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第26课月光曲课件 |
范文 | 语文第26课月光曲课件(精选12篇)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这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以下是小编带来语文第26课月光曲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第26课月光曲课件【1】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2、从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7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月光曲》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动人的钢琴曲(放音乐《月光曲》) 师随着音乐诵读:我们仿佛面对着宁静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2、师:刚才听到的这段曲子的名字叫《月光曲》,是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板书课题和贝多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去深切地感悟美妙的《月光曲》。 二、检查预习 1、指名逐段读课文(可让学生推荐、也可让学生自找小伙伴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师生共同评议。 3、提问:你们知道《月光曲》在哪儿最先创作出来的?什么时候?(据回答板书:画茅屋□) 小结:是啊!刚才这首美妙的钢琴曲就是贝多芬在这所茅屋里为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那动人的故事。 三、导学(学习1-7自然段)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1-7自然段,思考: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 (板书:近)茅屋,又“走进”(板书:进)茅屋呢? 2、组织讨论“近”的原因,出示小黑板: 是贝多芬走近茅屋……(相机板书:琴声) 3、组织讨论“进”的原因。 (1)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谈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3)在“说”前加上修饰词再读,深切地体会兄妹深情。 (4)出示小黑板: B、贝多芬听到这里,心想: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4、进了茅屋的贝多芬看见了什么?(指名答) 5、出示小黑板: C、看到这些,贝多芬心想:_________________。 6、师:当贝多芬准备弹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姑娘的反应如何? 抓“连忙”一词,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7、指导朗读姑娘的话。 8、出示小黑板: D、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他问盲姑娘…… 小结: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已经把握的很好,在平时的`作文中,特别是在描写人物时,应注意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这梓会使得文章更精彩,对人物刻画更细致!下面我们就动笔练一练。 四、练习 1、在课文四个地方补上贝多芬的心理活动笔写四 A、贝多芬听到琴声,心想:________________,于段话。 2、分角色读,贝多芬和自已写的话、兄、妹、其它老师读(配乐朗读) 3、师生评议。听了这段朗读,你想说些什么呢?(师相机板书:真情) 五、小结 是啊!多么浓厚的兄妹之情啊!贝多芬的一句话说的好,“美好的音乐来自于美好的心灵,美好的音乐也存活于美好的心灵”,让这句话作为今天这节课的结束语吧! 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去用心地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吧!(放音乐) 板书设计 : 月光曲 贝多芬 →→→→ 近 →→→→进―――― 琴声 谈话 语文第26课月光曲课件【2】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月光曲教学设计》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