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向生活》教案 |
范文 | 《走向生活》教案范文(通用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向生活》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走向生活》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走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三、分小组学习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组内交流。 3.集体研讨。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四、总结 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9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增添快乐 教案点评: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通过读、想、画、写、议,自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刻的句子,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探究活动: 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社会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资料,作好准备。然后把自己采访的过程写下来。 《走向生活》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条文罗斯福夫人的过程,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才能为生活赋予价值,增添欢乐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作者向罗斯福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文章的第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1)作者当时的身份。“初出茅庐”产什么意思? 2)当得知让自己去采访前总统夫人的时候,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什么是“非分之想”? 2、当责任编辑肯定了这件事以后,作者是怎样做的?“功成名就”是什么意思?“成竹在胸”是什么意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四个字的词语。 2、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讨论 1、整个采访过程是哪几个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罗斯福夫人什么样?“魁梧”是什么意思?“敏锐”是什么意思?“不可磨灭”是什么意思? 3、“我”率先抛出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是什么?“我”预想的答案是什么? 4、什么是“始料未及”? 5、罗斯福夫人为什么选中了作者呢?你怎样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这番话呢? 6、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作者有什么收获?什么是“座右铭”? 二、总结课文 1、罗斯福夫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2、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抄写课文中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决定:初出茅庐采访 准备:扎进寻觅吮吸迫不及待 采访: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收获:获奖座右铭 《走向生活》教案 篇3学生视角: 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思考: 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著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难点:理解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 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信息资料: 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教学要求: 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效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1、你如何理解“走向生活”?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的手抄报。 《走向生活》教案 篇4教学要求: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前几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懂得如何热爱生活。不管生活对我们如何,我们将永远笑着面对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2、仔细的品味始终的每一句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懂得对待生活的态度,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的生活怎样呀?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要求: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崎岖需指导理解 2、检查:指名朗读词语、生字。 三、理解课文: 1、思考:结合前几篇课文的学习,试着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2、学生小组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3、全班交流。 四、拓展: 学生搜集赞美美好生活的.诗歌短文。 学生搜集的诗歌生动多彩,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学生更是自编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内容不多但短短的几句话却告诉我们生活的艺术:笑着走向生活,不管生活对我如何。 六、作业: 完成同步。 教学反思: 生活中酸甜苦辣什么都有,谁都会有,就看你怎样面对。课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反映积极,有的还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从学生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待生活能够有正确的态度。 《走向生活》教案 篇5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 五、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七、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反思 1、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走向生活》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启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给足10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可以生生互教或请教老师。 二、自学课文 按照“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写感想。完成了上述任务还可以自己提出疑问,默读思考,勾画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三、精读课文 1、师生共同确定精读部分:“我”采访罗斯福夫人时的谈话。 2、用“~~”画出罗斯福夫人说的话。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再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熟悉对话内容。 四、创设情境,模拟采访。 2、假如现在是在电视台,正在进行“走近名人”栏目的现场采访与拍摄,谁来扮演作者戴维科宁斯”淮来扮演罗斯福夫人?那么老师是什么身份?(主持人,用书卷作话筒)同学们呢?(现场观众) 2、请两位“嘉宾”——“戴维科宁斯”、“罗斯福人”上台就座(可拿书,能不拿书更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六语文走向生活教学设计3》。) 3、教师主持。 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前总统夫人、举世闻名的罗期福夫人(欢迎)和(西部报)记者戴维.科宁斯先生(欢迎),还请来了现场观众××小学××班的同学们,欢迎大家的到来。 下面,戴维先生将现场采访罗斯福夫人。(两学生即兴表演采访的对话,用自己话说,谈话主要内容要以书上为主。即兴表演课前不排练,一次不行可指导,再来一次。) 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听了两位嘉宾的谈话,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对两侠嘉宾提出什么问题吗?(教师走入学生中,随机“采访”,并将话简交给想发言的学生。) 生:戴维先生,祝贺您,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我也想现场采访您:罗斯福夫人的话对您有什么启发呢?(可联系到最后两段)您的采访非常成功,是什么原因呢?(可联系到他做的准备工作。) 生:尊敬的罗斯福夫人,您的话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为什么那样回答呢?(可联系第13自然段。) 掌声欢迎两位“嘉宾”回答到座位上。 4、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练习模拟采访。 五、课后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当一次小记者,采访校长、老师或采访名人。采访前,注意收集材料,做好准备,采访后,把采访过程写下来。 《走向生活》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2、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感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以记者身份,采访两会热点话题。如:物价、医疗、住房、教育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2、学生交流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 2、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①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②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三、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1、出示要求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2、对于再现采访,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先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采访 内容;然后讨论采访应注意什么? (记者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罗斯福夫人等等); 3、采访时,及时点拨学生注意采访记者和罗斯福说出不同的口吻、语气。 4、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四、揭示主题。 1、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科宁斯的收获。 2、指导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3、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 五、拓展性作业。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