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课件 |
范文 |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课件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课件,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课件【1】教材内容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这节课针对有余数的情况进行。在二、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对有余数的除法有感性的认识,还未达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24÷3=25÷3=8÷2= 10÷4=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能被()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4)()÷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3)8能被32整除。() (4)24只能被6整除。() (5)128能被128整除。()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2题。 如果学生考虑得不全面,教师进行引导。 5.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4题。 针对已知被除数、商和余数,求除数的题,可先让四人小组研究,再进行全班交流。 六、布置课外作业。 “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 评析 这是非实验年级教师尝试用新课程理念教老教材的一节课。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确定了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如,在找第一类除法题的特点时,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教得轻松自如,适时点拨,比较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课件【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 )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 ×( )< 22 4×( )< 37 ( )×2 < 11 ( )×5 <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 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 7÷3= 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 2: 38÷5=□……□ (2)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 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5×( )< 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4)反馈练习: 14÷4=□……□ 订正时指名学生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思考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教师纠正性、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随堂练习 1.(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 38÷6= 47÷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布置作业 计算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巧用余数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老师:一张年历(2003年的). 学生:每组一张表格(第 组学生生日一览表) 活动过程 一、准备知识. 2003年共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各有31天. 二月是28天. 四、六、九、十一月各有30天. 7天为一个星期. 二、分组. 每组4至5人,自愿结合. 选出组长做组织者和执笔人. 三、调查填表. 填出本组每个学生的姓名和生日. 第 组学生生日一览表 (9月10日:星期三) 姓名 生日( 月 日) 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今年生日是星期几 四、小组合作. 一起研究、讨论、完成表格中的后两列内容. 注:计算生日是星期几的方法: 如:张某生日是11月2日,从9月10日到11月2日共53天. 53÷7=7……4 (四、五、六、日) 张某的生日是星期日. 五、集体交流.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计算的学生生日是星期几,老师出示2003年年历,集体对照订正. 六、评价. 根据各组计算正误情况,评选出优胜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