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的变化。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这篇记却因为它的故事性强,情景动人,真实感强而胜过《桃花源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诵欣赏 边听读边欣赏相关画面边想象,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个亲身体验。(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的变化) 三、知识积累 1、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古义:交错相通古义:更不用说。 交通无论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今义:关联词语。 古义:妻子儿女古义:不值得。 妻子不足 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欠缺、不够。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鲜艳美丽。 绝境鲜美。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词多义 便船:舍弃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 舍为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病终:不久。 志寻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名词;寻向所志:寻找。 四、梳理情节、整体探究 1、根据课文大意,梳理文章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开头——“欲穷其林”)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或渔人访问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复得路”)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阳刘子骥”——结尾)尾声,写他人又寻桃花源,后来无人问津。 2、根据情节的概括,梳理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品味研读 1、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体印象吗? 明确:美、乐、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任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甲生: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乙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就像一块诺大的毡子。田野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溪水在幽静的流淌,清风将柳树轻轻地摇摆…… 丙生:这里美在民风淳朴。你看,男耕女织,和谐亲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对素不相识的渔人热情邀请,盛情款待…… 3、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他们的乐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甲生:表现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生:表现在人民安居乐业。 丙生:表现在人民自给自足。 丁生:表现在外界没人打扰,没有兵荒马乱,没有苛捐杂税。 …… 评读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奇在何处? 桃林之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之奇:仿佛若有光。 人们之奇:不足为外人道也。 结局之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 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 明确:这个地方不存在。从文章中渔人和其他人都没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生活的东晋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变这种现实,于是憧憬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 拓展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现代文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渔人发现桃花林 渔人访问桃花源桃源之 渔人离开并再寻桃花源美乐奇 他人又寻桃花源 梨花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源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二、温故知新 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分组接龙比赛】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才通人(6)豁然开朗 (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阡陌交通 (10)便扶向路(11)便要还家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乃不知有汉 (14)无论魏晋(15)皆叹惋 (16)不足为外人道也(17)诣太守 (18)欣然规往(19)寻病终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三、合作学习 (一)品桃源之美 1、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忙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吗?喜欢吗?请用喜爱的感情读一读。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作铺垫。 (2)桃源人的生活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桃花源还具有神秘美。(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二)悟作者之情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猜一猜渔人说了些什么? 汉……三国……东晋…… 2、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对比当时桃源里和桃源外的生活环境,猜想一下陶渊明当时的思想是怎样的?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拓展延伸 1、如何劝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 2、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辩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牧笛惊花雨,化蝶戏流泉.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梦入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梦入桃花源。 3、背诵课文。 周珑玲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后人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 1.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2.跟读;3.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4.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 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 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 1.古今词义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读课文,解词 2请个别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复述文章内容 二、解析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桃花源有哪些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桃花源的村民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隔绝、与世无争。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3综上所述,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已经透露出了这些信息。 明确: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飘渺的理想社会。不存在。 这些描写表面上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实际上,则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4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个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东晋末年。生性热爱自然、飘逸洒脱的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回答。 5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桃花源在哪里? 明确:不在人世间,在世外,所以才会说是“世外桃源”。它在陶渊明心里,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寄托,也许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言之成理即可,不设统一答案。 6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同。②400字左右。 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的特点: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桃源人的生性: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翻译:(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村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渔人他们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2.翻译句子;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6【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7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湖南的风景区“桃花源”引出课文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还家 邑人 语云 郡下 诣 骥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A、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B.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四、学生结合相关注解自主阅读课文,并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 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 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题目) 总结明确: 1、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 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停数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3、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㈠、(1)发现桃花源。 ㈡、(2—3)进入桃花源。 ㈢、(4—5)离开而复寻桃花源未果。 五、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字词的学习。可分组练习讨论 (在文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六、布置作业。 1、将课堂所做练习完成在作业本上 2、用现代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相关词语 2、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味品评 1、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丽,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这里的 美(景色、民风、生活),你看 。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还可加入自己的细节创造) 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与后文中哪句相话相呼应? “大惊”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人们听完渔人述说后“皆叹惋”,请你猜想一下渔人述说的内容。 外界人们在改朝换代中所受的苦难 5、介绍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桃花源的特点。 参考:我们桃源的风景优美/我们桃源的民风淳朴/我们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齐读全文,探讨主题 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结果有什么好处? 明确:照应开头;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的理想?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外练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