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赠汪伦》的教案 |
范文 | 《赠汪伦》的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赠汪伦》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赠汪伦》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意。 重点难点: 1、认识6个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 了解他吗? (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板书课题。(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读课题。认读“赠”,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6、谈对题目的理解。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出示四个生字,学生指名认读。 3、指名读古诗,同学评价字音。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把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 2、同组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 前两行: a、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b、踏歌声: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 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c、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d、你们见过这种送别方式吗?平时家里来了课文,你是怎么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e、指名读前两行。 后两行: a、深千尺:有一千尺那么深。 真有那么深吗?(夸张,说明桃花水很深。) b、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从中你感觉到些什么? c、自由读后两句,读出两人深深的'情意。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5、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6、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四、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同学们也找了许多。交流送别诗。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水深、情更深 《赠汪伦》的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板书: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 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 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3):出示古诗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 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 1、过渡: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轻声读,带着感情读,在读中体会。 5、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深千尺:虚指,夸张的说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教师引导:同学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5: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这十几天中,汪伦和李白会做些什么呢?(课件6:重新出现古诗) 教师介绍,深化故事内容:李白一生豪放,而汪伦也是豪爽之人,在这十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谈诗歌,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过得非常愉快。 (3)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的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深 (4)同学们,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5)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 板书:更 (6)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深厚的感情,表现出来? (7)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6、过渡:李白与汪伦虽只相处了短短数日,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此时,站在船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7、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1)教师指导:你们知道吗?可以踏而歌之的,必定是昂扬激越,或是轻松欢快的。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李白不禁又想起了 (2)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谁来读读这一句,读出这种惊喜的语气? (3)你们看,汪伦是多么理解李白的.豪放性格啊!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4)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8、同学们演的真好,你们从这薄薄的28个字中,悟出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真不简单。 9、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五、扩展延伸 1、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课件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 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我们又仿佛看见了李白送友人一直来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在马上和友人挥手告别,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 (课件8:送友人诵读) 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 (齐读)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课件9:推荐阅读) 4、像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5、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 (2)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3)今日分别,来日必会有重逢的一天,就像这原上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4)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即使远隔天涯,不也如同近邻一般吗? (5)元二是王维的朋友,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借一壶独酒,送友人西出阳关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 (1)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10:古诗) (2)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板书设计: 李白 赠汪伦 水深 情更深 《赠汪伦》的教案 篇3教材简析 《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设计理念 一、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识字。另外,“舟”“闻”字的认识学习注重语言文字文化的渗透。其中,依然注重正音指导。 二、注重写字指导。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舟”字的笔顺是 :“乘”的撇捺要舒展。 三、注重朗读指导。古诗因语言精炼而意蕴深长,但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我们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要使学生感悟诗歌情境,合理指导朗读。 四、创新性诗歌理解学习,编故事,学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古诗编故事,促进对古诗的理解,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懂古诗,同时学会叙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培养语感,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了解古诗大意。 4、根据古诗编故事,感受朋友之间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根据古诗编故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我们班的同学有很强的记忆力,我们来展示一下吧,齐背诵第二单元的古诗两首。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请读课题,特别读准“赠”。联系“赠刘景文”说“赠汪伦”的意思(用“赠”说话练习,李白写了一首诗送给汪伦)。 2、激趣。大家都知道李白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有两大爱好,喝美酒,游山水。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自读正音,熟读成诵 1、自由朗读古诗,把生字圈出来,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学习生字。 (1)指名读,齐读。 (2)这些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舟”是翘舌音,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象形字的角度记住“舟”。范写书空“舟”字。 (3)你们觉得还有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范写“乘”字,学生书空笔顺,提示“乘”的书写要点。 3、把生字放回古诗读。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有同学愿意跟着读吗? 4、学生自由读,男女生接龙读,分组读。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三、编故事,了解古诗意思 1、同学们太厉害了,不仅会读诗了,还会背诵了,那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 唐朝时有个叫汪伦的人。他特别崇敬李白的才学,总想找机会和李白接近。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到自己家乡来一趟呢?他想了好久,才想出一个好办法。人们都知道李白喜欢喝酒,汪伦就给李白写了一封热情的邀请信。信上是这样写的:先生您喜欢游山玩水吗?我们家乡有十里桃花;先生您喜欢痛饮美酒吗?我们家乡有万家酒店。 李白看到热情洋溢的邀请信,便高高兴兴地去了。 李白转了半天,没看到十里盛开的`桃花,也没看到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很纳闷,就问汪伦,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处潭水,名叫桃花潭,方圆十里;万家酒店并非是有一万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万。” 李白听了,不禁哈哈大笑。对于汪伦这个善意的玩笑,李白丝毫没有责怪,还是住了下来,随着汪伦一起四处游玩,喝酒聊天。时间过得很快,李白因为有事情要离开了,怕汪伦挽留,他悄悄地, 谁知道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2、学生续编故事。 (1)明确故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而一个动听的故事还要把在讲事情的时候能说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板书:时、地、人、事(看、听、想、做)。 (2)再读读古诗,后面发生的故事就都在古诗里。 (3)和同桌一起说说这个故事的四要素。 (4)试编故事。 清晨,李白悄悄坐船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从岸上远处传来踏歌声,李白看到汪伦带着村民为他送行。村民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听着动人的歌声,看着质朴的舞蹈,回想起这次游玩的经历,那热情的邀请信,那甘甜的美酒,那清澈的桃花潭,李白被汪伦的情谊深深感动了。他心想:就算是桃花潭水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厚意呀。于是,拿起笔墨写下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预设引导: ①为什么是清晨?(因为是悄悄离开,所以是清晨) 为什么是河边?(理解“舟”和“将”的含义) ②除了李白还有谁?(汪伦,还有村人;了解踏歌) 发生了什么事情?(汪伦带着村人踏歌为他送行) 他是悄悄离开的,并没有告诉汪伦,但是汪伦却知道了,他感到?那能否把“忽”字换成“才”或“又”? 前两句连起来读。 ③他听到了什么?(踏歌声和挽留声) 想到了什么?(热情的邀请信,美酒,桃花潭) 这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深深感动,觉得汪伦的情谊深厚,连深千尺的桃花潭都比不上;理解“深千尺”是夸张,理解“不及”的含义) 会怎么做呢?(写诗送给汪伦。) 3、再读古诗,指导诵读,体会李白和汪伦深厚的情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读出不舍之意;指导读“忽闻岸上踏歌声”,读出惊喜的感觉;指导读“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意味和“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的深情厚谊。 四、巩固 1、配乐读诗。 2、检测重点词语的含义。背诵古诗。 五、小结 1、同学们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能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好,说明你们都读懂这首诗了。知道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吗?以后我们还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来读懂古诗,又轻松又有趣。 2、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现在我们也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了,你们要对老师说什么呢?你们说我该用今天学的那一句诗来回赠给你们呢? 那我也送一首诗给你们吧。 老师课罢将欲行, 忽闻身边惜别声。 香雪芳菲飘十里, 恰似同学送我情。 附板书: 李白 赠 汪伦 将 忽 不及 附课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 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25古诗两首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的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赠、汪、伦、舟、欲、踏、潭”7个生字,会写“汪、乘、舟”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古诗氛围的营造,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友情的可贵,并乐于与 人交朋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出示李白像)请你仔细观察他的衣着神情,猜猜看他是谁? 2、你知道李白的哪些事情呢? (指名说,并补充李白简介: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一千多篇。) 3、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呢?(《静夜思》)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二、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1、过渡:李白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有个叫汪伦的人很想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开始李白一生只喜欢游山玩水、喝酒作诗,怎么邀请他才回来呢? 2、老师要把这个《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送给最认真地同学。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看老师板书课题。这个“汪”字是今天我们要写的生字,请大家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三点水的第二点要压横中线,右边的“王”字稍稍向左靠。请大家在自己的书本上描一个写两个。 2、谁能给“汪”字找找朋友?(相机出示词卡“泪汪汪、汪洋大海”,生齐读) 3、想读一读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吗?请翻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借助古诗下面的拼音把诗读通、读顺。 4、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读得怎么样。(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一人一句读) 5、(出示课文插图)猜一猜哪个是李白,哪个是汪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A、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B、请注意这几个字的意思:行:离开;舟:小船;闻:听到 C、指导书写“乘舟”两字。 D、这句诗写的是李白将要离开,汪伦唱踏歌送他的事情。 6、李白有没有想到汪伦会来送他?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A、引导发现“忽”,突出惊喜,想象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离开的。 B、汪伦在人来人往的路边这样唱着、舞着,表达着他对李白的深厚友谊。 7、别具一格的邀请,与众不同的送别,这一切深深打动了李白,所以他忍不住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A、请在这句诗中找出一个表示数量的词语。这里的千尺并不是真正的指一千尺,而是一种虚指,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B、即使桃花潭的潭水有千尺深,可是它比得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吗?哪个词语告诉你是比不上的? C、你能选择一个关联词语把这两句诗联一起吗? D、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四、诵读感悟,体会感情 1、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头,回想着这几天好友的盛情款待,你忍不住吟道—— 2、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头,看着好友以如此特别的方式为你送行,你忍不住吟道—— 3、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头,不知这种与好友一起喝酒作诗的快乐日子何时才有,你忍不住吟道—— 4、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站在船头,闭着眼默默体会好友的深情,你忍不住吟道—— 五、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古时候这种写离别之情的送别诗有很多,我们来看一首唐朝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2、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面的默写古诗。 《赠汪伦》的教案 篇5教学目标: 教学《赠汪伦》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二、解诗。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齐读。 逐词逐句解释 生:乘舟——坐船;“欲”——打算,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我乘坐上船刚刚要走。 生:忽——忽然;闻——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师:什么叫“踏歌”,歌唱时从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做“踏歌”,至于汪伦当时踏歌是怎样的节拍与声调,等会作讨论。 生:这句诗的意思—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是汪伦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生:不及——比不上;情——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 整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指名说。 三、了解诗的意思。 师:汪伦对李白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用“千尺深”的潭水,也比不上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有多深了。 师: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听到汪伦带领男女老少踏歌前来送别时,心情何等激动,因而当即赋诗赠送,那么汪伦“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汪伦可能用一种较缓慢的脚步,较凄凉的声音。因为和好朋友李白就要分别了, 生:……急促……高亢……,因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 生:……较快……宏亮……,虽是送别,还会有相逢机会。 师:我倾向于用较快的节拍,宏亮的声音。这种推想,因为李白的赠诗中没有伤感的情绪,而且插图上李白的表情也没有伤感的表现,可以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本诗虽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却感情奔放,形成了本诗特有的风格。 齐读本诗。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两句诗连在一起,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解释? 生:用上“哪怕……也”解释,意思: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上“如果……就……”,解释:如果……就……。 生:用上“即使……也”解释:即使……也…… 生:用上“就算……也”解释:就算……也…… 生:用上“纵使……也”解释: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用写信邀请李白来家乡做客,接着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村民踏歌相送,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解释这两句,能不能表现李白此时激动的心情呢? 生:感叹句解释: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 那里比得上……呢? …… 怎么比得上……呢? 生:还可用设问句……桃花潭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四、了解本诗的写作方法。 师:桃花水有千尺深吗?(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这里用“夸张、比喻”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深,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我们怎样读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指名读,齐读。 有时间、背或抄。 《赠汪伦》的教案 篇6一、设计理念: 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三维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 四,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 注意"及"字的笔顺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这是什么你认识贺卡上面的字吗,请你来读一读。这张贺卡是送给谁的呢,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贺卡内容:赠,生日快乐!王老师)拼读认识赠 1、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 学习"汪"字,象形字,谁来讲讲。 平时在哪里还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个字想象汪洋大海什么样,结合图片理解。汪洋大海就是形容大海的水势非常大的样子。 2、介绍诗人,出示课题,学习"李"字 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知道他是谁吗(李白) "李"是一个姓。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木下结子就念李) 读文题和作者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送汪一首诗,两人的友谊情深似海,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倾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1。读诗 教师配乐读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学生跟随老师读诗,注意听清每一行教师是在哪里停顿的 学生自由读两遍诗,在读诗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结合画面,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检查认读字 2、学习"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播放字理图)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舟" 拼读音节读字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指导写字 3、学习"闻"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闻) 拼读音节读字 分析字型,如何记住 组词,"闻一闻":用鼻子闻,做一做闻气味的动作 4、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过渡: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情谊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临别时,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手挽手前来送行,李白感慨万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作为感谢! 你们读读下两句 5、学习"及"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读音节读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组词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开火车写笔顺 6、学习"情"字 回忆以前学习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读音节读"情"字 "青"字为了让我们拥有一双明亮 《赠汪伦》的教案 篇7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3、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将欲、闻、千尺、不及”的意思,了解“踏歌”的大意和夸张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教读课题。赠:送。复习《赠刘景文》,简介汪伦,题目的意思是诗歌送给汪伦。 2、简介李白。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古诗 1、简介李白和汪伦的关系,引出诗歌,教师范读一遍。 2、拼读生字,指导看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事情发生的地点是桃花潭,人物有汪伦和李白,找出他们所站的位置。 3、学生试读诗歌一遍,再次拼读生字。 4、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生字。 5、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教读。 (二)研读古诗 1、指导按朗读节奏读诗歌。(要求学生画出停顿节奏) 2、理解诗歌第 一、二行。 (1)学生说说题目意思,出示注释:送。 (2)李白是什么时候送这首诗给汪伦的?(李白要离开汪伦家的时候。) (3)在这首诗中,哪句说到李白要走了?(李白乘舟将欲行。)用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已经走了吗?(指图)哪个字是代表“走”的意思?哪个地方表示“就要走”? 出示:就要) (4)面对好友李白的离去,汪伦舍得吗?(舍不得) 那他舍不得的表现是什么?或者说离别之时做了些什么?(指图)但汪伦在这儿是踏地作节拍。读第二行,他还做了什么?(师讲解:踏歌) (5)汪伦踏地而歌送李白,李白事先知道吗? 师吟诵: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之前不知道,因为是他忽然听到的歌声,说明他之前不知道汪伦会来。)好一个“忽然听到”,“闻”,听的意思。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是同样的用法。(出示:听) (6)这就怪了。好朋友要走了,怎么去送人家不事先约好呢?汪伦也真是的! (7)离别总是叫人伤感的,既然伤心,干脆选择悄悄地去,李白很为朋友着想呢。大家再想一想,李白站在船头,即将离去;汪伦站在岸上,踏歌相送,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动的送别图!此时此刻,李白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说(随机抽点) (8)(演汪伦):我一定盛情款待!好山、好水、好歌、好酒,任君挑来任君选! 我送一首诗给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9)是呀,面对着对自己情深义重的汪伦,李白泪水涟涟,他低头正好看见清幽的桃花潭水,心想:潭水深(千尺,出示注释),可再怎么深,也比不上汪伦—— 于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诵情谊的名句送给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比不上) (10)今天,我们的学习充满着激情,李白和汪伦这两个名字,这段深深的`友情,已嵌入了我们的脑海。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今天的学习让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情深似海) (三)回顾全诗 1、听范读。 2、跟读,回顾全诗内容。 (四)看视频,入情入景体会汪伦和李白的深情。 三、学写生字。 四、总结:祝愿小朋友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交到许许多多的知心朋友,像李白和汪伦一样情深似海,心里永远是温暖的。 《赠汪伦》的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25、古诗两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诗?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赠汪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介绍诗人及汪伦、诗的背景 1、“赠”是什么意思?(送给) 2、谁写诗赠送给汪伦?(李白)你了解李白吗?指名交流。 那汪伦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谁来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3、李白为什么写诗赠给汪伦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完后,我请你们来说说原因。 生自由读,交流。 *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4、过渡:那么,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词检查。 (2)、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了解诗意: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诗句 1、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把有关的内容画出来。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4、指名交流,补充。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同桌练习,指名演。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五、拓展小结 1、世间离别情万中,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老师还找了一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师读其中一首。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些离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2、是啊,离别是伤感的,也是快乐的。让我们紧紧握住手中这根友谊的绳索,让它为我们放飞友谊的航船。齐诵《赠汪伦》。 六、布置作业 改诗送给朋友。 《赠汪伦》的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赠汪伦》的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赠汪伦》的教案 篇11【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示在哪里?” (这样不只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空虚诗歌内容,同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扮演,时空延伸 同学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局面,同学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同学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分别,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和:小同学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学校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时扩展同学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赠汪伦》的教案 篇12设计思路: 以读带讲,读中领悟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将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语文观,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情感目标 感受李白与汪伦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方法与技能 1、学会多种背诵古诗的方法; 2、学会借助不同景物的描写,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情感;学会想象诗境,感悟诗美。 3、学习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图书室、网络等媒体,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含义。 2、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1、板书:李白 师: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把搜集的信息拿出来我们交流。 师:孩子们搜集得很全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大家跟我写。 板书:汪伦 师: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关于他们俩,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孩子们要注意听。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天,李白要走了,正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带着村民来到岸边,他们踏歌起舞,为李白送行,李白深受感 1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友情,于是便写下这首千古名诗——《赠汪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赠。师:怎么记住这个字? 师:“赠”是什么意思?(赠送)这里赠送什么?赠送给谁? 二、精读古诗《赠汪伦》 1、初读感知 师:孩子们读过古诗了吗?现在我们再来读它,来,看着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有不懂得吗?谁懂了,告诉他。 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古诗 (3)想象画面 (4)试着背诵 学生根据读书要求读书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师:这些词语你能准确的读一读吗?指名读师:一起响亮的读读词语吧。我们来写一个词“乘舟”,孩子们跟着我写。“乘舟”是什么意思?还能用“乘”组什么词。 (2)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师:谁能把古诗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名读 学生点评师:还有那位孩子也愿意来试试。指名读,评价 师:哪些孩子愿意读,愿意读的起立。这里有个词叫潭,什么是潭?谁能结合自己看到的或想象的来描述一下潭的情景。他描述的和你想象的一样吗?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来换个方式读。古人把许多人成群结队边唱边跳叫“踏歌”,你们可以手牵手,用脚踏地打拍子。 来试试,我们把这首是唱出来,我给你们一段音乐。 (3)读着读着,读了多少遍我们都记不起了,相信很多孩子都会背了。很好,孩子们。 2、精读理解 (1)师:这是一首动人的诗,更是一副美妙的画。细细品味,你会看到许多刻骨铭心的画面,那就让我们跟随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想象吧,你也可以闭上眼睛。听着这动人的旋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桃花潭边,汪伦仿佛又带着村民在岸上踏歌起舞,李白又一次吟诵起着首动人的诗歌: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看到那些画面? 交流想象的画面。 (2)品词析句 师:你从那句诗想到的?你感受到什么?你把诗人的感情读出来,就读这句。 引导感悟词语:欲、忽、闻、不及 师: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出乎意料,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除了出乎意料,诗人心里还有什么感觉? (高兴、感动)谁试着再读。 师:深千尺。 师;那我们来读读这句,看谁能把这桃花潭读深了。 板书:水深 师:纵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不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那“不及”就是什么意思? 板书:情更深 谁能读读这份深情。 师:李白被汪伦深深地情谊所感动,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3、品读回味 师:孩子们,朋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往往感动着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诗人内心,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古诗。 三、带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我们学习了朋友送别李白的古诗,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朋友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拿出学习卡,同桌之间互相认读,说说你从古诗中知道什么了? 3、汇报交流: 4、感情诵读 四、作业设计 1、继续收集、整理送别诗,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赠汪伦李白 水深情更深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