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黔之驴》阅读答案 |
范文 | 《黔之驴》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黔之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黔之驴》阅读答案1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 憖憖___ 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 阚___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 ) ⑵远遁( ) ⑶以为且噬己也( ) ⑷蹄之(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 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4、一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 二层:(“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 三层:(“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5、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6、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意思对即可) 《黔之驴》阅读答案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更,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小题3】填空。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小题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 答案 【小题1】逃跑 用蹄子踢 恰好,恰巧 打开 【小题2】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运入黔这个地方。 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小题3】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 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或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心理 动作 【小题4】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 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 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 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黔之驴》阅读答案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技止此耳。(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船 (2)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3)用蹄子踢 (4)只、仅仅 2、①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 ②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3、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狐假虎威 虎背熊腰 4、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黔之驴》阅读答案4比较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妪与虎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①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吼,别妪而去,似媿②其恩者。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③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选自《唐语林》,该书编撰者传为宋代王谠。) 【注释】①跬:半步。②媿:通“愧”,这里有谢的意思。③阙:同“缺”,空缺。 1.理解加粗词语的含义。 (1)莫相知( ) (2)稍近益狎( ) (3)而心异之( ) (4)妪具说其由( ) 2.下列加粗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神(把)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凭借) B.然往来视之(然而) 羸然跬步而不进(然后) C.计之曰(代“驴发怒只能用蹄踢”这件事。) 妪因即之(代受伤的老虎) D.别妪而去(表顺承,就)而语之曰(表转折,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这句话运用对老虎进行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文中的描写的老虎的形象有哪些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中“驴”和【乙】文中的“老虎”,你从它们身上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偏指一方,一般指对方。(2)亲近而不庄重。(3)对……感到惊异。(4)详尽、具体的意思。 2.C 3.(1)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感恩就感恩了,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人进来啊! 4.心理描写,突出了老虎面对不了解的驴子,急切试探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5.两文中的老虎都凶残而充满着智慧。【甲】文还突出其勇敢;【乙】文突出其懂得感恩。 6.在【甲】文的“驴”身上,我懂得了人要有真实本领,外强中干只会落得可悲的下场。从【乙】文的老虎身上,我懂得了人要有感恩报德之心,同时也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 《黔之驴》阅读答案5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dùn):逃走。④噬(shì):咬。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liàng):跳跃。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__________________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2)去,离开。 2.C 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黔之驴》阅读答案6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19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虎大骇,远遁遁: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蹄之蹄: ____________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 ____________ (4)既而鼠跳掷渐迟既而: 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且噬己也 B放之山下 然后知猫向之避 C.然往来视之 庞然大物也 D.待其惰也 益习其声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小题4:填空。(4分)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____________”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小题5: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逃跑(2)用蹄子踢(3)恰逢,正好 (4)一会儿,不久 小题2:D 小题3:(1)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着:“(驴的)本领只有这些罢了”。(2)这样之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不是胆怯, (而是)在等待老鼠们疲惫了(才攻击它们)。 小题4:以为神技止此耳 “大与猫等,为害甚剧”或“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小题5: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项中 “以”的意思分别为“相当于而,表顺承”“认为”,B项中“之”的意思分别为“代词”“助词”,C项中“然”的意思分别为“但是”“样子”,D项中“其”的意思都是“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老虎对驴子的认识过程”以及“虎害之重”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谈启示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黔之驴》阅读答案7《黔之驴》《蜘蛛杀蛇》比较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小题。(12分)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喇,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②踞:趴。 ③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加线词。(2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好事 B.虎大骇,远遁 遁 C.果腹而去 果腹 D.蜘蛛引丝疾上 疾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4分) (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3.填空。(4分)《黔之驴》《蜘蛛杀蛇》比较阅读答案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A ”到“觉无异能者”,再到“ B ”。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C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甲文侧重描写虎的 A ;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B 。 4.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2分) A.喜欢多事; B.逃跑; C.吃饱肚子; D.飞快(迅速) 2.(4分)(1)驴不能忍受(或“禁不住”)愤怒,用蹄子踢虎。 (2)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 3.(4分)(1)甲文:A 以为神 B 技止此耳;(各0.5分) 乙文:C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1分) (2)A 心理, B 动作。(各1分) 4.(2分) 示例:从驴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 (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蜘蛛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1)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2)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攻其不备,也能出奇制胜。 《黔之驴》阅读答案8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本文作者 (填姓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本文作者的作品外,我们在本册教材上还学过“唐宋八大家”的另外文言篇目是《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每空只能填一个字。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这样的: 虎( )驴 → 虎( )驴 → 虎( )驴 答案 【小题1】柳宗元 黠鼠赋 【小题2】(老虎)渐渐熟悉(习惯)了驴的叫声,又靠近驴,在它的前前后后走动,但最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小题3】畏/惧/恐/怕 识/知 吃/食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学生应对“益”“搏”等关键词做重点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根据情节总结填写,只要合理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黔之驴》阅读答案9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 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答案: 13.(1)偷看 (2)更加 (3)用蹄子踢(或“踢”) (4)摸(每题1分,计4分) 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 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黔之驴》阅读答案10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 [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 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字)。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 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义。(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答题1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虎一脚。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见于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后来用来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7、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有可能避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地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略(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有据即可。) 《黔之驴》阅读答案11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船载以入 船_____________ (2)益习其声 益_____________ (3)荡倚冲冒 荡_____________ (4)驴不胜怒,蹄之 蹄_____________ (5)尽其肉,乃去 去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黔驴技穷”是从本文演化而来的,文中哪句话与成语的意思最贴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一段文字是《黔之驴》原文的最后一段,选入教材时,编者将其删掉了。请细细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像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因为疑虑畏惧而终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有人认为,驴子被吃,是因为它沉不住气,暴露了自身的缺点。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选文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船 (2)逐渐,越来越 (3)碰撞 (4)用蹄子踢 (5)离开 2.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3.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4.不同意。“庞然大物”的驴子,也许暂时能唬得住老虎,但它只会“一鸣”和“蹄之”,它外强中干、没有真才实学的真实情况,总有一天会让谨慎、机智、细心而又勇敢的老虎识破,它被吃的下场不可避免。 《黔之驴》阅读答案12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8~12题。(12分) 【甲】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窦:孔穴。 ⑥不意:没想到。 ⑦窒:堵住。 ⑧并:一起。 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2分) (1)稍出近之( ) (2)益习其声 ( ) (3)技止此耳( ) (4)遂蛇行而入( )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虎因喜 / 罔不因势象形 B.驴不胜怒,蹄之 / 聚柴以焚之 C.尽其肉 / 其如土石何 D.以为神 /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1.用原文词句填空。(3分)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 A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 B ”;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C ”,最后用“ D ”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12.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8.(2分)(1)靠近,接近 (2)熟悉,习惯 (3)同“只”,仅 (4)像蛇一样 9.(2分)B 10.(2分)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地。 11.(3分)A.庞然大物(0.5分) B.技止此耳(1分) C.窘迫(0.5分) D.(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1分) 12.(3分)甲文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 无谋,急躁冒进,当止不止。(意近即可,两个要点各1.5分) 《黔之驴》阅读答案1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稍近益狎() ②尽其肉,乃去() (2)翻译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 (3)读了这篇柳宗元的《黔之驴》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1)益:更加; 去:离开。 (2)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3)①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②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③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④做事要持之以恒。(言之成理均可视为合理。) 《黔之驴》阅读答案1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15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宗元《黔之驴》) 【乙】有一大虫①,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胔②,欲衔之。忽被猥卷这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③,乃侧身语云:“旦④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⑤道!”(隋代侯白《启颜录》) ①大虫:老虎。②胔:切成块的肉。③橡斗:橡树的果实,也叫戾实,圆球形,先端尖,表皮缘边有锯齿。④旦:早上。⑤避:躲开,让开。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觉无异能者 ( ) ②驴不胜怒,蹄之( ) ③刺猬乃放鼻而走( ) ④乃侧身语云 ( ) 小题2: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1分) 觉 无 异 能 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②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胔,欲衔之。 小题4:甲乙两篇短文都讲述的是动物的故事,这两个动物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特殊的 ②用蹄子踢 ③逃跑 ④告诉 小题2:(1分)觉 /无 异 能 者 小题3:(6分) ①(3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②(3分)(老虎)看见一只刺猬仰卧在地上,以为是一个肉块,想要衔走它。 小题4:(4分)甲文告诉我们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也可从其他角度谈)。乙文告诉我们人在遭受挫折以后,切不可惊慌失措,失去自信,从而失去判断力。 试题分析: 小题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蹄”用作动词,“走”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小题3: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跳踉”“?”“尽”“死”“去”“谓”,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理解寓意。第一则从“机智”方面考虑,第二则从“自信”方面着想。 《黔之驴》阅读答案15《黔之驴》,完成小题。(16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 (4)断其喉,尽其肉,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4】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2分) 【小题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C 【小题3】略 【小题4】以为神 技止此耳 【小题5】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运用能力。A中“之”的意思为“代词”,B中“之”的意思为“代词”,C中“之”的意思为“结构助词”,D中“之”的意思为“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出老虎队驴子的认识经历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内容谈寓意即可。(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