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的教案 |
范文 |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的教案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探听、推却”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解决生字词障碍。 妒忌(jì):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三国时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抓住课文中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能按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清事件发展的因果。 教学准备: 大字课文(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部分影像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观看赤壁之战影像资料,了解相关人物形象。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主的课文。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审题激趣。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诸(zhū)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才干:办事的能力。 军令状:接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惩(chěng)罚(fá):严厉地处罚。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的名将。罪(zuì):作恶和犯法的行为。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幔子:帐幕。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翎(líng)毛:鸟翅上、尾巴上的长羽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样借箭?用什么借?最后借到箭了吗? 2、师:我们把草船借箭事情发展的过程分为原因、准备、过程、结果,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设套三天赶造十万支箭 草船借箭的准备:二十条快船草人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回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师:据此提纲给本文分段: 一)(1、2自然段) 二)(3—5自然段) 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是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借箭是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的教案2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的教案3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段,分析诸葛亮周瑜的几轮对话,感知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状况。 教学重、难点: 分析对话,体会文中周瑜、诸葛亮的人物特点,感知周瑜的妒忌之心。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部分影像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朗读课文,检查课文分段情况。 (1、2自然段) (3—5自然段) (6—9自然段) (10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第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1)领悟“妒忌”。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观看(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周瑜与诸葛亮对话部分影像资料。 2、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学生分为两组,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读旁白。 (2)、学生3人一组,分角色读课文,并记录共有几轮对话,为每一轮对话编上序号。 3、周瑜和诸葛亮共有六轮对话,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 三、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诸葛亮也立下了军令状,那么事情又会怎么发展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的教案4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新授 一学习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二学习第三段 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三学习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