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 |
范文 | 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一条鱼重2()一颗糖10() 一个西瓜重4()一头猪重150() 2、单位换算。 4千克=()克2千克=()克()kg=3000g6000克=()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一只公鸡一个梨一个一元硬币一辆卡车 7克160克30千克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难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几枚硬币 教师准备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知体验多媒体课件 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 (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 2、实践体验。 同时让高大的一名学生和这名瘦小的学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 再请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了。)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和实物。 3、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4、本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 师: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生1:我们组5个苹果 生2:我们组的8个文具盒 生3:我们组6本书 ……… 4、猜一猜。 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师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5、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身边或教室中物品和质量。 生:窗台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着一摞作业本大约有1千克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称。 生2:我看书知道可以用天平来称。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汇报:生:10个1角是10克,我知道1个1角的硬币就是1克。 生:一枝笔是10克。 生:一个鸡蛋是50克。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四)单位换算 1、师:同学们认识了千克和克,拿出你们组带来的盐观察一下盐袋的正面是怎么规定质量的。引出:1千克=1000克 2、练一练书中20页的2题。 3、指“kg”、“g”,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巩固练习了,加深理解 1、师:老师这有一段录像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录像中有数学问题,要注意哟!答上的奖励一颗★ 开始放录像。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校医室量体重,当一名学生站在秤上时,画面拉近称上的刻度。50千克。 镜头二:一名学生与父母在超市购物,学生拿起一个果冻,画面拉近封皮上的净含量:30克。 镜头三:爸爸拿了一个西瓜放在台秤上,画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指针指向刻度“5”。 ………… 2、师:谁找到了镜头中数学问题,请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物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自体验。并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尝试了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的喜悦,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班级的学额(60人)较大,每组人数较多,每组中在操作过程中配合的不好,学生都争着操作、争着发言,因此课堂显得较混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控。 点评: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与父母购过物,但是注意的只是买什么,并没有注意有多重。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较好的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的基本理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