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范文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爬山虎的脚 脚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牢固 自我评析: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板题: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爷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满眼是爬山虎,指读第一段,齐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做泡泡。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五、学习第二段 课文写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两个方面(叶子、脚)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1、范读第二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美) 2、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自划、练读 3、交流中适机点出静态、动态;颜色、姿态。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视频播放,练习朗读 5、背诵本段。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指导写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看老师写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给课文分另外段,在这个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想学会什么呢? (学生发言)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这些学习目标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二、学习课文(1、2)段 1、指名读课文(1、2)其他同学认真听。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脚) 3、师:我们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文怎么写的呢,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4、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怎样?(新鲜)新鲜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什么?在这里用这个词形容颜色绿,你觉得怎么样?这是在告诉我们叶子的什么? 师: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爷尖朝下、铺得均匀) 5、出示课件: ⑴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⑵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两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师:作者不仅用词很准确,写出了静态的美,进而写出了动态的美,下面同学们听老师读这段话,谁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三、学习(3、4、5)段 1、师:这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了爬山虎的样子,谁能来说说。(非常细、想蜗牛的触角)这都是你们观察到的,现在咱们来观察它的脚的样子。(多媒体)你们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是怎样的,看一段文字。 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也是嫩红的。 师:请大家看这段话如果这样写你们看好吗?请你们轻声地把这两段读一读,比较一下,体会一下“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伸出细丝,也是嫩红的。” (学生讨论) 2、汇报发言。 3、师:大家看作者不仅观察的非常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准确、生动对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4、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会爬墙。(板书:爬墙)谁愿意读一读,看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指名读) 5、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 (多媒体) 6、师:谁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触着墙的脚变成了小圆片,那小圆片把它的茎拉了一把。 师:它的细丝刚一触到墙的时候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小圆片了。 师:它变成小圆片对它的脚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生:它会巴住墙,不容易掉下去。 师:在墙上巴的怎么样? (牢固) 师:大家再看,当它的细丝触到墙的时候,它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什么? (再演示一遍课件) 师:还有什么变化?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后来变弯曲了。 师:它的脚由直变弯,它的茎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看一遍录象) 师:它的茎被它的脚拉了一把,长了一块,爬山虎就是这样往上爬一脚的,大家仔细想想,请你再次思考,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一边说一边画出爬山虎是怎么向上一脚一脚爬的。 (全班同学讨论) 7、指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说。 (老师的指导) 8、师:作者通过连续不断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原因,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段话用笔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来。 (触、变、弯、拉、贴) 9、师: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谁能看老师的屏幕说说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往上爬的,同时用上这几个词,它做哪个动作,你说哪个动作。 (演示课件) 师:好,大家把你手中的练习纸拿出来,你看看,老师都让你们填的是什么词?(动词)“爬山虎的脚触到墙……使它紧贴在墙上。” 教师指名读,要求:动词要读得重一些。 师:大家看,如果老师把这个“触”字换成“贴”,你们看好吗? (课件) 生:“触”字表示刚碰到墙,而“贴”是碰到很久了。 师:“触”字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了,说明速度快,“触”换成“贴”不行,那“巴”换成“贴”好吗? 生:“巴”是特别有力,而“贴”没有力气。 师: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换成比喻句的形式来说一说。 三、学习第6段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脚一个有有趣的特点,谁来读最后一段。 (指名) 师:这段介绍它的什么特点? (多媒体演示) 师:从哪个词看出牢固? (休想) 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课件演示) 四、归纳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观察仔细,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按顺序,具体描写。 五、观察植物练笔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生字。 2.能找出课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1.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定标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出示课题,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 2.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的意思,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3.老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 二、模块探究 模块一:检查预习初步分享 1.我会读:重点讲解多音字“曲”。 2.我会写:教师指导书写生字“虎”,书写提示:撇要伸展,横折弯钩要超出上部;“隙”,书写提示:左短右长,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笔是竖,日要扁一点。 模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内容?其中主要写的是哪个? 2.学生思考后回答。 模块三:学习作者细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1.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特别仔细? 2.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展示。 3.教师精讲: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图片展示: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b: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爬山虎的图片,请你试着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作者的描述,说说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样?“准确生动”,说明作者的经过了怎样的观察?——细致观察) C: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请试着根据课文的描写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吧,……接下来我们跟真实照片对比一下,你们都画的很逼真,这说明作者给我们描述的十分准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呢?——细致观察) d:那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①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 ②谁能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键词语? ③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不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一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长出更多新的脚,作者用“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通过脚触着墙时的一些变化,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正是因为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才把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出来,那么除了这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总结方法吧。 模块四: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课文回放: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女生读,男生读,思考红色字体的词语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在这句话中,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这是个比喻句。另外,大家觉得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介绍的具体吗?……着得益于作者的用词准确,看来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用词准确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生动的表达。)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不仅如此,作者在细致观察爬山虎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发现爬山虎爬墙过程中一些细微之处,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学们,你们看,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把观察到的事物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观察视角,学会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且总结了如何把文章准确生动表达出来,那么,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养的蒜苗进行连续细致地观察,发现蒜苗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可以回顾三年级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运用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试着写一写观察日记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笔、画纸。 教法学法: 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创设多种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画家》都是画的什么?(小猫的脚、小狗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知道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接着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词,多种形式认读。 2、感知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学习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选择,以学定教 你对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兴趣?这样就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师再以学定教,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这一问题预设有两种情况,可能多数同学对爬山虎的脚感兴趣。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交流话题) 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交流话题一: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墙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叶子有什么特点? (2)、文中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纹的动作. (5)老师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这一话题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引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过渡:在这一片美丽的`叶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脚。请大家到书中去找吧(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找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句子读一读。 (2)大屏幕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形状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图文结合,认识爬山虎的脚;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读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标出爬的动作词,体会爬的过程; (2)小组合作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特点呢?(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观察方法 四、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1、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画一画,感情朗读、背诵,编儿歌,猜谜语等) 3、配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位置、形状、颜色 脚触--→巴--→拉--→贴 变化:牢固萎了 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的内容。学完课文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学习爬山虎的叶子时,创设情景出示一墙的爬山虎,让学生直观感知叶子的美。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以及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认识爬山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梳理问题 大致如下: 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 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 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 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 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 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四、总结,拓展课外的'世界。 1、学了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无奇不有。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多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3、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 请你在“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书设计 位置、形状、颜色样子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帖爬墙 触着牢固没触萎了变化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 录音机及磁带 2.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 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 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 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 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 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 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 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 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 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的秘密好吗? 一、请同学们看视频。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看视频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六、作业。 请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环节我的设计应该是合理的。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设置悬念: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却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做风吹过爬山虎的叶子时是怎样拂过、漾起?使得学生入情入境的把相关句子读得很贴切。接着我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而班上的学生几乎没人能画的出来,这是出乎我意料。如果我把这一环节换成拿实物给孩子们看,或者自己在黑板上先示意画爬山虎的脚的简笔画,那么这一环节就不会失败。让学生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使其明白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接下来,我在教案中又安排了这样的内容: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作者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有) 另外,我对在引导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时,教学语言过于直白、繁琐,使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还处在雾里雾中。我应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这也是本课的不足。 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另外,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作业是:以根据平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以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体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设计意图: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课前我布置了观察任务: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爬山虎叶和脚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均匀、漾起、嫩茎、空隙、痕迹、拂过、休想、叶柄”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三、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精当的语言把它描写清楚的。 四、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屏幕上的画面,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画面,边背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但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那同学们能不能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请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五段,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三——五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二)直奔重点段,精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读了三——五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认真读就一定能解决。先在小组内把刚才你读书的结果交流一下,等会儿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汇报学习情况,可以画一画、做一做、背一背、写一写……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这几段?(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三——五自然段) 3、分组汇报学习结果。 相信同学们通过共同学习都有收获。我们各小组分别利用画、背、做、写等方法学习了写爬山虎的脚的几段,下面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现在我们就开始汇报吧。 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 汇报第3自然段(可以用画的形式汇报): ①读了第3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小组成员相互补充) ②出示句子投影: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③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④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⑤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⑥谁能概括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⑦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汇报第4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的文字。 ②听老师范读,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③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④用“▲”划出写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触--→巴--→拉--→贴 ⑤齐读 ⑥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⑦指导朗读 ⑧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⑨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⑩谁能说出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汇报第5自然段: ①请生朗读。 ②说说从这段读懂了些什么? ③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三)总结后三段,学习写作方法 1、学了3——5自然段,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它的特点的吗?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作者特别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观察认真细致,才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写得这么详细具体,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2、同学们,学完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自由谈体会)) (四)质疑 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课程标准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4.体会爬山虎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 出示吸盘:这是什么?什么样的吸盘?你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观察时要细、抓特点、注意变化) 有一种植物的茎上长出的细丝触着物体时顶端变成了小圆盘就有这种吸附的功能,谁知道是哪种植物的什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释题读文理清段落 1.谈谈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吗?(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上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墙虎、地锦、常青藤、飞天蜈蚣、假葡萄藤。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粘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一米。房屋、楼墙跟或院墙跟处种植,应离墙基五十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点五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2.自由读课文后理清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除了写它的脚之外还写了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与叶子的特点) 三、逐段剖析理解内容 (一)爬山虎的位置 出示提纲(1)作者看见的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生长与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能看出来?画出相关词。 (3)为什么作者把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写得这么具体? (二)爬山虎的叶子(在黑板上画出几片叶子) 1.指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颜色:嫩红到嫩绿)课文着重讲了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教师可播放录相片,静态与动态的爬山虎的叶子。) 2.出示卡片引导孩子试背此段:嫩红、嫩绿、引人注意、新鲜、一顺朝下、均匀、重叠、空隙、拂过、漾起波纹。 (三)爬山虎的脚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样子、怎么爬、与墙的关系) 1.灯片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上。茎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每根( )像蜗牛的( )。( )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要求:小组学习填出空白的地方,并思考写了脚的什么特点?(位置、形状、颜色) 师:我这里有好几种颜色的粉笔,你能自选一种上黑板前面画出爬山虎的脚吗?(让学生上黑板上去画可以运用课文中关键词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与形状、颜色的理解) 2.默读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画出爬山虎脚动作的词,讨论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观看flash动画) 学生根据画出的动作词想象爬山虎脚向上爬的样子,指名上前贴出这几个词。(触、巴、拉、贴、爬)试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爬的。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脚的变化包括哪两种情况? 出示:触着墙的( ) 没有触着墙的( ) 师: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断地向上生长着,也使这绿绿墙呈现于人们的眼前,可这变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观察到的吗?(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结果,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四、练习巩固升华主题 1.看板书: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 ),再写了( ),最后写了( )。 2.看录相配乐朗读,欣赏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脚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究竟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 二、研读课文,品味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特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回答,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回答“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可爱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回答:“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关动词,你可以圈出来了吗? 3、如果把“巴”换成“挨”字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巴”字说明爬山虎贴在墙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一步一步”是指双脚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换。 4、同学们,了解过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请大家借助你的双手,一只手臂扮演墙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脚,同桌两个人互相来演一演吧!请同学示范演。 5、带动作齐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一读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叶圣陶爷爷仍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样向上爬的?从文哪一个词语直接告诉了我们?“仔细看”这一个词语体现作者观察认真,仔细。 四、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如果没有触到墙呢?会怎么样? 课文第5自然段。这说明爬山虎与墙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爬山虎依赖墙壁。 无论是爬山虎的叶子、脚还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观察爬山虎特别仔细,那他是采用了那种观察的方式呢?板书(连续观察),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表示他连续观察的词语呢? 预设生找出: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 五、练笔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它与墙的关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让你来自述一下自己,你会如何去说呢?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长在…… 2、我爬的时候,脚先……再…… 3、我与墙…… 六、升华 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善于观察的特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