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必备】说课稿模板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的要求,下面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我针对此课的教材与目标,是如此设计《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老师要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理解要调整词序并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其变得通顺,大意为:(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很忧愁,很难睡得着。 老师指导学生串讲前两句诗意。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讲句意,便可理解诗句。” 如此“扶着”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习。” 2、“放手”学生自学三、四句。 全诗的三、四句较一、二句,有些难度,所以先自学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试着串讲句意。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习,然后派出代表汇报学习的结果,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巩固了学习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想象法: 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老师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枫桥边,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满地的白霜……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钟声,这时,你有何感想? 这让学生立刻感受到了该诗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强化了对词义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浓浓的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内容,在认识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导诵读 古诗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但如果体会不到该诗的情感,则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我这样引导学生: 提示:1)带着游子出门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必中满满的忧伤来读。 2)读时语调要缓。 五、迁移训练 要求:在该诗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它配上一幅你认为最能表达它所描述的内容的画。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训练,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说课稿 篇2【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说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学策略】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 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二、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学习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学习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教学设想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我想语文课必须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和独特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评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设计了放声朗读、定向感知、思考解读、创意表达四个学习环节。 五、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围绕“枣核”将课文分成四部分,并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思考“枣核”在文中的作用。 2、在文中画出能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语句,选择其中的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前者是为分析课文结构服务的;后者是为理解人物情感服务的)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渲染气氛。这首歌学生初一就已学过,伴着这熟悉的旋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关于“枣核”的故事(投影课题、作者)。想想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读一读,你一定会明白凝聚在枣核上的深情。 (设计意图:用音乐勾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导入三言两语,留下悬念,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放声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声地练习读音。 落实如下词语: 蹊跷 掐 风烛残年 殷切 玛瑙 故弄玄虚 嫣红 匀称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追忆 泛舟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句段的方式练习体会。 投影下列语句,学生表情朗读: 第1、3段,第7段最后4句 (所谓表情朗读,先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由学生分析语句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这几句的选读,意在让学生体会枣核在友人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分量,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暗示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下面学生分析课文精巧的结构作铺垫。因为这是学习重点,课堂教学要从不同角度寻求突破。)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最后一段里抒发的深层感悟,体会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之妙。 (三)定向感知 1、我们学习课文,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它。这叫做认识课文,感知课文。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每位同学都要力争与别人的说法不一样。你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来表达你的见解。 2、同学们默读课文,写理解课文的概括性文字,然后教师组织课堂交流。 (设计理念:教师的引言给学生明确的学法指导,把同学们引向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把握课文,达到“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的双重目的。教师可视具体学情示例:这是一篇由枣核引发的故事。这是一篇展现海外游子依恋故土深情的文章等等。教师的示范只是一个例子,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整体把握全文。) 3、教师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重点突出课文精巧的结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和刚才选读的精彩句段,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可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再作答。 (学情预估:枣核开启了故事之门,联系了“我”和旧时同窗;枣核设置悬念:用途蹊跷、同窗故弄玄虚,利用枣核神秘的用途紧紧吸引读者;枣核在美籍华人朋友心中简直等同于故土,试种枣核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 (设计目的: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由感知到探究,循序渐进,理解课文,凸现课文的亮点,从而达成课标中所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 (四)思考解读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文章内容鲜活实在,读后情景历历在目,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投影出“课中话题”:根据文章的叙述,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3、课堂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切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人物的行动,诸如栽垂柳、植睡莲、垒假山、建北海,学生易找易解读,但人物语言中饱含的感人至深的力量,学生存在理解性障碍:“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例如刚开始住校想家的感受,或突然离家的感觉,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再进行情感迁移,分析“游子的心境”,推敲游子“心上总缺点什么”。 (设计理念:课标一再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提高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的领悟程度,与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样解读人物,复活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超越时空,做一次精神的远行,与游子同行,与游子对话。这样的解读才符合现代中学生心理,才符合接受美学的原理。) 4、人物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重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五)创意表达 1、教师创设情境:读完这篇课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电子贺卡捎去我们的祝福。电子贺卡的封面我已经绘制好了——一株枝繁叶茂的枣树。现在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2、教师示例: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 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3、同学活动,教师评说,全课收束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最后的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必将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觉,最独特的体验,伴随其中的是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开放的设计,关键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不必盲目追求所谓的完美境界。) 附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 见枣核————种枣核 设置悬念 慰藉乡思 线索 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做一回服装设计师》是江西版八年级新教材第7章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服装整体风格的认识以及对着装美的鉴赏,进行服装设计。它将美术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⑴、了解基本的服装文化。 ⑵、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⑴、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⑵、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进行服装设计练习。 发展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⑵、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及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心态、生活信息和审美情趣。 ⑵、在欣赏与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造型能力和色彩的基础知识,形成了自己基本的审美倾向,所以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服装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思路。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进行服装设计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因而采用制作的辅助教学,在教法上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体验法: 教师和学生分别展示服装的影视或图片资料,体验不同职业、款式、造型、色彩等服装因素及文化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兴趣。 2、演示法 : 教师或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演示,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的学习用不同材料表现服装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效果。 (二)学法 主要是利用展示服装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图片资料以及设计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观察、绘画、剪帖”的方法给予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利用视频展示时装秀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服装带来的美感,让学生发现美。接着过度谈话:(服装,最初是为御寒而出现的,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个人的审美和素质的体现。服装通过款式、图案、色彩、面料和配饰等因素,反映出着装者的时代、地域、民族、职业、生活信念和审美趋向。那么,大家想知道怎样合理的设计制作服装,才能穿出自己的品位来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做一回服装设计师吧。) 板书课题:做一回服装设计师 (二)新课教学 1、感知课文,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问题:你喜欢怎样的服装?你还了解哪些职业服装?) 2、教师利用简单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⑴、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 ⑵、服装的色彩搭配设计:(同类色、对比色、近似色) ⑶、服装面料的选择:(如:棉质、柔软等) 3、教师利用展示用各种材料、形式所表现的服装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本校设计服装的课堂实践: ⑴、效果图的绘画: ⑵、用简练的线条勾画人体的轮廓,用碎布或彩纸剪贴服装。 ⑶、根据自己的设计稿,利用手中的废旧才材料进行裁剪制作。 (三)评价与欣赏 收集学生作品,让学生把设计好的作品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 1、在这次服装设计制作中,你主要侧重哪部分的设计?(款式、图案、色彩、面料和配饰) 2、在这次服装设计制作中,你与同学的交流和协作方面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延伸 1、办一个服装设计作品展或以班为单位进行服装发布展示表演。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人们的着装,感受服装的美感。 3、运用所学的知识购买和定做衣服。 四、教学反思 课外我要求学生在对学生装特色认识的基础上,为我校设计校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更加熟悉掌握本课内容,使他们留意并感受生活中的美感。 五、板书设计 做一回服装设计师 一、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⑴、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 ⑵、服装的色彩搭配设计:(同类色、对比色、近似色) ⑶、服装面料的选择: 二、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方法 ⑴、效果图的绘画: ⑵、用简练的线条勾画人体的轮廓,用碎布或彩纸剪贴服装。 ⑶根据自己的设计稿,利用手中的废旧才材料进行裁剪制作。 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点 一 )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音乐课本第二册第二单元《音乐的情感表达》的第一课时??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它是一节欣赏课。欣赏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扩大音乐视野。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理解音乐、表示音乐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启发同学体会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局面 中欢乐幸福的心情。 2、使同学初步感受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示特点,培养同学爱我中华的情感。 从学习目标不难看出,本节课主要培养同学理解音乐、表示音乐的能力。引导同学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示音乐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法( 点 二 ) 1、( 点击 )情境法:由于本节课是欣赏课,所以我选用“情境法”教学,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了虚拟的“瑶乡之旅”。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使同学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的情境之中,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表示的意境,从而提高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能力。 2、感知理想实践: 从初中生的欣赏心理分析,音乐欣赏一般都是由感知欣赏开始的,感知只能获得表象认知,因此还必需引导同学在这个基础上不时提高,进入对其实质的理解,无论是理解音乐,还是表示音乐,都是一个发明新形象的过程,而发明新形象必需借助于想象。感知也好,理解、想象也好,最终都要表示在实践运用上。所以,这节课我采用“感知??理解??想象??实践”的欣赏教学模式,并结合“情境法”等教学方法,使同学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同学的欣赏能力,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说学法(点 三 ) 在同学学习方法上,我选择“欣赏法”。日本教育家铃木认为:天赋不是天生固有的,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多练习就多出效果。音乐欣赏又是发展听觉才干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欣赏,能使同学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做简单提示,给同学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同学自身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点 四 ) 在这一局部,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兴趣引入;初听乐曲 , 获得感知;分段理解 , 想象创作;整体欣赏 , 参与实践. 1、创设情境、兴趣引入(点 1 )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的前几句音乐(点标题),引导同学考虑: ①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 ②有没有谁到过某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地旅游,请到过的同学对这个民族作简要解说。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点 2 ) 看来,同学们对少数民族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我要放一段根据少数民族音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听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听完后,可能会说出乐曲的情绪、有很多种乐器在演奏或者说好象很多人在跳舞等等)然后,我继续引导同学:(点问题) 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这个民族又具有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所以,我来告诉大家,这首曲子来自瑶族。大家想不想了解瑶族并和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交个朋友呢?同学们一定会说:想。 3、分段理解,想象创作(点 3 ) 下面,就让我们乘上多媒体快车,我来做导游,带领咱们全班去瑶乡旅游一圈如何?同学们一定会兴趣大增,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笼统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了。 旅游了一圈,天色已晚,同学们也累了,看!热情的瑶族朋友正在为我们准备篝火晚会呢,看来,我们又可以欣赏一台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晚会了。不过,在晚会开始前,我们的瑶族朋友有一道题目要考考大家: 听下面几段音乐,任选一段,想方法把你听后的感想表达出来,可以画画、可以给音乐填词,并说说自身的想法。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黑格尔曾说过(点问题):“最杰出的艺术身手就是想象”。通过同学们的创作,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表达出了乐曲的情感,本节课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4、整体欣赏,参与实践(点 4 ) 在这个环节,我将引导同学积极向瑶族朋友学跳长鼓舞,让每一个同学都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所以,我这样对同学们说:大家刚才创作得都非常好,我们在瑶乡旅游一天了,对瑶族也有了很多了解,我们还了解到瑶族的长鼓舞是很有特色的。现在,晚会已经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开场舞《瑶族舞曲》,就让我们在美丽的篝火旁,和我们的瑶族朋友一起,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吧!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跟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瑶族长鼓舞,这时的课堂,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还有同学拿着打击乐器在为乐曲伴奏呢。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说课稿 篇6一、课程资源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跨越式跳高》是义务教育规定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1)跨越式跳高。 (2)游戏:跳四方橡皮筋接力。 2、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田径教材的跳跃项目之一。人的跳高能力是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自然跳跃能力中发展起来的,从小到大,人们可以有意无意地经常反复地获得跳高的体验。本课时的跨越式跳高学习是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掌握的各种跳跃能力为基础。让学生了解跳高技术的基本知识。 跨越式跳高按动作结构可以分为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四部分。通过学习,交互讨论,使学生基本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对以后学习俯卧式跳高和背越式跳高起着铺垫和桥梁作用。学习跨越式跳高不但能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弹跳力,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还能培养勇敢、坚定、果断和自信的意志品质,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项目。 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跳高这个项目的“胜利是以失败而告终”的特点,向学生灌输“只要从失败中走出来,就能越过新的高度”的理念,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体现新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学情分析 我校长期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学生有极大的体育学习热情,这是顺利完成本课时教学的有利条件。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期,朝气蓬勃,富有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又具有其独立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就完全可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和变换练习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三)场地器材:跳高架6副、橡皮筋4条、垫子4张、录音机一台、跨越式跳高文本资料2份、铃铛8个。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本课时教学活动课程资源的分析,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学生积极参与跨越式跳高的学习和练习,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自主学习。 ②有8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弹跳力。 ③学生在尝试跨越式跳高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获得自尊和自信。 2、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跨越式跳高练习中常出现助跑不积极、起跳不充分、摆动腿和两臂的配合不够协调等毛病,我确定本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助跑轻松自然,起跳有力。 难点:助跑、起跳、过竿要协调性。 3、教学关键 教师要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本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是教学的关键。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促使教师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中退出,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着改变。教师的教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尝试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面对着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生,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参与,指导学生学与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使用交互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图示法、讲解示范和游戏竞赛法等教法。 四、说学法指导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学法指导方面注意做到: (1)引导学生选择和小组创编发展跳跃能力的方法。 (2)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高度。 (3)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4)通过学生自我展示、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程序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目标主线)贯穿其中,如果把运动主线比喻为课的“形”的话,那么健康主线(目标主线)就是课的“神”了。“形”太死板僵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健康主线的贯彻。注重形式的放开而忽视目标的达成则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为了能做到“形”散而“神”聚。将本课分为:激发兴趣、热身与导入;师生互动,自我展示与评价;身心恢复等3个阶段。 (一)激发学生兴趣、热身与导入阶段。 1、组织教学 ①体育委员整队。 ②师生问好。 ③宣布本课目标及内容并强调安全意识。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尽快进入课堂状态,杜绝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 2、“剪刀、石头、布”游戏 准备活动要新颖、有趣味性,用“剪刀、石头、布”游戏取代单纯的徒手操练习效果更好。有手脚并用配合、自由组合练习,体现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一种很愉快的心情下进行游戏,达到运动准备的目的,为后面的课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 3、自主发展跳跃能力练习 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器材,自主选择和创编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弹跳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能让学生拥有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自尊和自信。为跨越式跳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4、跳低竿、头顶球 让学生慢跑中,跨过障碍,跳起用头顶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辅助练习的目的。 (二)师生互动,自我展示与评价阶段。 (1)学生自主选择高度,自由跨越橡皮筋,这样主要是让学生尝试跳高的基本技术动作,启发学生思维,然后老师总结归纳,导入课题,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目标。 (2)助跑3-5步起跳跨越低杆练习,这主要让学生体会助跑、踏跳、摆腿、摆臂动作的协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培养能力,这一环节完成了运动技能领域目标。 (3)自由组合,挑战新高度,这主要是让学生尝试做全程助跑的跨越式跳高练习,通过交互式讨论总结,挑战新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达成心理健康领域目标。 (4)教师巡回指导,与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的参与各组的练习,给学生做出优美而准确的示范动作并进行交流,即加深师生的感情,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学总结,针对一些出现的问题,小范围上点拨、纠正和指导。这样不但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5)跳四方橡皮筋游戏。 将全班分为人数相等的四个队,各队成纵队站在四个角的跳高架后,比赛开始,第一人开始沿着四边的橡皮筋从外向内跳,然后由内向外跳出,每个人跳过四边后,回本队拍第二个人的手,第二个人按上述方法继续进行,各组全部完成后,以速度最快的队为胜队。 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弹跳力,发展其腿部力量,通过教学比赛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能力得到提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比赛,表现现代追求成功、尝试挑战、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自我的心理倾向,获得自尊、自信。 (三)身心恢复阶段。 (1)放松运动。 (2)课后小结,以表扬鼓励为主。 (3)宣布下课。 (4)回收器材。 本阶段采用音乐伴奏结合舞蹈动作进行放松运动,动作简单优美,易学易懂,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乐曲和柔美的舞蹈动作中消除运动后的紧张疲劳,加快身心恢复,达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师进行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 安排课后练习,宣布下课。 说课稿 篇7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小学组六号考生,说课题目是《尊严》,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教学设计、教学体会四个板块展开说课。 一、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学情、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一)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年轻的哈默在逃难时饥寒难忍,但仍然坚持在为杰克逊大叔干活之后,才吃大叔送他的食物。正因为哈默的自尊自爱,他被留在庄园里,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本文说明了在生活的道路上绝不可失去尊严。 本单元的主题是从故事中思考“做人处事”的启示。本文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爱、自强、自尊;学会在生活中尊重、帮助他人。课文刻画人物时用了多种描写方法,通过学习,也为后面阅读、练习此类文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生长出来的。因此,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把握学情,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字词和阅读的经验,初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本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对课文所蕴含的尊严这类抽象的道理,能有一定的理解。 但由于四年级的学生仍处在以感性思维、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加上生活环境相对安稳,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文章中描写会有陌生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对“尊严”的表现形式有更丰富直观的认识。 (三)三维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相关理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惫、堪”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尊、款”等14个生字以及“疲惫不堪、狼吞虎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单复述主要内容。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体悟课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体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尊、自强;学会在生活中尊重、帮助他人。 (四)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其现阶段认知特点,本课的 教学重点: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尊严的深刻内涵,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保有尊严。 二、活动评价: 科学的评价能有效促进教学,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评价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问题难度和反馈体现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 堂的机会。 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自评、互评与他评。我及时补充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也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教材编写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体会法将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辅之以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利用插图、多媒体的播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和表达的兴趣;学生通过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在读中理解、领悟哈默和镇长的人物形象,理解“尊严”的深刻内涵。 创设情境,提问导入 为了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会播放多媒体课件,选播人们由于遭灾而饥饿的情境,适时提问:“如果你是遭灾而饥饿的人之一,有人把食物送到面前,你会怎样做?由此引出《尊严》,走进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同桌交流、讨论等方式认识生字新词。采用抽问和小组听写竞赛的'方式检查学习情况。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细读课文,体会“尊严” 我将采用整体通读、重点细读等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哈默的三段对话,问: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哈默与其他人相同,哪些句子体现出哈默的与众不同? 分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学生勾画的句子,共同讨论,重点理解: (1)“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这些词语说明哈默和其他逃难的人一样,饥寒交迫。此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哈默的形象,渲染他当时已经处在生死边缘。然后,问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哈默面对食物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2)“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带领学生讨论理解,和前文作比较,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其他人“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哈默虽然和他们一样的饥饿,仍然希望能通过劳动来换取食物。 (3)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让学生思考: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因为杰克逊大叔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而哈默要坚持尊严,他不想不劳而获。 (4)“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思考: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哈默坚持要先劳动再吃饭,他终于可以靠劳动为自己换来食物,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想想镇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一开始说没有活要干,后来又说有活干呢?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句子理解镇长的善良仁爱。 学生带着对文本的体会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由学生互相评价朗读表现。在读中体会年轻人饥饿至极但依然坚持先劳动再吃饭,进而理解他讲尊严之可贵以及镇长的仁爱善良。 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对哈默自尊人格以及对镇长善良仁爱的理解。学生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为什么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杰克逊大叔的话是本文中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尊严带给哈默什么?食物,庄园的生活,千万的钱财。尊严带给哈默巨大的人生财富,所以说哈默是个百分百的富翁。这句话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一个人能够自尊并尊重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为他以后创造财富并有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讨论什么是尊严。比如学生体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爱、自强、自尊。 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在对课文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于尊严的理解。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独特的见解。比如将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在街上行讨的行为同哈默相比;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可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等。 对于学生独立见解,多加肯定鼓励。 这个环节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对尊严的内涵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也有了尊严的践行能力。 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用劳动创造财富。鼓励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像哈默那样保有尊严。 学完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想想作者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 (1)收集五条有关“尊严”格言,或是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 (2)课后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读《尊严》有感 (3)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作业的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本课的具体教学步骤,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必然离不开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概括归纳。 逃难人 赞赏 尊严 ↓(哈默)←—杰克逊大叔 石油大王 四、教学体会 本课的亮点在于:按照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阅读过程中注重品味重点语句,紧扣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小组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的“尊严”为具体感知,学生情感得到熏陶。 评价方面,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互评朗读,不仅可以更好的体会文中人物情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走进文本 (一)介绍课文与单元主题的关系——整体 《数星星的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八单元的首篇文章。本单元有四篇课文,是以走进科技世界为专题编排的。四篇课文篇篇文字生动,插图精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本篇课文是通过我国汉朝的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坚持不懈的观察,持之以恒地探究钻研,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对待科学不断探索的态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身边的科学。 (二)介绍课文的特点——局部 课文通过一处对张衡语言的描写和两处动作的描写,以及奶奶语言的侧面描写彰显了小张衡爱好天文,坚持不懈的观察,持之以恒地探究钻研的优秀品质。文中对夜空的描写给课文增加情趣,也让学生受到了自然美和语言美的熏陶。爷爷的语言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并通过介绍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动的天文知识,给课文增加了不少趣味。课文巧妙地融描写人物、有趣的天文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三)抓住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策略 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表达上语言生动、简洁,故事性强。教学中采用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的方法反复品读张衡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张衡观察得仔细、认真。通过张衡的动作,感受张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探究求索的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二、说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等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活动所吸引,这些特点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做好了心理准备。本班学生喜欢阅读,乐于用朗读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通过平时的培养与训练,大部分学生有着一定的听读、朗读、评读的能力,能够初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喜欢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本课语言生动、有趣,故事性强,学生乐于阅读。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形象思维占主题,在阅读中容易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中,而忽略了语言文字中传达出的思想情感。为此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感受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持之以恒的观察,坚持不懈地探究钻研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懂得这种优秀品质与张衡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关系更是教学难点。 (二)分析学生的德育认知基础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班学生生活在都市中,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学习主要靠兴趣驱动。但对待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是缺乏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懂得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三、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说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通过字理理解“钻研”的意思。通过分析“睡”、“珍珠”的字理,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习用“著名”说话。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知道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动的天文知识,体会故事中的情趣。 6、认识张衡成为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跟他小时候认真观察天上的星星,喜欢钻研分不开。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感受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持之以恒的观察,坚持不懈地探究钻研的优秀品质。 说课稿 篇9一、说教材 ang eng ing ong是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的最后一课。本课有五个部分的内。第一部分是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的音和形,第二部分是声母和后鼻韵母的拼音练习,第三部分是音节词语tai yang的书写格式,第四部分是由四个句子组成的短文。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本课安排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内容是正确认读ang eng ing ong四个后鼻韵母,掌握整体认读音节ying,并能学会拼读书写音节。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的音形及整体认读音节ying。 2、会读声母与后鼻韵母组成的音节。 三、教学重难点: 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是本课重点;eng 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四、说教法 1、采用复习导入法揭示本课内容,并提醒学生今天的内容在发音上有难度,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把教、扶、放结合起来进行 如:教学后鼻韵母ang的发音时,先发a,的音,接着舌根自然抬起,使气流从鼻腔出来,让学生用手按鼻梁来感觉发音,反复练读,巩固字母的音。字母的四声就放手让学生自读,eng ing ong的教法与此相同,对发音不够准的辅导、纠正。在音节的拼读中尽量拼出汉字帮助学生掌握。 五、说学法 1、以读为主 教读是引导学生学好汉语拼音的重要环节,课堂内以范读为主,学生跟读、分组读、指明读等来掌握字母的发音。在看图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课堂上让学生学学平时常听到的声音来掌握字母的音,如:小狗、打鼓、蜜蜂、雷声、飞机的响声等,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重点。 六、说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范读、学生练读、把音节拼出汉字来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的读音,利用加字母、换字母的方法掌握其字母的形,应该说学生的收益是可以的。 七、说板书 板书简单,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说课稿 篇10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四篇课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处》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确立依据: (1)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 (2)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四)教材处理 重点感知理解文本,由文本引发讨论思考,课前鼓励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回味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教师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学生叙述一些母亲与儿女间感人的故事来补充课堂教学。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谈到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说方法 (一)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体教法:创设特定情境,通过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诗朗诵《游子吟》,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理论依据: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激起学生的共鸣,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本文的课堂教学。 (三)学法指导以及学生活动的开展 1、具体指导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精读课文,讨论交流,掌握重点。 (3)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2、学生活动 (1)师生共同完成4项活动: ①合作探究:了解“养母”为“我”所作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②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③讨论小结: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 ④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理论依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四)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设想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现场感受母爱的伟大。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三、说程序: 本课设为两课时教学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或音乐播放器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师生共同朗诵唐诗《游子吟》; 3、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 (1)用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2)学生读生字,解释词语; 2、学习任务(幻灯片展示) (1)讨论交流:了解“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2)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3)合作探究: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 (4)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设计意图: 1、检查字词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展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1、通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记下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2、分小组讨论并交流下列问题,教师可事先介绍分析概括内容的方法(①从整体入手,纵观全篇;②突出重点;③抓住文中生动语句、关键词语,恰当表述。) (1)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养母对养女的爱?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的? (2)养女是怎样对待自己养母的?她对养母的感情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1、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体验,鼓励学生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 2、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27、28、29自然段,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朗读主要对学生朗读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通过思考探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五)合作探究 讨论小结 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再作点拨(1、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2、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六)质疑探索 拓展延伸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2、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此期间可让科代表将事先请到办公室的一位学生的母亲带到教室门外。注:事先请母亲是在全体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请来的学生母亲以离校最近、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者为宜。) 3、让全班同学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学生母亲走进教室,并请她代表全班学生的母亲对同学们说几句话(事先已确定好说话的内容:①诉说子女刚离家住校时母亲心中的牵挂与思念;②在学习、生活、与母亲相处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希望与祝福。) 4、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设计意图: 1、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让一位学生的母亲走进教室,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孝顺之情,接着让学生畅谈对母爱的认识,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七)创设情境 结束教学 用多媒体或音乐播放器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全班同学跟着音乐合唱这首歌曲,感谢这位母亲的到来,感谢所有母亲对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用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八)布置作业: 1、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主动邀请母亲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特色,提高习作水平;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感悟亲情,陶冶情操。 板书设计:(两个课时) 6 小巷深处 林莉 养母 爱 养女 收养抚育 满足 自豪 描写方法 仿写要求 为“我”骄傲 沉默 回避 外貌描写 选取生活片断 抑制感情 淡忘 隔绝 语言描写 运用描写方法 送生活费、营养品 悔悟 感激 动作描写 写出真情实感 (时间顺序) (感情线索)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揭示出本文叙事的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够体现上课流程,并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结语: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更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感受人间种种温情。让我们的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殿堂,这是我教学本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中一直坚持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谨请各位多多赐教。谢谢大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