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说课稿小学 |
范文 | 关于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xxx 知识目标: 1、 2、 (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1、 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 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 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 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 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____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有关线段、角的概念、公理、性质,以及线段的画法之后学习的,角的画法是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为后继学习中能正确合理的画出角,能根据角的关系解决几何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3)、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类比思维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难点:画角的和、差的第二种方法(移角的方法)。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探究——主体参与性学习与类比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探究——主体参与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索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如在用三角板画特殊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活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动手操作、思考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成为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类比发现法是学生通过已学过的方法类比总结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如:角的画法的总结与五角星的画法。它也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如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方法的合理性,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附:教学用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 三、学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动手活动与类比思考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附:学习用具: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和正三角形、正方形纸板 四、教学过程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是同学们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几何图形,你能够画出这样标准的五角星吗?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画两条线段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有几种方法?如何画? 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直尺度量出线段的长度,然后计算出线段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再用直尺画出。 第二种是: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生口述,师用多媒体演示)。 师:与线段的画法类似,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角的画法。 教师板书:§1。7角的画法。 (二)讲授阶段 1、借助线段的画法(多媒体形式),提出问题。 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也可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用量角器能测量角的度数,能否用量角器画出某度数的角呢?学生自由讨论,动手试验。 尝试训练画一个角等于35度。 然后教师以画65度角为例详细讲解画角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过程。借助动画,解决疑问,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准备。 (1)画线 (2)对中(端点对中心)并合线(射线合零线) (3)描点(在相应刻度处描点) (4)画线(角的另一边) 2、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识图和画图能力,突出重点。 下列图中已给出一条射线,你能按要求画出角吗? (1)∠AOB=35度(2)∠COD=60度(3)∠EOF=45度(4)∠MON=70度 3、类比画两条线段的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的两种方法,试探索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尝试训练已知如图中∠1和∠2,画一个角使它等于∠1+∠2吗? 然后教师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4、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口还需动手,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方法,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例一、如图,已知∠α画出它的余角。 (1)、让学生回忆余角的定义。 (2)、实质是画90度角与∠α的差的方法。 (3)、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画法。 (4)、教师演示动画并进一步强调注意移角方法中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和在外、差在内”。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 例二、利用三角板,画105度的角 (1)你手中的两个三角板有多少度的角?利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角,比一比谁画出不同大小的角最多。(15度、30度、45度、60度、90度、180度、…………)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有什么规律? (3)你能利用三角板画出105度的角吗?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板演画图,教师板书画法。) (4)教师动画演示并作评析:利用三角板画角,需设法用30、45、60、90、180度的角的和差表示。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1、2 例三画本书开头的五角星。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正三角形、正方形试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它们的中心,探索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 2、教师演示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学生总结画法并画出五角星。 3、师生一起听国歌欣赏红色五角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终结阶段 (二) 1、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学生完成四道练习题。这四道题都采取了直接使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难度中等,使学生接受画角的方法,并能使用工具解决简单几何问题,同时为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好基础。教师等学生完成后,叫成绩中等的学生起立回答,如果有错误,让其它学生起立纠正。 2、课堂小结 通过对角的和、差的两种画法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 3、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5第6(3)、7,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一、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整理与复习的第一课时,书P109~110的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的1-7题。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的系统整理和简单的综合练习,复习与整理共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巩固基础知识,及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新授教学中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理解圆周率、掌握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此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有关图形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经验。本课的学习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小学阶段中综合解决平面图形问题做好铺垫。但本节课的学习,还存在这样的两个难题:一是学生尚未形成知识提醒;二是学生对面积和周长公式的正确灵活运用。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分析,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熟练圆规画圆,知道圆各部分名称及特征,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巩固圆的有关内容,进一步积累图形认识的学习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深圆的认识,周长、面积公式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不同情境正确、灵活选择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定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一)回顾与整理 (二)基础练习 (三)综合运用 (四)全课小结 回顾与整理环节,以小组交流、大组汇报交流的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交流。为了能让学生有条理的交流,我设计了一组讨论题: (1)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具体的知识? (2)经过怎样的过程获得这些知识的? (3)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4)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汇报时,教师也要有顺序得让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第一个问题的汇报,用知识点的回顾串起复习题。 ①圆的特征,用圆规画圆 圆的各部分名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提问:画圆时要注意什么?画圆的步骤?)明确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师示范画 出示5种不同的圆,让学生明确画圆的方法、步骤以及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完成练习与应用第一题,画制定大小的圆。——学生画。 ②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一步:回顾圆周长和面积公式,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着重对加深对π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板书) 第二步:计算刚才所画圆的周长和面积。 注意选择合适的公式、合适的单位名称。 第三步:用表格形式提供部分数据,先出示第一行。这里从上一题的直观到这里的半抽象。 第四步:已知半径,求面积。增加难度,已经直径,求面积?明确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解释变形公式S=π(d/2)2,完成表格第2行。 第五步:变形。出示第三行,问:已知什么?求什么?讨论:直径、半径、面积,先求什么? 第六步:完整观察这张表,思考:给你什么数据,你也可以求出其他三个量?适当补充已知面积,求半径、直径和周长。明确,关键要先求出半径。这里,从半抽象到完全抽象成文字。第七步:练习与应用第三题。 ③综合练习。 第一步:解决讨论题三。 第二步:出示生活中圆的应用:树的投影、震区、陨石坑及补充知识。 第三步:还有类似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吗? 第四步:练习与运用7。确定解题步骤,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明确求什么?必须要知道什么?(每分钟行驶的米数,也就是速度。) ④课堂小结。 由练习与应用7引出,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圆的周长和形成问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特征:师师范画的圆,标注圆心、半径、直径。 d=2r,r=d/2 圆 圆周率:π=周长/直径 π常取3.14 周长:C=πd或 C=2πr 面积:S=πr2或S=π(d/2)2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