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
范文 |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永《雨霖铃》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2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 婉约词《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与鉴赏"板块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第一课《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及其创作风格;明确词作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积极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意境;了解词作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教法学法 单元学习要求: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领悟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评价写法,明确方向 梁衡曾这样称赞一位词人"他的词作,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位词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雨霖铃》,也许,我们能感受他笔下那个细腻而又动人的世界。 (二)环节一:自主探究,了解背景 1、词牌名的由来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明皇杂录》 2、我眼中的柳永 ①满腹诗书无处说,流落风尘未堕落。(张凭) ②楚馆也清秋,布衣胜王侯。(刘旸) ③不上九重天,把酒笑红颜。情动长调出,市井词中仙。(安波) 3、"雨霖铃"的创作 本词写的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离别时写的。(补充P35①)这就解决了大家"此词是‘别地’还是‘别人’"的疑问。 (三)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 朗读形式:教师范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2、质疑释疑 学过的词语——长亭、执、相、更、那、宵、堪 例:执:握,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本课的新词——去去、沉沉、多情、虚、便纵 需要讨论的问题——歇、竟 例:王芷子提问:"歇"能否和"停"互换? 3、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词作的主要内容:该词写送别,以"念"句为过渡,既有眼前实景,又有想象虚景,虚实相济,意境开阔。 (四)环节三:体会词境,品析鉴赏 1、学生浅吟低唱,感受词作意境。 2、品析鉴赏 方法指导: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景物→景物特点→意境→情感 赏析示例: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五)结束语:巧用对联,总结概括 上联:才子佳人,执手相看泪眼。 下联:清词丽句,别情已然心头。 五、板书设计:提纲挈领,归纳要点 雨霖铃 写给谁?为何写?情感?表现手法? 红颜知己离别悲伤、无奈情景交融 失落、不舍虚实结合 六、作业设计:夯实基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就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从"情"与"景"结合的方面进行赏析。 3、阅读《<雨霖铃>对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母本意义》,做好鉴赏积累。 【理论依据】 1、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七、本课亮点 1、设计基于学情,激发学生质疑创新。 2、结合诗词特点,吟咏诵读融入诗境。 3、真正走进文本,传授语文知识技能。 4、师生合作探究,切实落实课标精神。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