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
范文 |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1+2+3=6、6—3—2=1 生2:1+2+4=7、7—1—2=4 生3:1+3+4=8、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5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2、老师也来说一道题,你们一边听一边写出算式,看谁听得最认真: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飞来了4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学生列式计算:5+4—2=7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除了喜欢唱歌,你们还喜欢做游戏吗?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游戏也是要通过认真计算才能找到好朋友的哦,准备好了吗?请拿出你们手中的小卡片,(答案)老师手中有你们的好朋友,(题目)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同学们都找到了好朋友,高兴吗?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