征的形象,置于全诗开阔静谧的背景中,传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秀色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翻译: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9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8.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9.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8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 9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10除夜 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於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白诗首联、崔诗歌尾联分别点明了题旨,请分析各自的作用。(4分) 答: 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首联点题,写出年末而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的情形,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2分)崔诗尾联点题,前三联写诗人在三巴路上跋涉的艰辛和孤灯下只与僮仆相伴的孤独,结尾才点出是除夕,这样写既照应了标题,又使诗人的感情更推进了一层。(2分) 2.白诗抒发了作者身在异乡,思乡思亲的浓浓伤感之情。(2分)崔诗是除夕之夜旅居的感怀,侧重抒发了作者羁旅在外的孤苦心境。(2分) 崔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