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石潭记教案 |
范文 |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2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小石潭记教案 篇3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说说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 二、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小石潭记教案 篇4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记教案 篇5一、教学的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学生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学生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难点: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习: 1、熟读课文 2、独立翻译文章并质疑。 3、正生字、生词。 一、导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是“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一个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书:小石潭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美文,看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学生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五、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高耸不平的岩石。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理由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清树翠蔓……参差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似与游者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上……悄怆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记》正好写于那个时候,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的小石潭。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使他最终还是沉寂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 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我认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处僻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其实《永州八记》里的几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这种情感,大家有机会再去研读研读其他的几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写的一首《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 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为民报国改革忙 奸人陷,没忠良 被贬永州,多年愁断肠 纵有闲情和逸致 独与雪,钓孤伤 忽见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鱼畅 溪折蛇行,岸边着文章 欢乐亦不可久居 离别时,又凄凉 自由表达 诵读全诗 自由品读诗歌 听老师介绍 作者和背景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 有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自由背诵 自由发表自己看法 作业写一篇写景游记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关图片 小石潭记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