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
范文 | 小学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秉笔直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师准备: 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 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小学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篇1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同学们,喜欢听历史故事吗?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欣赏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特殊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战国”“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谁能把你所知道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交流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课文。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五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学过的方法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先来认认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出示)齐读、开火车读读吧! 3、能这么快记牢生字,真不错!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8)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谋杀了国君,还要颠倒是非,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崔杼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2段,划出描写崔杼的语句。(找到句子后,多读读,找到关键词语) 2、谁最先把你找的语句和大家交流一下?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板书:崔杼 残暴、位高权重) 3、可以想象,人们面对这样残暴并且又手握生杀大权的崔杼,会怎样? 4、师:但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做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可以说是遗臭万年,那么崔杼希望这样吗? 师:那么崔杼要求太史们怎样记录历史呢?(崔杼要求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师:但太史却如实记载: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一个是……,另一个是…… 4、太史们是如何拒绝这种无理要求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太史伯的做法!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有关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关键词句,把表格填写完整。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我们先来看太史伯的'态度怎样?(严肃)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此时此刻,面对崔杼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刚才我们多次提到了本分,太史的本分是什么?(按照事实写历史)也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这就是秉笔直书。 师:同学们,当崔杼发现以死来威吓太史是行不通的,那么他还会不会使用其他的方法呢?(崔杼也许还会对太史说:“如果你们能按我的要求记载,我可以给你们加官进爵,让你们荣华富贵。”) 师:真是太让人心动了,那太史伯又会怎样想?怎样说? 师:说得好,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太史伯的话?把你的想法读给我听!你觉得哪句最能表现太史伯这种秉笔直书的特点就读哪一句。 崔杼听了这样大义凛然的话,有什么反应?他一怒之下,杀死了太史伯。太史伯毫不畏惧,宁肯去死也要坚守自己的本分,这就是慷慨赴死(单击课件) 5、我们刚才结合表格,找到了描写太史伯表情、语言的关键词句,并结合上下文以及自己的想象揣摩了人物的心理,谈出了体会,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在小组中自学另外三位太史的做法,把表格补充完整。 6、刚才各个小组都讨论得热火朝天, (1)太史仲的态度如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 a、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面不改色”“冷笑” 以及句子体会他的毫不畏惧) b、这时他心里会想写什么?(点出:仍然坚持秉笔直书 ) C、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D、面对仲的慷慨陈辞,崔杼怎样了?他又把仲杀死了(单击课件) (2)了解了太史仲的做法,我们再来看看叔是怎样做的?谁来填表? (3)谁来把第四行补充完整? 太史季他又是如何说的呢?谁来读读?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毫不畏惧,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崔杼心虚) 7、同学们,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相机板书:尽职尽责 宁死不屈 ) 8、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也有变化?们一起对照表格说一说。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相机:崔杼被太史们的精神折服了)(板书:折服) 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尽职尽责,宁死不屈精神折服了崔杼,让他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如果太史季死了,他会怎么做?(点出:仍然会秉笔直书……) 9、同学们,现在你们理解秉笔直书的意思了吗?谁来说说?(板书) 10、同学们,太史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本分,记下真实的历史,付出了生命。老师的本分是教书育人,你们的本分呢?我们做好自己的本分并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力去做呢?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坚守本分、尽职尽责、宁死不屈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小学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篇2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学生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己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思考一下文章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学生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学生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现得真是充分,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按照事实写历史 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