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教学设计 |
范文 |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教学设计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最令人惊诧的,莫过于他对月夜风景的塑造了。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 板书: 闲 身 情 无事安适 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明确:闲人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提升感受。 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