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登鹳雀楼教案 |
范文 | 关于登鹳雀楼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鹳雀楼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登鹳雀楼教案 篇3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 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 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4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 师小结。 四作业 1 背诵古诗。 2 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