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
范文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 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 9、计算4+9=? 9+2=?,你是怎样算的? 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 12、练习:9+3= 9+7= 9+8= 9+9= 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5、小组汇报。 16、填一填:9+()=1()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9+5=14 5+9=14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 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 学具准备: 每人20根小棒、算式卡片、数字牌。 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编写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安排,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并恰当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为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设计力求改变以单纯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 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看!谁来啦?齐天大圣孙悟空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 指定学生戴上孙悟空头饰:孙悟空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 (策略建议:游戏活动,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这可难倒了她。聪明的小朋友们能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一共有14瓶牛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一瓶一瓶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3)师小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一瓶一瓶地数;也有的同学用接数的方法,从9瓶接着数;还有的同学更聪明,从右边拿1瓶放到左边箱子里,使左边箱子里凑成10瓶,10瓶再加上右边剩下的4瓶,就是14瓶。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策略建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2、探究算法。 (1)小芳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5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5=?) (2)师:怎样计算9+5=?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然后,把右边的1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与右边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 生汇报9+5得几的计算方法。 师板书:9+5=14 (3)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成十吗?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5+5=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9=5=14 (4)动手操作 试一试:9+3= 7+9=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策略建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教师先做示范,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反馈。 2、比比谁算得快。 9+5 9+6 9+9 9+8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3、“小猫数鱼” 指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4、数学游戏。 乘车到兰溪公园去游玩: (1)师介绍兰溪公园。 (2)4名学生当小导游,手中分别举着写有13、15、18、19的数字牌。 (3)学生每人一张“9加几”的算式卡片。 (4)请对号上车。(得数分别是上面几个数字的卡片就是车票。) (策略建议: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生动活泼,充满乐趣,有利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