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说课稿
范文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处理及目标确定

《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除法作准备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意义,必须抓住“互为”这个关键词,所以准确透彻地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教法设计

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激趣教学法。如:倒着说游戏,出示的汉字、练习题、倒影图片等,都具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投入学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2、自主探究法。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这里所说的“发现”其实就是儿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体验对数学知识进行的再创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再创造”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从中学到方法,品尝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通过学生先计算、观察、归纳、总结,从而引出倒数的意义。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先自己举例说一说,再联系生活对“互为”进行理解,形成共识。

学法指导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计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安排了多次自主交流活动:如“议一议”小数有无倒数,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学生对比、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程序的安排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将教学过程分为:

1、游戏组织教学,渗透“倒数”。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对数字、甚至数学课的兴趣越来越淡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但事实上,数学课应该是融于生活的,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讲授新课时,我与同学一起做“倒着说”的游戏,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从汉字的结构特点,杏-呆,吴-吞之间变化规律,导出数学中的“数”也存在“倒”的现象,从而引出课题—倒数。

3、观察思考,探索发现。通过学生计算、观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倒数的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并通过课件演示,自主交流,总结出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

4、即时训练,巩固新知。在利用习题巩固新知时,我通过“填一填”、“说一说”、“找一找”等有层次、有梯度、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个体参与率,充分体现了课堂练习的量、度、序。

5、全课小结、自主回顾。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评价自己的表现,既回顾梳理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6、展示图片,总结全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倒影”,既增强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又感受了现实中的“倒着的现象”。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步入近代,主要学习欧洲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本课的主题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欧洲确立下来,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等,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2.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伟大的发明创造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理由: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生产中关键的动力问题,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的发明成果。“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工业扩展。”它的发明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者一一线工人、技师为主,瓦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不是偶然的,而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探索的结晶。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理由: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时限至少有一个世纪。就某一个国家而言,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发生。初中生因其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这一概念难以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有些抽象的问题还不能分析,需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运用生活里的内容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说教法、学法

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采取创设情景、设置疑问、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1、导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讲解法: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通过课本和有关辅助资料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合作探究法: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有关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多媒体展示1851年英国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蒸汽机图片,教师作简要讲解,然后指出:蒸汽机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蒸汽时代。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和标志; 2.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3.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富尔顿造出了轮船等史实,并认识到它们的重要作用;4.能说出并充分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环节二、学习第一目“珍妮机的故事”。 学生阅读课文,查找并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工业革命最早从哪个国家、哪个生产部门开始;2.珍妮机是谁发明的,有什么重大影响?3.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 学生在自学提示指导下看书、思考、小组交流、课堂交流。设计意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注意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图片,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珍妮机的重大影响。使同学们认识到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它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不仅是棉纺织部门,还包括冶金、采矿等部门;3、.通过书中的动脑筋: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工业革命应具备什么样的前提和条件,由此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

<过渡>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纺织厂的资本家,你会把工厂建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自由畅谈,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出机器所需的动力问题,带着新的问题继续学习。

环节三、学习第二目“瓦特与蒸汽机”, 回答以下问题:1.谁找到了比人力、畜力、水力更方便更有效的动力?2.讲一个关于瓦特的故事,说一说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3.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通过查找讲述瓦特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伟大的发明创造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

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注意强调:1.蒸汽机最早应用在纺织部门,然后扩展到冶金、采矿等部门;2.学习瓦特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精神;3.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过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出交通运输问题,带着新的问题继续学习。

环节四、学习课文第三目“火车的诞生”。回答以下问题:1.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重大发明有什么?发明者是谁?2.讨论:火车、轮船的发明和交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环节五、学习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出示材料《1740年、1800年英国生铁产量增长表》、《1764年、1840年英国棉花加工量增长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而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利用多媒体总结并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它引起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二是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三是导致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并由此得出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表格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这一程序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赏试观察)

这一程序就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也就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

课题导入后,首先摆出准备好的实物爬山虎,然后进行说明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先赏试观察此物,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爬山虎各个部位以及颜色之间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点拔检查学生赏试观察情况,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自读,看看本课作者是用怎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和表达的。

  (三)导学达标

 这一程序的设计,是在学生们充分仔细的观察实物的前提上和通过结合课文质疑而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这一程序里我首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观察这植物后,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把这植物叫什么名来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这种植物的呢?和你原先观察的顺序不同在哪里?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并用笔在课文上画出描写爬山虎各部位的句子。”接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就是拿爬山虎的各个部位的特点、颜色、和它的生长过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来指名提问。最后我才来对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做总结,就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作者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总结(教师小结: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是嫩红的、几天后是嫩绿的、长大后是绿得新鲜、因为是绿色使人看了舒服;因为它长得整齐、均匀、茂密而不重叠,一阵风的吹过而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从这不仅初步理清了作者的叙述顺序和观察顺序,也进一步提醒学生绿色给人们带来的意义。

接下是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墙的难点突破,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这也要结合课文和实物让学生们继续观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体中的哪个部位来往上爬的,它是怎么东西爬的。在这点我还加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我把登山队员登山时的动作给学生们做了两遍展示,接着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是用什么来爬墙,和怎么爬的。然后回顾课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来介绍的,进一步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让学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队员来做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通过做比较,我还让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通过实物、登山队员的登山动作举例、学生们的反复观察、和对照课文比较,我再做适当的引导和讲解。这样子不仅可以轻松地把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解决了,也把整篇课文的总体框架拿了下。剩下的字词,朗读和指导背诵我都放在了第二课时。

  (四)达标测评

在这一程序中,我根据在本课时里上过的内容而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学着作者的观察方法用自己的话再对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怎么爬山进行描述,并用一段话写下来。目的是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再用所学的方法去实践,也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一个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五) 说板书设计

本课时我是于实物观察教学方法为主来对学生进行讲课堂教学,而把板书设计则作为观察教学方法的铺助教学。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本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请原谅我的板书设计是以图片形式保存的,目前我还没有技术贴上去请谅解!!!)

说课稿 篇4

1、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设计中的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质疑-自学-讨论-交流”活动展开:问题由学生提出,答案由学生找出,评价由学生判定。

2、“以学定教”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角色。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本教学设计的整个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质疑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在质疑与释疑中建构着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着自己的数学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在研究“整数”、“整数中的两个特例“1”和“0”、“小数”有没有倒数时,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的,而是经过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来的,这就是学生学习的成果,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问,然后辩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上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篇五: 对张建霞所上的教研课《倒数的认识》进行的评课

听了张建霞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很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具体评议如下:

1、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

2、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能做到引导到位,导、放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给自己所列举的数,通过观察去分析特征,引出倒数这个新名词,让学生试着相互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得出倒数的概念,求倒数的方法是由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出整数、小数的倒数,交流汇报,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3、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一课出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地理的开篇,不但突出了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和不断充实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它是学习此后各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而《众多的人口》这节课又处在本章的中间位置,具有着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并以此来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和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图表来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及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人口观。

3、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国情,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并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想法。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了:

1、读图分析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自主合作讨论法

4、资料归纳法

5、运算法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本节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算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几幅图片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2、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用一个教学活动和六个与教学相关的小材料,通过活动与材料的紧密衔接,来完成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环节一:展示了需要学生动手计算的3个小材料,这样设计的意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运算,感性的认识到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以及13.71亿这个数字的庞大与震撼。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通过学生对材料3的计算,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环节二:展示材料一:这部分内容的展示,我精心设计了3组资料,分别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四位国家的情况表、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和人口密度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法和资料归纳法,认真阅读三组资料,并能归纳总结出从材料一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已知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环节三:活动: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此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活动的展示,我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就是让学生读图,然后谈一谈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然后我通过引导、提问、质疑等方式,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在此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环节四:展示材料二:20xx年新增人口柱状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才使得我国人口增长迅速快这一人口突出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3个小问题即:人口过多的好处、人口数量过多的负面影响、人口数量过少的危害。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积极的讨论得出我国人口过多、过少给我们的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出评价,并通过图片和数据、资料等方式来验证讨论结果的真实性。此环节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质疑、资料展示等方式的紧密衔接,突出了本环节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与设疑,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节五: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精心设计了两大教学版块:

(一)控制人口数量:

这部分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计划生育的宗旨,并通过图1.10, “晚婚5年,100年少生1代人”的展示,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数据的展示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二)提升人口素质

对人口素质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陕北放羊娃的故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谈谈自己所扮角色的感受。抓住这个小故事的中心,从而得出故事反映了我国目前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分别展示材料三、四、五。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证实陕北放羊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通过材料四、五的阅读,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要靠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展示材料六:学生通过阅读,并谈读后感受。从而找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

这两大版块的设计意图:都是遵循读——思——谈——感,这一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及反思,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要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摆事实讲道理,层层设问推进等方式,实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的。

3、浅谈收获、归纳总结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教材的认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并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 《虞美人》是 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 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 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 ,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作者是 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 。 李煜 ,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 “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此,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他 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 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 、体悟 本词的内容、情感 ,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 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 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 ,学习前人的闪光点 ; 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

教学重点:分析 体悟 本词的内容、情感 ,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新课标要求 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 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 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 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二,说教法和学法 。

(一)说学情 。

学生 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 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 学生普遍 表现出 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 , 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 , 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 学习欣赏 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

2,诵读教学法 。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 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 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 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 讨论, 分析探究法 。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

学生 对 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 就 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 ,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三、说教学过程

(一) 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 导入 。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 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 。(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 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 内容 是 :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 , 诵读 。

1、 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 ,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 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 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 、 学生 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 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

在分析作品上 总体 采用了 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法 。 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 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 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 ——— 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 几 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务,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束呢? 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变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品知人论世的特点 。 学生 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我进行问题小结(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里也消退了颜色,原来锦衣玉帛、朝歌夜弦伴着“春花秋月”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 词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 学生讨论后作答, 鼓励 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近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 ,东风又来是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 ,以 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 忧伤凄凉 的情感。

问题5、“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中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改”的只是“朱颜”吗? 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 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箇 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 板书设计 。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 (设问) 小楼又东风 雕栏玉砌【永恒不变】

| | |

往事知多少 故国朱颜改【短暂难测】

|

感慨 几多愁--- 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 八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 李清照的《声声慢》 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 阅 和下节课对这首 词 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民居特色》。

说教材:

这是一个自编教材,我将它作为五年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一个拓展内容,因为在三年级《家乡的山山水水》,五年级《同一个名字叫中国》的学习中,我感受到学生对于民风民俗的浓厚兴趣,此外,学生对于中国的地形、气候、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民居特色》这个内容将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地形、气候、资源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将有利于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

教学目标:

本堂课的目标是多层次的,但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理解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其中,“了解特点”这个目标很容易达成,而“理解民居特色形成原因”则有一定的难度,此外,让学生感受“民居建筑艺术的精美”这个情感目标,也需要一定的引导技巧,否则目标就会虚化。

说教学流程(教法、学法):

那么我又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并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的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信息搜索巧引导,“一地鸡毛”变成“禅”。

本节课需要学生有关于地形、气候、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上网搜集信息是课前必须的作业。但是缺乏指导的盲目搜集,学生的信息难免“一地鸡毛”,如何让信息搜集有效、有序呢?老师的指导很重要。因此我告诉学生“中国民俗网”具体网址,信息课带上“信息摘记本”上网查找;对搜集的民居图片、邮票、文字等资料进行归类、取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情境活动巧创设,俯瞰祖国。

新课开始,我就借助精美的课件,创设师生同游神州的情境,(播放课件)这样,学生一路走来,一边不停地搜索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边增加着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有感性的认识,领略了风格迥异的各地民居,同时借助飞机的飞行加强了地域的概念,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下一环节探究民居特色形成原因的学习做铺垫。这个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设疑探究巧引导,小组展示趣盎然。

1 、客家民居形成原因——引导揭密

激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客家民居的特点后,我饶有趣味地讲述:美国间谍发现这一大型不明建筑物,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从而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可小看这个笑话,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客家民居的兴趣,那么,设疑。这样奇特、罕见的民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那样的房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探究。接着给学生提供客家民居图文和音频资料,学生看完后,小组交流完成表格。揭秘。在让学生充分地说甚至是大胆的猜测后,我不给予任何评价和补充,而是继续播放音频,揭晓谜底,(课件出示)原来客家民居的形成原因与当地的治安环境有关。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一句,你知道吗?20xx年7 月 ,客家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情感产生需要发自内心,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的进入知识的内部,产生震撼、感慨,而不是老师拿语言贴个标签,强加给学生。如本例,先是让学生对客家民居产生兴趣,然后做进一步的探究,当学生一步步深入秘密内部,感慨、感叹的时候,情感目标就自然地、悄然的达成了。

2、傣家竹楼形成原因——自主探究

接下来,我让意犹未尽的学生自主探究傣家竹楼的形成原因。

扮演角色,说一说。先是几位去过云南旅游的同学当小导游,说一说“云南印象”,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旧知,说完还留下2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探究,掀起了课堂上的小高潮:(课件)

1、竹楼就像踩着高跷,为什么下面用来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而上面用来住人?请大家结合当地的气候想想。

2、竹楼为什么要用竹子而不用别的材料建造?它有什么优点呢?

接下来,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出傣家竹楼的特点和作用,并分析得出:傣家竹楼(课件)因地制宜、天然建材的形成原因。

联系生活,算一算。接下来,我以学校边上的凯通国际楼盘为例,设计了“算一算”活动:

1、一个4平米厨房简单装修的材料费是多少?

2、估一估,100平米的房子简单装修的材料费,又是多少呢?

3、这只是装修材料,如果再算上外面的框架,那还得需要多少吨钢筋、水泥、沙子啊?

而竹子是天然建材,几乎不需要成本。这样,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竹子做建材经济、实惠的特点。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由得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情”促“情”,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入高潮。

3、制作民居名片——小组合作

这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拓展深化,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特色鲜明的民居,采取了小组合作制作民居名片的形式。

(1)任务内容。(课件出示)

本环节为四人一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参照民居的难度指数“☆”,选择自己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民居,归纳特点,分析形成原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名片的制作。

(2)尝试制作。

在此,我觉得值得讲的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容易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对现场进行观察、调控,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发现有的小组搜集的图片资料多,有的文字资料多,于是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以求达到合理分配资源,或者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以求达到资源共享。对于个别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则安排他当临时联络员,负责小组之间的信息交流。

(3)成果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示、竞争、评价,收获着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比如,蒙古包小组载歌载舞,一首腾格尔的《天堂》顿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江南四大才子”,正在对江南民居进行幽默、生动的解说;瞧!来自西安的“旅游形象大使”,他们热情大方地介绍着陕北窑洞,小组成员发放亲手制作的民居名片。

4、观看视频——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提升,打破了以往总是教师或学生总结的固有模式,而是借用一个科教片视频来完成的。本段视频讲述的是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声、色、画效果,动态展示课内外内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本课的知识,以达到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将学习民居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在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自主地完成了一个个形式多样的作业。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著名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以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说教学方法: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

2、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

3、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联系朗读。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复习导入。复习概括全文的一句话“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进而引出两个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盘古是怎样化成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课文2—5自然段时,围绕“盘古的动作”和“宇宙的变化”理解开天辟地的经过。让学生抓重点的字词和句子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与近义词,让学生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一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过去了,体会盘古的坚定不移。通过数字的变化来理解变化的巨大,读出这种变化来。

在教学课文6--7自然段时,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

最后再次读最后一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学完全文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8: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