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雪教学设计 |
范文 | 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雪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江雪》出自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此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江上雪景。它是通过雪景来赞美渔翁“独钓寒江”的精神;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老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立足于此,我认为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境,感悟诗情是难点。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感悟诗情较难理解,我根据学习的情况及时出示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感悟诗人坚强不屈的精神,让课外的学习资料有机地和古诗融为一体,并为学生学习古诗服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想像诗中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课前搜集柳宗元的资料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本课的需要在多媒体教室和学生一起学习,主要运用演示文稿在学习的过程中补充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环境——寒冷凄凉 (一)解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写的。板书题目是“江雪”什么意思?(江上的雪景)这一首诗,是古诗中的精品! (二)简单了解诗人。 (三)利用“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思考: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这样的雪景给你怎样的感受,你会用哪一个词来概括?(凄凉、荒凉、冷清、寒冷、寂静,学生若有“雄伟壮观”的理解,教师再引导过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1)“绝”和“灭”,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4、谁能把“千山万径”的寒冷凄凉读出来。(朗读指导) 二、心情——孤独寂寞 过渡: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淹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 (一)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1、学生自由读古诗,交流从“孤”、“独”——孤独 2、朗读诗句,感受渔翁内心的孤独寂寞。 3、渔翁的孤独寂寞,就是诗人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渔翁就是柳宗元的形象代言人,再读古诗,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4、孤独的渔翁成了诗人孤独心情的写照,再读读诗句,去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补充,体会柳宗元“千万孤独”、“绝灭孤独”的心情。 1、补充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山也默默聆听着诗人的心声。人与自然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这是多么超然的一种境界! 小结:诗人李白在自己孤独的时候,还找到了自己的知音,那就是敬亭山。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诗人感受着山的语言,山也默默地聆听着诗人的心声。诗人对敬亭山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回应“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李青莲)。”而诗人柳宗元却只能在这寒冷凄凉的世界里独自垂钓,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的煎熬。让我们读古诗《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2、王士侦《题秋江独钓图》。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侦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伦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赏析: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杆,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其笔下的渔翁不是“独钓寒江雪”,而是“独钓一江秋”,有歌有酒,很是潇洒。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小结:同样都在“独钓”,诗人王士侦钓的是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享受的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读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而诗人柳宗元却在这样鸟绝踪灭的江面上独自垂钓,这是一种何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回归读古诗《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不一般的孤独寂寞。 3、诗人的内心是一般的孤独寂寞吗?请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 更是“绝灭孤独”啊! 4、学生自由读诗,体会柳宗元内心的那种“千万孤独”、 “绝灭孤独”。 三、精神——顽强不屈 (一)读诗,引导学生质疑。 1、同学们,古诗学到这儿,大家对渔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吗?(鼓励学生提问,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由学生提问引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没有飞鸟,不见行人,渔翁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来钓鱼呢? (二)资料补充,感悟柳宗元坚强不屈的精神。 1、引导:对呀!渔翁生活在江边,难道不知道在这样的江面上垂钓,钓不到鱼吗?知道了为什么还在钓呢?他在钓什么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要及时点拨。 3、补充古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坚强不屈精神的再现。 4、同学们,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5、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渔翁顽强不屈的精神。(朗读指导) 6、背诵古诗,再次感受诗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拓展《渔翁》,感受意象 过渡:同学们,《江雪》这一首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语言绝妙!是古诗中的精品!被人们称为是“孤独者的空谷绝唱”。在这首古诗的学习中,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江雪》这首诗是柳宗元在刚贬到永州创作的第一首诗,后来他又以“渔翁”为题目,写下了古诗《渔翁》,让我们读一读,去理解柳宗元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 渔 翁 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文解释】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板书设计 江 雪 唐 柳宗元 环境——寒冷凄凉 绝 千 钓? 心情——孤独寂寞 灭 万 孤 雪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1、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2、学习《咏雪》: ⑴ 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⑵ 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⑶ 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⑷ 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 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⑸ 五读课文能背诵。 ⑹ 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⑺ 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 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 笑前喻,乐后喻; ③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主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雪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萨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雪教学设计4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雪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了解诗歌叙述的是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想起夏日树林里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尽情玩耍的情景;体会诗人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渗透对诗歌意象、意境解读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灵感,创编诗歌,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3.道德情感目标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及创作欲望。 4.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境,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启发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感悟――入诗境、悟诗情――抒发诗情――即兴创编”的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畅谈感受 1.先听教师描述,再观看雪的图片,学生畅谈感受。 2.揭示课题:《下雪的早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渲染情境,再现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中,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思,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这是个怎样的早晨?”,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反馈。 3.指导朗读“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在这雪花飘飞的早晨,诗人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2.学生反馈情况。 3.(出示夏天树林的图片)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会做些什么? 4.出示描写小孩的诗句,让学生自由读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孩?”“你从哪里感受了”。让学生自由畅谈。 6.指导朗读“一个小孩,赤着脚……”。 7.全班朗读 “看着雪花在飘飞,我想得很远,很远……”。 8.想象:“此时此刻,这个小男孩会在哪里呢?” 9.“诗人觉得小孩会在哪里呢?,全班朗读第三小节。 [诗歌意境幽微,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诗,最要紧的是透过诗句唤起诗情,走进诗境,学习、积累诗的语言。重朗读而“不求甚解”,便于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特见解领悟诗的意境;熟读成诵,是促使学生语言内化的最佳途径。 四、品读诗歌,升华情感 1.想象:你认为这个小男孩是谁呢? 2.为什么诗人会在下雪的早晨想到他呢? 五、自由创作,走进意境 我们常常在冬天想着夏天,在夏天想着冬天,你有这种经历吗?请你把想象的事情写下来。 [积累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在充分地听、说、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练一练笔,体验写诗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六、总结诗歌,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忆 雪花飘飞——夏天的树林(小孩) 安静 天真 洁白 活泼 美丽 可爱 喜悦和期盼 雪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开朗、大方的性格 [智育目标]: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雪橇》 [素质发展目标]: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冬天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特别应注意启发学生模仿马蹄奔跑的声音 教学准备 录音机 《小雪橇》的录音带 打击乐器 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1.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滑雪橇的画面。 2. 听录音两遍,教师提问:滑雪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时,应该是怎样的情绪? 3. 教师分句教唱第一段歌词,可放慢速度。 4. 教唱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情绪。 5. 教唱第二段歌词。 6. 在学会歌曲后,可组织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选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比如马蹄的声音,用什么乐器来模仿?马铃用什么乐器来模仿?等等。所选乐器不要多,节奏也不要太复杂。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密切联系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比较难的地方,老师的启发很重要,老师在学生的自由发挥后的总结归纳也是必不可少的 雪教学设计7(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雪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复述故事;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欣赏咏雪名句,明确比喻之精妙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诗礼簪缨之家和谐融洽、书香味浓郁的家庭氛围的感知陶冶情操,培养生活雅趣。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达到当堂成诵的效果;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教学难点:欣赏咏雪名句,探究比喻修辞之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品读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法;同桌合作翻译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窗外飘起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冲动?(让同学们说一说,学生会说打雪仗、堆雪人等)。同学们玩儿的兴致很高啊!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寒风凛冽固然让人心存畏惧,可严冬也有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地方,雪花这个飞舞的精灵给冬天增加了多少意趣和浪漫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诗礼书香之家,看看他们在下雪天会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二、 师生共读,感知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 2. 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 3. 学生自由朗读,力争流畅; 4. 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示范朗读。 三、 由浅入深,理解文意 1. 组织语言,概括文意; 2. 小组合作,讨论翻译; 3. 同桌配合,准确翻译; 4. 质疑难点,讨论明确。 重点字词: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 四、 比较两个比喻的优劣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的情景,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么?(以此诱发学生品读、赏析诗文的兴趣,无论学生品读是否到位,只要能谈出自己的感悟,即予以鼓励) 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其实关于这两个比喻孰优孰劣之争,归根到底是形似与神似之争,两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对,神似更重要,更美,更有意境。 “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生动、传神。柳絮与雪花都是很轻盈的,形状又相似,柳絮因风而起,让人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且以“柳絮”为喻,新颖别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因为柳絮飘飞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冰天雪地之中,让人感到融融春意,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以“梨花”比喻“雪花”有异曲同工之处,有优美的意境,激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撒盐空中”只有形似,缺少意蕴,更无法激起读者的想象力。把盐撒到空中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别说人们去玩赏了,恐怕只会避之而不及吧。 补充:谢道韫因此获得了“咏絮之才”的雅称,后世又用“咏絮才”作为才女的别称。文章结尾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说明是有力的暗示,表明了作者倾向。而对于侄子、侄女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耐人寻味。不答是雅量,不评是慈爱。一笑是儒雅,一笑是暗许。既暗许了谢道韫的才气,又保全了侄子胡儿的自尊。 五、 拓展延伸,开拓视野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个与谢道韫有关的典故:林下风致。板书“林下风致”并讲述小故事。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提问:从中可以看出对谁的评价更高? 找同学回答之后,教师点评:顾家妇不过是闺阁中秀出者,而王夫人即谢道韫虽巾帼,却有名士之风,有一种飘逸出尘的气质。“林下风致”是指魏晋时期士人们所崇尚的超尘脱俗、恬淡潇洒的人格美。 六、 品味其语言简洁、辞意隽永 人们评论《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时:简洁隽永,也就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传达出非常丰富的意味。请同学们从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 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将论文义”:寥寥数语,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大笑乐”、“欣然”结合在一起营造乐谢家这个诗礼簪缨之家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结合学生近期习作中语言拖沓、累赘的现象点评:语言简洁才富有美感,万不可重复、罗嗦。 七、 教师小结 学习了《咏雪》一文,我们除了欣赏赞叹谢家“儿女”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外,文中透露的生活雅趣和文化传承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在生活中培养一些雅情雅趣! 作业布置: 用现代文改写《咏雪》;用三行翻译法翻译《咏雪》。 教学反思: 亮点: 一、这节课对文言知识的处理比较扎实,在课堂上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将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当堂成诵;又通过小组讨论质疑、同桌互译、教师点拨明确等形式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落到了实处;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比较合理,在扎实课内的基础上又做了适当的拓展,重难点突出;在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上处理得比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改掉了以往比较生硬的缺点。 缺点: 一、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亮点没能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点评不够到位,没能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较深入的师生互动,从而促成非常有效的课堂生成; 二、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明净,还是会不自觉地将同样意思的话重复说,需要下功夫净化教学语言; 三、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比如对学生记笔记习惯的培养有所忽视,总是以为学生会自觉记下重点,没有督促、指导,自己要从意识上加强重视。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教学的水很深,一不小心就会将你淹没,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永远不该有自我感觉的良好,因为当你觉得自己还不错的时候,艺术之神就会无情地将你抛弃。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叮咛自己:且行且珍惜——一路奋勇地前行,珍惜自己和语文教学结下的美丽缘分。这次的评优课,无论是自己备课讲课,还是聆听诸位老师、前辈的课,都收获了很多,史老师评课的关键词更让我记忆尤深: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细读深挖、个性化解读文本;及时固化、养成习惯……自己做得还太少太少,努力努力努力! 雪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 “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3、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习,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⑴ 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⑵ 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一、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qing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二、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三、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习,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形成了。 四、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习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雪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悟课文 一、 导入: 播放《塞北的雪》 冬日里最使人兴奋的莫过于落雪,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飘飘洒洒,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1924年暮北京的一场落雪,使鲁迅先生情思涌动,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雪》,今天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二、教师表情朗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 忙碌(lu) 脂粉奁(Iian) 灼灼(zhuo) 嘻笑(xi)褪(tui) 朔方(shuo)凛冽(linlie) 2、解释下列词语。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六、小结: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站在沙漠上,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背着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强调学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坚强的内核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轻柔,和缓而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北方的雪就是死掉的雨,它是孤独的,它在完成升腾的过程中,是以死为代价的,正是他的献身精神,凝聚了所有坚强的内核。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也可以描写一处雪景。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搜集写雪的诗句三句以上: (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万籁人踪灭,千山鸟飞绝 雪教学设计11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一、二段内容。 重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难点:理解一、二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观看雪景图。(单击课题) 二.审题引入。 1.“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按你的想法,“第一场雪”应抓哪些特点写? 三.范读课文,初知内容。 1.边听边想。 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哪些特点写的? 2.生讨论后,师总结。(单击答案) 四.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 1.查字典自学字词。 2.按“下雪”“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写词语。(单击巩固练习拼写词语)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讨论分段。 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讨论分段依据。 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气象台预报寒流即将南下。(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刮起凛冽寒风。(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七.讲读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这段也是按时间发展顺序写的,用看到的和听到的把下雪的情况写出来了,有形、有声、有色。 八.布置作业。 1.写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2.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难点: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第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 2.议论。 (1)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雪大、雪美、人欢) (2)“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怎样写雪大?进一步理解词语“罩”“粉妆玉砌”。 (3)为什么柳树上的雪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的雪为什么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了解原因后,指出这里写的是静景。 (4)一阵风吹来,树上的精致发生了什么变化?齐读“树枝轻轻地摇晃”到“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指出这里写的是动景。 (5)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 (6)“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人欢”) (7)概括段意。 三.讲读第四段。 1.读读想想,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瑞雪兆丰年”)“瑞”“兆”是什么意思?“瑞雪兆丰年”是什么意思? 2.“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作者对第一场雪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 4.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概括段意。 6.小结。 “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叫谚语。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劳动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总结,含有科学道理。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预见到来年小麦将会丰收,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大雪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谈话。 1.复述全文内容。 2.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第一场雪雪景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预见到小麦丰收的喜悦之情。 3.学习写作方法。 (1)文章叙述顺序: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大的按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写,小的雪前和雪中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后两段是按景和情、理和情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寒流来时各个阶段的特点非常清楚,雪后落叶的柳树和不落叶的松柏不同的特点表现的非常准确。 (3)景中含情: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之情通过具体语言表现出来,把“严寒”写得很美,透过美显示爱,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练习。 七.布置作业. 背诵二.三.四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前:冷--云--风 第一场雪 中:大片大片 一会儿就白了 后:雪大 景美 人欢 雪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泽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泽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雪教学设计13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信息技术》第三册(冀教版)第十课《下雪了》,本课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综合使用flash引导线和影片剪辑元件制作下雪情境的简单动画,是在学习了制作单一的曲线运动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有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掌握了逐帧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会制作使用影片剪辑元件以及运用引导线制作简单动画等能力技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flash引导线和影片剪辑元件的知识。 2、会应用引导线和影片剪辑元件的知识自主学习、自主创作《下雪 了》的动画。 3、充分利用专题站,独立操作电脑、动手实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网络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参与、尝试、综合使用引导线和影片剪辑元件制作出有关下雪情 境的简单动画片。 2、会合作、能分享、积极体验作品制作成功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2、形成有兴趣积极尝试、探究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互帮互助,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3、养成理解别人,尊重、欣赏同学们的制作成果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巩固引导线的使用。 2、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创作的能力。 难点:运用引导线制作更多飘落的雪花。 教学设计思想、媒体设计思路 1、谈话激趣导入,让学生有学的欲望 教学时以谈话导入,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同时通过送给学生礼物,让学生看到桌面飘雪,兴趣大增,此时对制作“下雪了”的动画,学生自然也兴趣浓厚。 2、集思讨论,拓展思维,突破难点 在制作前,让学生看“下雪了”的动画,思考制作动画所需元素,从而对动画的层数及每层安排的内容作到心中有数,再思考并交流如何制作出更多雪花飘落的效果,通过交流,学生集思广益,发散了思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难点。 3、利用专题站,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自主创作的兴趣更浓厚 在对动画有了一定思路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利用专题站制作动画,这样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尽量照顾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们共同参与,合作学习,在扎实所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个性思维,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4、媒体设计思路 专题站是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里面提供了动画所需素材以及多个雪花飘落的不同制作方法的演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共同参与,合作学习,自主创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极域),让学生欣赏作品以及评价作品,充分地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教学准备 1、打开极域电子教室 2、专题站、桌面飘雪程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每个季节都有值得我们喜欢的地方,比如:春天万物的萌发,夏天阳光的灿烂,秋天果实的收获,冬天漫天的飘雪,这些都是我们喜欢的,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样和冬雪有关的礼物,想看吗?请双击打开桌面上的礼物。(桌面飘雪)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3、其实在前几天咱们这里也下了场雪,漫天飘雪,的确很美,这节课咱们就一起用flash来制作一个下雪的动画场景,先请大家把礼物这个窗口关掉。好,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专题站——下雪了(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快乐,桌面飘雪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同时也回想起下雪的场景,提高了学生们制作下雪动画的积极性。] 二、教师点拨指导、学生交流讨论 1、网站的首页就有一个用flash制作的作品,描绘的是下雪了,雪花在天空中飞舞,远处的山峦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小雪人高兴地站在雪地里??漂亮吧?想做吗?做之前要回答我们的老朋友丹尼的几个问题。要仔细听。 2、丹尼的问题: [大家好,我是丹尼,你们知道要制作这样的动画需要哪些元素吗?(雪花、背景[山峦]、雪人)] [说的对,通常情况下一个元素就放一层,在这些元素中谁是静止的元素呢?(山峦、雪人)] [在这个动画中需要制作什么动作呢?(雪花飘落)] [设计意图:通过丹尼的问题使学生对制作动画的整体思路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胸中有竹,笔下有物”。] 3、你们会做一片雪花飘落吗?下面就请大家试着制作一片雪花飘落,看看谁制作的雪花最先飘起来。 4、做后由一名同学演示。 5、教师小结:大家做得不错,在做的时候用了什么知识呢?(引导线)对,做一片雪花飘落和我们前两节课做海上日出方法相似,需要用到引导线制作。 [设计意图:一片雪花飘落是制作多片雪花飘落的基础,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引导线的使用。] 5、那么怎样制作出更多雪花飘落的效果呢?先动脑想想,然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讨论出制作雪花飘落的不同方法: (1)添加更多图层,分别制作。(一层做一个雪花沿引导线运动,有多少个雪花就做多少个引导线) (2)将一片雪花飘落做成元件,然后多次拖动元件到场景。 (3)从场景里直接做一片雪花飘落,再编辑雪花元件,添加多个雪花。 (说明:前两种方法通过大家的讨论基本能说出来,如果第三种方法,也就是课本上的方法,说不出来就由教师演示说明。) 6、教师总结并提出要求。 同学们,制作雪花飘落,方法有多种,可以选择你认为简单或你喜欢的方法操作,但无论用哪种方法制作都要经过不断的调试,才能更完美。 下面就请大家在专题站的帮助下来制作这样一个下雪的动画场景,网站中的“设计一点通”告诉你制作的总体思路,如果你在制作中遇到困难就进入“友情提示”,里面有制作的方法及演示,能为你提供帮助,“图片资源”里为大家准备了所需的素材,不要忘记:课本也是你们的学习工具,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是你的帮手。好,大胆操作吧! [设计意图:制作多个雪花飘落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教师和学生间彼此的交流与讨论,以及师生们必要的演示,制作多个雪花飘落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们胸有成竹,突破了难点,为下面自己制作动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学生通过专题站探索学习、自主创作 1、学生学习制作。 2、展示作品,交流如何制作的。 教师:先停下来,做完的同学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说说你认为他做的怎么样。(学生、教师评议) 4、没做完的同学继续做完,完成的同学可以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其他栏目或者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作品。 5、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完了,你们想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吗,请大家测试自己的影片,把动画展示给同学们, 你们可以下位随意浏览,然后选出喜欢的作品。 6、谁来说说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专题站、课本这些学习工具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创作动画,在遇到困难时想办法解决,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网络学习的能力,在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通过和同伴的合作及老师的帮助来解决,进而提高孩子们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展示作品、学生间的评议,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欣赏美。] 教师总结 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已经较好的完成了任务,在学习中大家能够努力探索,部分同学们的作品比较有创意,很好。个别同学雪花的紧密、大小和背景的位置等还需要再进一步调整。 下面咱们轻松一下,玩个小游戏:比眼力找不同,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哪幅图更好些?那下节课咱们就来继续完善动画并制作雪人眨眼睛,课下留个小作业,思考如何制作雪人眨眼睛。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的自主学习、自主创作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形成“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通过“找不同”让学生体会到了雪人眨眼能让动画更形象,同时也明确了下节课学习的内容,在课余给学生留了“如何制作雪人眨眼”这个问题思考的空间。] 雪教学设计14一、抛出问题:读不读鲁迅? 播放雪的视频,渲染氛围。 【问题引导】网络上流传这样的话:“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有没有说出你的心声呢?因为鲁迅的作品创作于动荡的年代,有着独特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近年来一直有人在宣扬“把鲁迅请出中学课本”,那我们还读不读鲁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雪》的学习。 《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值得我们阅读的,在现代文学史上,《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而《雪》是《野草》中最适合初中阶段学习的,它景物清新,格调明丽,而又寄意深远。我们今天一起去感受这篇经典的散文诗。 二、与文本交流,从文句中感受作者情感。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探讨明确】课文主要内容是:1~3写江南的雪,4~6写朔方的雪(板书) (三)【知识探究1】雪为什么这么美?课文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请结合具体句子说说江南雪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讨论明确】“青春的消息”“处子的皮肤”“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雪下冷绿的杂草”“塑雪罗汉的情趣”等表现江南雪的滋润美艳,透露着生机。 (四)【知识探究2】江南雪滋润美艳,那朔方的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全班男生一起大声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读出壮美的气势。 【学生活动】朗读之后交流 【讨论明确】“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壮美)“在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持久)“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惊魂”。 (五)【知识探究3】我们通过对词句的赏析感受到了朔方雪和江南雪的不同,鲁迅更喜欢哪一种雪呢?请结合相关语段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讨论明确】我们需要跳出惯性思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代表的是鲁迅不同的人生阶段,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得出鲁迅更倾向朔方的雪,因为朔方雪所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六)【知识探究4】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有人说“鲁迅灵魂的的另一面是顽强和坚硬”,你能从课文那些句子中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朗读 【评价小结】归纳出雪的精魂就是人的精魂,是鲁迅的精魂:奋斗的、不屈的、向上的,不屈不挠地斗争,直面惨淡的人生。在学习鲁迅作品时,我们要明确,鲁迅不止为文学而写作,更是为社会而写作,即使现在是和平的21世纪,但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精神,是每个时代都可以借鉴的。所以,鲁迅先生的精神应该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三、问题结论: 我们应该多读鲁迅!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大声朗读的方式向鲁迅致敬。 【学生活动】分角色大声朗读。 女: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男: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女: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 男: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 合: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雪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认读标拼音的字。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去掉拼音指名读。 当小老师领读。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男女生接读。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齐读。 背读。 领背。 同桌互背。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悟道理。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