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2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提问:第二段可以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两层: (1)(3—6)从小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7—9)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二、讲析第一段(3—6)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三段: (1)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2)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发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四段。 (1)指明概括段意。 (2)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4、指导学习五段。 (1)指名概括段意 ——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2)逐句分析。 (3)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插了描写和议论。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6段 1)指名概括段意。 2)分析:第一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与“深了”紧密呼应。 三、指导分析第二层(7—9) 1.齐读第三层; 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3.讨论第7段首句的作用; ——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 ——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主体和重点。 四、讲析第三段(10) 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这段文字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当安排说明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六、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试就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的语言各抄几句。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3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分析:本。教案是公开课上教师与陌生的学生力求一节课完成《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由于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又有许多听课和评课老师,因此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组织教学环节,力求调节好学生情绪、激活学生思维。 全堂课的设计,教师把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学习范例、自主表达作为第一要素。力求让师生忘记公开课的功利目标和压力,自然的、真实的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有这样如画的园林,的确不愧人间天堂之美誉。其实,我们的祖国本就是一幅宏伟绚丽的画卷,咱们的家乡绵阳,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笔吗?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4、教师点评比赛结果,结束本课。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5【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3、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该节课教学目标目标清楚明白、具体,易激发兴趣,包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该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著名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 从名句下手,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并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阅读评说,领略苏州园林之美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四个讲究)(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学生可说:苏州园林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2、苏州园林讲究完美的图画除了上述四个讲究之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3、寻读课文,评说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的美”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体现出搭配的美??)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小组合作,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与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③对于文章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常规但不拘泥,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从具体到抽象对教材进行处理,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设计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形式多样,分量与难度适中。 交流内容预设: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此处主要扣住“绝不讲究对称即可)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辨析“艺术”与“技术”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 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二是水面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以改为“决不相同”吗?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如: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②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6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 (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3)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多媒体、示范朗读VCD 六、教学过程 (备注: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3、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新课 1、师播放多媒体,创设情景,导入谈话 2、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苏州园林的美,自由谈感受 3、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州园林图片或影片) 二、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 1、师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作者 2、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阅读文下注释,了解作者 3、了解作者及写作缘由(课本、教学PPT)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VCD,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自读效果 2、学生注音、朗读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3、扫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朗读VCD、多媒体课件) 四、研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或文眼;提出问题;必要的点拨指导 2、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探究,求同析异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教学PPT) 五、课堂小结 1、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2、生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3、复习巩固,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PPT) 六、拓展运用 设计练习仿写片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信息资源提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字词、课文内容、行文思路)——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协作探究—拓展迁移——总结评价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综合性总结; 2、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程度。第一课时侧重于字词和文章结构、说明顺序的评价,第二课时侧重于说明语言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进行评价。 八、帮助与总结 1、辅以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目的。2、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总特点 2.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了解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3.领略我国园林建筑美的风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总特点 教学难点 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了解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现在,就让老师就和大家来一起来观赏苏州园林的美景吧! 二、苏州园林简介和欣赏 1.苏州园林简介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內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为全国之冠。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別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苏州著名的园林还有﹕ 退思园、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艺园。 2.苏州园林欣赏(视频展示) 欣赏完影片后,让学生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三﹑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浏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很熟悉,本文是他为一本有关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 四、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粗体字字音 轩榭(xuānxiè)丘壑(hè)镂空(lòu) 嶙峋(línxún)重峦叠嶂(zhàng)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 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六、合作探究 1、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2.作者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以上内容的? (四个"讲究"重点写了,三个"注意"略写了,四个"讲究"是从大处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三个"注意"是从细处表现苏州园林"图画美",这样就围绕并充分说明了第二段中提到的--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说明的.由此可知第2段和3.4.5.6.7.8.9段之间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说明的。 以上内容板书(多媒体显示) 完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美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的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大处讲究主 图讲究近景远景的层美(6段) 画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 (2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细处注意次 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总说)(分说) 七、课堂作业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试说说其作用。 (先复习并展示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1.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 讲究对称的。 明确:作比较和打比方。生动形象地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不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明确:举例子。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明确:作比较,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八、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本文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紧紧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地介绍。苏州园林说我国园林的典范,而这篇文章也是我们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典范。 九、课后作业 我来做导游 假如你是苏州园林的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苏州园林的景观?可以选择介绍苏州园林概况,也可以选择一处景物来介绍,如假山、池沼、廊子等。 根据上面要求写一段话,要求写出景物特点,字数在200字以内。 巫小红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的: 1.学说和分说; 2.学习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网狮园中“殿春”的图片(包括外景、内景和庭院),然后告诉学生:“殿春”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现在的大都会博物馆内就建有“殿春”的复制品,和苏州网狮园中的完〖〗 殿春外景全一样,连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去,并由中国古建筑人员承建。 我曾几次游览了苏州的一些主要园林,发现像“殿春”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多得很,有些甚至比“殿春”更美,(再欣赏一些苏州园林图片)可见苏州园林艺术成就之高。 问题:我以上的话,主题是什么?──苏州园林成就非常高。 如果能去苏州游览它的园林,会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但限于条件,现在去不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正好我有几张苏州园林的光盘,其中有苏州园林的大量图片和录像,我们可以一边在文中游,一边在画中游。 阅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这一段。 什么叫“标本”?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植物标本的标本是否相同?──这里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典范”,与平常不同。 “标本”呼应下面哪一句话?──各地园林多少受苏州园林的影响。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提到过苏州园林,并且能说明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这段文字是《故宫博物院》写御花园:“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教师评:连皇家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归纳段意──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阅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 学习字词: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xuān xiè):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电脑投影“轩”和“榭”的图片,以便直观理解。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或: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务必”可否删去?为什么?──不可。“务必”加强肯定语气,表示苏州园林追求标准之高。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否删除以使句子简洁?为什么?──不可。“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强调苏州园林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后就削弱了苏州园林美的程度。 本段几次提到“图画”或“画图”?起什么作用?──四次,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教师说明:其实应是四次半──还有一处没有用“图画”或“画图”却也是在说图画,它是──败笔。“败笔”的意思是: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那么园林中的败笔指什么?──不合图画美的设计。 这些“图画”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是什么句式?──双重否定句式。可否改为肯定句式?──不可,因为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肯定。 提供刘国正先生的一首诗,印证苏州园林的特点: 闲步网狮园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 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诗中哪一句说明苏州园林是“图画”?──第二句──“小阁回廊叠画屏”。 教师谈体会以感染学生,培养兴趣:其实苏州园林比图画还美。图画是画的,而苏州园林是真的。 匠师们怎样实现“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标?──(大声朗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板书)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哪一段?──分别领起3、4、5、6段。 阅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本段开头不写苏州园林而写“我国的建筑……”是不是离题?为什么?──不是离题,是通过对比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这叫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还有一处“作比较”,是哪一句?──“美术画”和“图案画”的比较。 阅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查字词典,说明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技术: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 教师评:搞艺术,需要有艺术的天赋和悟性;需要艰苦的学习和训练;需要名师的辅导和指点;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物质的投入;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如课本所说的“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你们的语文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苦苦追求了30多年,至今还没有达到。 那么,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没有“技术”,也达不到“艺术”。 假山堆叠的艺术,需达到什么目标?──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用元代维则的《狮子林即景》印证这一观点:(投影) 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欣赏苏州园林假山的图片(电脑投影留园冠云峰等)。 苏州园林的池沼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选两个字回答──入画。教师点评:扣住前文“图画”。 本段分几层?有无中心句?──三层:分别是:引入;假山;池沼。没有中心句。 欣赏苏州园林池沼图片。 阅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第一句。 哪个词语点明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的特点?──着眼在画意。 嶙峋的意思是──突兀的样子。 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 请指出本段中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的句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阅读课文其余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有什么作用? 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什么?色彩有什么讲究? 答案略。 欣赏相关图片。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说话练习 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若有其他图文资料可用,则更好。 为保证效果,可采取下列措施: 1.先打好腹稿,在四人小组说,然后择优者面对全班同学说,师生给以评价。 2.布置为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第二天交来家长的简评,就算完成了作业。 附: 生字 倘(tǎng)若鉴(jiàn)赏 轩榭(xuān xiè)重峦叠嶂(zhàng) 丘壑(hè)嶙峋(lín xún) 斟酌(zhēn zhuó)阑干(lán) 词语解释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鉴赏: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池沼:比较大的水坑,多为天然的水池子。沼,池子。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重峦叠嶂,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丘壑,课文中指山水风景的形象。壑,山坳中的沟池。 雷同:指随声附和,文中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精巧细致。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种种美的姿态。 盘曲嶙峋:盘曲,曲折环绕,也作蟠曲;嶙峋,突兀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又指珍珠与宝物发出的光辉。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9一、设计理念 《苏州园林》一文是叶圣陶先生应承香港一家出版社为苏州园林摄影集而作的序。文章条理明晰,结构简单,语言生动,词藻丰富,富有表现力。序文尽显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一幅完美的图画目的。文章虽然是介绍性说明文,但它为我们打开了窥探苏州园林艺术之门的奥秘,让我们领略到祖国壮丽的山河。我着重引领学生走进文章,积累语言,学会感悟,发现苏州园林的美。通过拟广告词,发现美等环节,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积累、感悟语言,品味如诗如画的画面和准确的语言; 3.通过发现设计者和匠师们创造的美丽画面和创造手法,感染学生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品味如诗如画的画面和准确的语言,感受美的意趣。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 出示一组苏州园林的的图片,让大家猜想这是哪里的圣景?美不美,请用一句话或一个词、短语表达这种心境(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美,各抒己见话苏州园林)。我们同学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今天叶圣陶先生将带领我们去发现苏州园林美的奥秘,同时领略其中的美。 板书: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叶圣陶 第二板块:知作者,读课文,理顺序 作者及文章介绍: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的《百科知识》上,原名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先生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典范,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向读者说明到了园林就如在画中感觉。 默读课文,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并找出其中相应段落。 理清顺序(总说,分说,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说明) 第三板块:广而告之 过渡语:苏州园林的美历来备受人称道,影视将苏州园林之声、光、色搬上舞台,风光无限;佳作美文极尽绚烂,演绎多少缠绵故事;游人如织,碧空荡漾多少欢声笑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是天堂里的瑶宫贝阙。 请阅读课文1、2自然段,从中摘取一句作为宣传苏州园林的广告语,并说说你的意思 心驰神往(教师摘取辑录)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5、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6、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 (以上几句通过全班齐读,再由男女生错读,读出苏州园林的独特美) 第四板块:美点寻踪 写意山水园 过渡语: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和文化意蕴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默读课文3-10段内容,发现美点。(可以从审美的观点,美丽的画面,创设美的手法,组合美的元素等方面谈谈。)(通过发现,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品味句子的精妙用法,同时掌握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诗画园林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第五板块:溢美之辞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出自人手、宛然天成 (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对苏州园林独特美的感受和理解) 第六板块:思维之花 结合本文探究“美”是什么? 和谐是美的状态,而美的状态是自然状态。 和谐即美,美即和谐。 和谐自然,才是美的最高法则。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10【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文质兼美,字字锤炼,字里行间充满了美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家乡园林真挚的喜爱之情。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充分体会苏州园林的美,进而了解中国园林建筑之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深入挖掘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章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总说分说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知苏州园林的诗画般艺术美,欣赏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感受我们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抓住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准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的图片作对比。 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放一组优美的园林的图片。) 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吗?是苏州园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州园林》。 2.作者介绍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轩榭 邱壑 嶙峋 蔷薇 镂空 峦嶂 (2).解释词语: 轩榭: 嶙峋: 胸中有丘壑: 峰峦叠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可以先讨论再回答问题,教师明确答案: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作者还介绍苏州园林还有什么特点? ⑴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⑵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⑶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4、作者重点写的是苏州园林的那个特点?(当然是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了。) 5.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的结构方式怎样? 先总说,后分说。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分项说明四个“讲究”。 2.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结合实例说说起作用。 在文中划出来,并在旁边标出来。作比较:(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用: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作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打比方: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用:可以是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讨论、试答:1、“而园林式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3、“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教师明确小结: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以为他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五、拓展延伸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归纳: 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没有去过园林的同学可以写你游玩过的公园的某一角类似园林的地方,2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讲究 讲究 整体特点:游览……图画。 讲究 讲究 图画美 其他特点 门和窗 少用彩绘 【课后反思】 张信玲 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 篇11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放镜头3〕关于亭台轩榭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艺术 花草树木画意 花墙廊子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语言美概括性强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