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一、情境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元、角、分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并把它写下来吗? 2.板书:6.11 仔细观察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3.这种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4.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认识 观察情境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情境图,在小组里自由的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小数特点,是补充:这个数中的点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3、5、15、25等数都叫整数,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0.50、1.06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把小数分成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是小数部分。 板书: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赌一赌“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A。我们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6.11元,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B。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C。班内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说想法,师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D。让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生独立思考后在书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A.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钱,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B。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10.25元。 师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 C。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二页的“试一试“。生完成后在班内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的认识 1 . 06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0.50读作:零点五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二、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 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 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三、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四、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五、练习 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六、总结 (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一)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亲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圈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圈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出示情景图: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师:对面走来二个妈妈,二个女儿,一共有几人?生:4人或3人。(答案不一) 师:可咱一数, 1、3,咦,只有3人,怎么回事?生:…… 2、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课件出示)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妈妈的妈妈。二个女儿呢?小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是外婆的女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突出:(1)“重复”一词; (2)能用“既……又……”来表达; (3)师生小结,得出:中间这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的身份重复了。 3、揭示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重复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利用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及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统计表) 1 下面是三(4)班喜欢跳绳、踢毽的学生名单。 喜欢跳绳李子瑄蔡丹向汇成 喜欢踢毽刘亦麒田思源李子瑄何倩倩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喜欢跳绳的有几人?喜欢踢毽的有几人?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呢?让学生尝试回答出总人数。 (3)游戏:引发认知冲突 喜欢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分别站在红、蓝两个呼啦圈里。问题:仔细观察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两项运动都喜欢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的意思。引发问题矛盾冲突: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学生想办法解决。(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师:为什么你们要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学生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2、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1)引入韦恩图。 师:李子宣到这里一站,就这个位置,她站出了接下来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很多数学知识。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你们猜一猜,现在这二个圈,会是什么样子的?伸出你们的小手比划比划,这二个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把这二个圈抽起来,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哇,好能干的孩子,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 师:我把你们创造出来的二个圈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再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踢毽的学生。(边说边用红笔和蓝笔在黑板上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中间的部分是表示喜欢什么意思? 生:表示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的。 师:我想用三角形把他们在圈中表示出来,你们能在圈中找到她们的位置吗?师生共同合作整理出集合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学生的姓名用三角形代替,向学生渗透符号思想,也为进一步优化韦恩图(直接用数字表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叫韦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他的这个发明为集合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名字用来命名这种图,所以,集合圈也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和这个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相信你们将来也和数学家韦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3)小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根据涂色区域用准确的语言正确描述各部分的意义。生:红色的圆圈部分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生:蓝色的月牙部分表示只喜欢踢毽的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亲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3、观察韦恩图,算法探究。 (1)提出问题:老师一共调查了几人呢?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来解决?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预设:可能会出现: 3+4-1=6(人)或2+3+1=6(人)或3+3=6(人)或2+4=6(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胜利的喜悦。 (3)引导学生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课件出示集合圈,指导学生观察直观图,理解各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尤其是算式3+4-1=6(人)中,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减1。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想法却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我们只要弄明白这个圈里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就可以灵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但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人数只能算1次。 【设计意图】集合问题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即使老师反复讲,学生也难真正理解。本环节中,学生在探究解法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教学难点分解,化难为易,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4、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 师:平时我们是用表格和文字的方式来呈现的,今天我们学习了韦恩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 3种方式更简洁? 生:韦恩图 师:对,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怎样才能在表格中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重复了呢? 师:把重复的名字用线条连起来,通过连线,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同学重复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集合圈能直观地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复的部分看得很清楚。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能讲清思路和道理,已经具备了学好数学的很重要的品质。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集合圈的知识,带着这个数学家的气质,一起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弄清题目信息。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3、展示优秀作业,并请学生讲清各种方法的理由。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将思想教育、养成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思考题:三(4)班参加美术特长班的有4人,参加舞蹈特长班的有5人,参加美术与舞蹈特长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可能会重复,也可能没有重复。生:我觉得有可能参加美术班的4人与参加舞蹈班的5人不重复,共9人。生:有可能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美术班又参加了舞蹈班,这样就只有8人。 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从不重复,依次重复1人到4人参加两个班学习的几种情况。 3、全班分析,得出: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能概括说说,参加美术班与舞蹈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有可能是9人—5人,最多是9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5人,其中4人重复,即这4人二个班都参加了。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此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素材练习,既链接了所学知识资源,又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与拓展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五、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集合圈,学会了用韦恩图来解决生活中有重复关系的数学问题。我从你们的身上学到了在探究知识时你们机灵的活动,在总结经验时你们静心的思考,在解决难题时你们灵活的运用,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知识的学习引申到课外。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P19—P21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学格式。 2.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培养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亲切地与学生交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与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学生发表意见:抵御风沙,绿化,提供新鲜氧气…… 2、引出实际问题 (1)呈现植树画面。(教材第19页主题图)“这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节植树的情景,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①学生提出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②对学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请学生说出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③联系估算,承上启下。 二、探究笔算方法 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①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分小棒的过程。 ②请学生上台演示别的计算的方法 ③课件演示分小棒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谈话。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方法,有的通过分小棒。老师呀,想把分小棒的过程写成竖式,怎么样写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再现42÷2的笔算过程。 (3)概括算法: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并且要对齐。 3、猜猜我是谁?(练习) 4、试一试。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放手让学生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 (1)先谈话:我们已经解决了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该怎样解决呢?再请同学们先分小棒再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4)与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三、实践与应用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先请学生完成计算,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请学生拿出题卡92÷4、78÷2、51÷3计算,反馈时,课件同时显示“拔萝卜”的收获,使学生体尝成功的快乐。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课件显示画面)请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检查小动物的题目。四、课堂总结 师生一起总结笔算除法的运算方法。 让学生读两遍归纳的运算方法。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42÷2=21(棵)52÷2=26(棵)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地76——78页内容。 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为理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推进课堂,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在学生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基础上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呈现了xxxx年年历,并圈出了不同的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又呈现出20xx年年历,着重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对比、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沟通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最后教材还特别安排了“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每月的天数。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我选择了让学生观察xxxx年和xxxx年的年历,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年历卡,并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的天数,能正确判断大月、小月。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统计、交流、讨论、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渗透分类思想,适时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 教学难点: 分清大月、小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年历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能和三年级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开心,你们高兴吗?让我们记住这个特别的日子吧!今天是哪年的几月几日呢?黑板上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还藏着几个更大的时间单位你们能找到它们吗? 年、月、日是生活中常见的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1:认识年历、初步感知。 我们学习时、分、秒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那记录年、月、日又有什么法宝呢?(出示xxxx年年历)从年历上你都能知道些什么?这几个时间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还经历了那些特别的日子?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年、月、日在生活中总是帮助我们记录着那些快乐的'、难忘的日子。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年历深入研究年、月、日。 活动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特殊月。 1、出示活动要求。 2、同桌合作探究。 (1)填一填,将xxxx年、xxxx年每个月的天数填在复式统计表中。 (2)说一说: A、一年有多少个月? B、按天数给月份分类,哪几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 C、怎样计算一年有多少天?试着算一算。 3、汇报交流,教学大月、小月、特殊月。 师选一组统计结果进行展示,生仔细观察,你们和他们组统计的结果相同吗?(适时纠正错误) A、一年有12个月; B、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月; C、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月; D、2月份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师揭示:每个月有31天的叫大月,每个月有30天的叫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特殊的月份。(板书) E、怎样计算一年有多少天?试着算一算?(板书) 活动3:交流方法,记忆大小月。 这么多大月、小月,怎么才能很快记住呢? 1、交流方法: 方法一:拳头记忆法。 方法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方法三:八月之前单月大,七月之后双月大。 2、熟练记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大月、小月。 3、小游戏:我说你来做。 老师说月份,学生判断,是大月的男生举手,是小月的女生举手。 看样子同学们已经熟练的掌握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了,可有几位老朋友正在为这个问题正犯愁呢,让我们去帮帮他们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2、填空; 3、拓展。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不知不觉,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每位同学在这40分钟里都有不少收获,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宝贵的,老师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争取每天学到新知识,每月都有新收获,每年都有大进步! 五、布置作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年? 2、在今年的年历中找出长辈的生日,并给长辈过一个难忘的生日。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的'练习二十一。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表格图。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应用 训练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学生在书上计算。 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算出小得数,再比较大小。 3、出示表格图。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要怎么算,再在书上填空。 4、聪明题:()÷6=204......3 ()÷4=1600......3 小组讨论,()里要填什么数,再在书上填空。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熟练判断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一试的图形学生四人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 猜一猜——体会对称现象 1、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猜猜谁来了?(蜻蜓按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出示) 老师没有出示完整的图你怎么猜到的? 指出:仔细观察一半想象另一半,所以猜到了。(板书:观察、想象) 打开看看猜的对吗? 2、这个呢?(三叶草按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出示) 你又是怎么猜到的? 指出:据说三叶草每片叶子都代表美好的祝福,得到三叶草的人就会一生幸福。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幸福。 3、你们发现蜻蜓、三叶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指出:像这样两边一样的物体,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两幅实物图,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两个猜谜游戏,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体现了自然界的对称现象,同时提出了学习本课的两个方法:观察与想象。】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老师还带来了三样物体,把这些物体画下来,看这三个图形对称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 2、拿出这些图形,同桌合作,把这三个图形对折并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你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吗? 预设:①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哪里看出两边一样? ②两边重叠在一起。老师这也有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也重合了。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象这样不多不少全部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成是完全重合。 (2)飞机、奖杯是不是完全重合?为什么? 老师也把奖杯对折了一下(上下)你觉得呢? 指出:奖杯不能上下对折,只能左右对折才会完全重合。看来要完全重合,怎样折也是很重要的。 3、指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边说边电脑演示3个图形分别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板书:轴对称图形) 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天安门是轴对称图形吗? 奖杯、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同桌相互说一说。 4、中间折痕所在直线,我们称它是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自己指一指其它两张图的对称轴。(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将对称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把生活中的对称物变成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课件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注意不同角度的对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接着通过多媒体演示将这些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提出这些平面图形是否对称,如何证明等问题。当有学生提出对折这个方法的时候,随即让大家动手折一折,验证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折及不同对折效果,让大家体会到怎样才是完全重合,并且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指出对称轴。】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第1题。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与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轴对称图形。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打开课本自己先找一找。 (2)找一个你最喜欢的跟大家说一说 竖琴:这是什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钥匙:钥匙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汽车:它是不是? 五角星:这个呢? 铁锚:铁锚是轴对称图形吗? 科技:这个标志你认识吗?那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农行:这又是什么标志?是不是? 紫荆花:这个标志你知道吗?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外面的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里面的花纹是不是也完全重合呢?为了看得清楚我们单独把花瓣来对折一下) 指出:判断轴对称图形不但看形状,还要考虑里面的图案呢。(板书:外形对称、图案对称) 2、第2题。 其实在英语里也藏有轴对称图形,看这些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字母。找一找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C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怎么对折能证明呢? 【设计意图:两个练习题,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同时通过对钥匙和紫荆花图案的判断得出外形对称和图案对称两个要求。旋转得到完全重合的'图形不能称为轴对称图形。】 3、试一试。(添个普通三角形) (1)这儿有几个平面图形,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 (2)要想知道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3)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①追问:几号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②追问:5号是不是?同样都是三角形为什么不是了?折一折给大家看看? 指出:看来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特点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来研究。 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有提到剪,则剪出来看看,旋转看看,而轴对称是对折后完全重合) 4、第3题。 轴对称图形大家已经能很准确地判断了,那你会不会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1)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变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2)想象一下第一幅图右边应该是什么形状?第二幅图的另一半呢? (3)那就根据你的想象画一画吧 (4)校对: 第一个:你是怎么画的?在画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什么?(如回答中提到:他觉得画时最重要的是找到这个点。) 指出:这个点就是那个点的对称点。 怎么来找这个对称点? 第二个:A、出现错误的。这个画得对吗?为什么?(用教具演示)那错在哪里呢?(教具演示平移后重合)他画的是平移后的另一半。 B、出现正确的。这个对吗?那画出这半边最关键的是什么?怎么找? 指出: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关键是先根据对称轴找准对称点,再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从实物的平面图形到一般的几何图形也是一个小小的跨越,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辨一辨,画一画等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折一折、说一说、辨一辨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辩论的过程中,亲历轴对称图形初步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的把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重难点。】 三、拓展 1、欣赏。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对称现象,它们把我们的生活妆点的非常美丽,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动物、植物、建筑、窗花) 2、创作。 (1)你看这些漂亮的窗花是人们创造出来装饰用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设计师?想想怎样剪才能保证两边完全对称呢? (2)自己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收获?老师还发现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善于观察,勇于想象,发现了许多数学中的生活的数学奥秘。 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标志,并且与你的好朋友分享、欣赏。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单元将让孩子们继续探究、了解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因此这节课至关重要。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新的教学理念,本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最大限度的给孩子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孩子搭建锻炼、探究、展示的平台,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精神,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理解建构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尺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认识什么是面积 1、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人民币 100元、10元、1元 (2)、学生回答是什么? 钱、人民币 (3)、每张人民币都有几个面?两个面的大小怎样?(演示:摸人民币的表面) (4)、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闭眼猜钱” 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看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 ②、从上摸到下、从左摸到右,面最小的是?面最大的是?不大也不小的是? (刚才通过闭眼猜钱的游戏我们了解了原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表面大小不同。)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比如说:书的封面等等,同学们仔细观察,找一找、摸一摸,说出更多的物体的面? 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课件展示(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打√) (2)、找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3)、师再次点拨:我们把首尾相连或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4)、提问: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一样吗?(封闭图形也有大小) (5)、(板书:封闭图形就是它们的面积。) (6)、那么什么是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什么是面积(板书:什么是面积)让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师生游戏:“物体面积大压小”(老师先说一个面积,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学生说出一个面积,要大于老师说的面积) (二)、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刚才游戏时我们通过观察判断物体面积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2、出示例题: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①、这是什么图形?谁的面积大呢? ②、到底谁的面积大呢?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拿出学具,寻找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各组汇报比较方法 (板书:剪拼法、摆方块、画格子) 5、课件展示比较方法, 强调规格一致 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理由,提炼出最优化的方法。 (三)按要求在方格纸中画图形 1、明确题目要求(在方格纸中画图形,使它的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2、拿出课前下发的方格纸,开始画。 3、展示学生画的图形,进行点评。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小(P50练一练第1题)。 2、如图,用方砖铺满空地,那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P50练一练第3题)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方格那么大。(P50练一练第4题) 引申:第1、2组图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第3组图形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数一数下面的图案分别等于多少个方格的面积?(P50练一练第5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引出新的课题 1、课件展示两个学校的操场图, 2、思考:比较两个学校操场面积的大小该用什么方法呢?(观察法、剪拼法、摆方块、画格子行吗?)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接着探究。 最后老师送大家几句勉励的话语:学海无涯乐作舟,祝大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七)、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 剪拼法 摆方块 画格子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校际之间的展示课,课堂上有很多闪光点,但也不乏有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用的是外校的学生,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课前交流,为我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用人民币导课,让学生闭眼猜钱、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很成功。 3、设计的找一找、说一说、游戏物体面积大压小、小组讨论、探究比较方法、画图形、谈课堂的收获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考总结的机会,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4、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引导到位,有侧重。 5、最后的拓展延伸拉近了两校之间的练习,巧妙的引出了新的探究课题。 不足: 1、准备的方格纸有些小,展示时后面的部分学生看的不是很清楚。 2、小组合作学习时极个别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进去,个别组推选的组长有些紧张,汇报时不能流利、准确的表述本组的方法,老师及时给予引导。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大胆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怕乱,让小组学习秩序化、高效化。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一、教材 (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2=800(米) 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 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设计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教材以重新设计校园为主题,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 1.调查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教材中通过画出整个校园的直观图来表现学生所收集的本学校的所有信息,为下面重新设计新校园打下了基础。比较信息是比较本学校和其他学校的具体情况,为设计新校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是分析信息的活动,教材展示了小组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材的讨论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根据学生自己或教师的日常需要,二是与其他学校相比较。教材中具体举了四个例子,如操场应该扩大、操场旁边应有一个厕所,应该给老师准备一个车棚,希望有一些乒乓球台等。当然,教材中提到的仅是一些范例,实际讨论不必限制在这些方面,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需求加以分析与设计。这个讨论交流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设计新校园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新校园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里要涉及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添设项目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在教材的例子中对此进行了提示。除了教材提示的乒乓球台是否能够放得下的问题外,还会有其他的问题,如足球场上或操场上的铺草皮、羽毛球场、为低年级开设游戏区等问题。 4.“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在本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设计新校园后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学课型:活动课(设计、讨论) 教具准备: 某校校园平面图、本校校园平面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方位的知识,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方位?(8个)哪个同学愿意起来具体说一下?其他同学用手指一下好吗? 2、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方位,但在地图上我们通常按什么规律来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⑴老师这里有一幅某校校园的平面示意图,谁想说说这个校园的各个方位建筑物或教学设施?(指名答) ⑵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⑶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一是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以某校校园平面图为例,让学生谈想法、提建议,激发学生设计学校的图纸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调查汇报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教学设施(板书:调查),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说?(多指几名同学说) (设计意图:调查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是学生收集信息和比较信息的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收集和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 2、出示本校校园平面示意图 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用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一下?(指名说) 3、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你觉得我们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学生独立思考) 4、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讨论:(大屏幕出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5、集体汇报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教师可以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全体的意见予以总结。)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交流的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6、小组合作,设计新校园。 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下面就请各小组在给定的白纸上总结出本组的最后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新校园,要求每个小组分好记录、监督、绘图的人员。(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7、展示各小组的设计。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找出每幅新校园图的优缺点。(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8、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同学们真棒!能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板书:分析)用你们小组的智慧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学校,真可称之为小设计师了,老师一定会把你们的想法传达给校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们的设计将会被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它组设计的优缺点,体验学生之间的鼓励与赞美,获得同学的认同,同时也认同别人,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四、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一幅未来的现代化学校平面图。 板书设计:设计学校 小学校园平面设计图 调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折纸游戏 A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B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C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二、巩固新知 1. P67/1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说说错的理由(没有平均分)。 (2)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错的理由。正确的.应该怎样写? 小结:只有在把这个整体平均分的时候,才能用分数表示。还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 2. P67/2 说说3/8、2/5、4/5分别表示什么? 按所给分数涂色,在组内交流。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 P67/3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你是怎么想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43 ) (2)对部分学生容易写错的2/5进行纠错。 (3)学生汇报,这幅图你是怎么看的?怎样用分数表示?学生常见的回答是: 生1:有 21个长方形,其中红色的有9个,就是9/21。 生2:把3个长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红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9/21。 4. P67/4 (1)你是怎么想的?(要圈1/4,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 朵)学生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三、拓展练习 折一折,涂一涂,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1. 长方形的3/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3/4表示? 2. 等边三角形的1/3学生介绍方法。 3. 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张(圆形和正方形),选一张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几分之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分数”这个知识,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3.4+0.3 5.6-3.3 6.4+2.4 5.7-4.3 8.7-5.2 0.9-0.7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交流,相互检查; 派代表回答结果。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 这是一道改错题,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观察,当好“森林医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第1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3)分析:1)“4”是什么数;有没有小数点。2)借助算式:3.5+0.4=3.9 (4)正确的是:3.5+4=7.5 第2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3)分析:1)小数点没有对齐能进行加减吗?为什么?2)要求是什么? (4)正确算式:12.6+3.2=15.8 第3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漏了小数点没有点。 (3)分析:1)小数点对齐的要求。2)267即267.0 (4)正确算式:27.9+1.2=26.7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小数点的重要性,强调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课本第7页的第4题。 (1)首先,读懂题意。(2)解决问题。 第4小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解决问题。当然还应该要求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0.2+1.3 (2)5.4+2 (3)6.20-1.1 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 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 买一个足球比买一个小皮球贵多少元? 三个都买。40元钱够吗? 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3、小黑板作业。 四、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0.4 4.2+7.7 16.2+2.4 46.5+2.4 1.96-0.53 8.97-5.76 35.6-43.3 25.7-5.6 2、地球仪单价是7.40元; 卷笔刀的单价是0.50元; 笔盒的单价是3.60元。 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卷笔刀共花多少元? 买一笔盒比买一个卷笔刀贵多少元? 三件物品都买,10元够吗? 五、板书设计 练习课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 3.4+0.3 5.6-3.3 6.4+2.4 5.7-4.3 8.7-5.2 0.9-0.7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