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称象》教学设计 |
范文 | 关于《称象》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道曹冲的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感受他的聪明才智,知道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象、像”“称、秤”,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等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语句中的作用。 3、会用“又……又……”和“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写句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方法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说说“讨论、果然”的意思。理解3、4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对课文初步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习课文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激发对人物的认识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板书:称) 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或知道有人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实现对人物的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新词,特别是带有生字的词语。 2、小小组交流检查。 3、集体交流:出示带生字的新词及文中的新词。齐读—指名读。 在出现的生字新词中,你觉得哪些字学起来有些困难,提出来与大家交流,请同学帮助你?重点落实:“宰”、“微”、“搬”、“称”和“秤”的区别。 4、指读课文,哪个地方你认为读得较为满意了,就请你来展示一下。 5、读了课文,你对曹冲又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第1、2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师述: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为什么要称象呢?我们一起来读1、2自然段。 1、学生齐读1、2自然段。读后回答。 2、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 出示句子,比较: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这头象身子高大,腿很粗。 这两句话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读好这句话。 四、小结。 这么高大的象要把它称出来,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确实不易,可是小小年纪的曹冲却称出来了,实在是聪明,那他聪明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我们等下节课再讨论。 五、作业。 读熟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称象的方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想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准备器具:大玻璃缸(代表“河”)、饭盒(代表“船”)、墨水盒(代表“象”)、小石子、天平秤等,演示“称象”实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新词。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看着这么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们想出了好几种称象的方法,但都行不通,最后是聪明的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冲聪明在哪里。 二、学习课文,研究怎样称象。 1、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曹冲聪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2、交流讨论: (1) 这头大象如此高大,曹冲居然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通过大象的样子,曹冲的年龄来领会) (2)曹冲当时才7岁,,就能想出称象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出示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句子中的“才”能去掉吗?为什么? (3)官员们都想不出让曹操满意的方法,曹冲却想出来了。 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表示什么? 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有什么不足,让曹操直摇头。 (不足:大秤提不起;割象,象死了。) 表演两个官员的争论。 3、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 (1)称象的方法,你认为可以分成几步,你能来说一说吗?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让学生把概括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赶大象上船、船身上画线、赶大象上岸、搬石头上岸、称石头重量。 (3)开展模拟实验,体会称象过程。 看老师用手头的实验材料,操作整个“称象”的过程,师一边操作一边说清每个步骤。 (4)生根据刚才的实验,黑板上的板书复述“称象”步骤。 4、拓展思路,引导走进生活。 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5、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自己的收获,或者是对曹冲的赞扬、意见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