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
范文 |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首先,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第2节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即分数概念的引申;第4节约分、第5节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最后一节沟通了分数与小数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 其次,在第1节里,分数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这里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至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来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在第2节里,先通过三道例题,引入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个概念,再通过例4,解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问题。 在第3节里,先通过例1,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例2,在运用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在第4、5节里,先引入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讨论求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约分、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显然,在第2、3、4、5节内部,同样显现出由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系。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主要改进有以下几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有必要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来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它的含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5只兔、5个人,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5来表示。也就是说自然数是一个量(兔、人)与另一个作为单位的量(1只兔、1个人)的比。 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上面例举的,由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例如,用一根作为单位长的木棒(米尺)去量一条线段AB的长,量了3次还有一段PB剩余。 (2)五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时,运用自然数就只能粗略地说,这条线段长3米多一点。要更精确一些,就必须把度量单位等分成更小的单位,来度量余下的那条线段。比如把1米一分为四,则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记做1/4米。这就引入了形如1/n(n为大于1的自然数)的分数。假如使用度量单位14米去量图中剩下的一条线段PB,量了3次恰巧量尽,那么PB的长就是“3个1/4”,记作3/4米,这样就又引入了形如m/n(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分数。历,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可以分割的量而引入的。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在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2/3。当然,这种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实际意义。例如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2/3块饼。 在本单元的第1节里,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 在引出分数概念之后,教材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有了分数,就能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 这就为拓宽学生的认识,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素材。 (3)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中,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分数服务的。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两者各自独立成章,学完后,学生还不知道学了公因数、公倍数与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只能对一组组整数单纯地练习求它们的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而且,这些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里,概念多,而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难点,逐步消化,也不利于认识的螺旋上升。 现在,把公因数、公因数的内容安排在讨论约分之前教学;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安排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从而将两部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了就用,既能减少单纯的.枯燥练习,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改革。为了配合这一改革,约分与通分不再合成一节,而是公因数、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 (4)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在本单元中,无论是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入,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得出数学的方法。这些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精简处理与编排调整,在前面揭示单元内容结构与联系的图示中,已有所显示。这里,再择要作些说明。 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进一步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有利于发挥学习的正向迁移作用。 其二,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这是因为根据课程标准,今后的分数运算中将不含带分数,所以无须再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技能。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把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是化简某些计算结果的需要。所以,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内容,仍然保留,但也作了简化,合在一个例题中予以解决。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示,数形集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1/3可能比1/2大,也可能比1/2小,还可能和1/2相等。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2教学目标 1、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阶段对于分数的研究大致分为5个阶段:低年级的平均分和除法、倍的认识、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分数的计算、六年级的比。从这些安排来看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是小学阶段一次系统的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的重要前提。 重难点 重点: 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 难点: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沟通“1”、整数、分数的联系,度量中感受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师:同学们学习过整数吗?如果用这张红色的纸条表示1,那么你能想办法表示出2吗?3怎样表示呢?我们发现有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纸条(更长的纸条),你知道它表示几吗?(用1作为标准去量发现有不足1的)。 师:这段不足1的长度怎样表示呢?(用分数表示) 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师:猜一猜,这段不足1的长度是这个标准的几分之几呢? 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都提供了一些学具,请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你们的猜想。 预设1:两张绿色纸条拼成一个红色纸条,绿色纸条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2:红色纸条对折,不足1的部分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3:两张桔色的纸条。一张桔色的纸条是红色纸条的,两个就是。 我们发现我们只要找到不足1的部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足1的部分没办法再以1为标准去测量了,但是我们发现可以用标准的去测量。下面我们就用标准的测量一下,看看粉色纸条是几个,你知道5个是几分之几吗? 活动2【讲授】 二、分物中体会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呢。 大米 1000克 拿出小片子,请你分别表示出它们的。 我们表示的都是,可是为什么对应的数量却都不相同呢? 回顾一下找的过程,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 师小结: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找到分数,也可以把多个图形或多个物体看作整体通过平均分找到分数。大家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活动3【讲授】 三、分物中认识分数单位,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的找到了这些糖的,下面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糖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 合作建议: 独立思考:想一想、画一画,用这些糖还能表示出哪些分数。 小组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找到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预设: 观察这两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相同点:都是把6块糖平均分成6份 不同点:取的份数不同 联系:2个是 师:你会表示吗? 师:我们发现有几个就是六分之几。 师:你会表示吗? 师:那么有几个就是三分之几。 像、这样的表示一份的分数就叫做分数单位。而像、、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由分数单位不断累积而成的。 师:有些同学还找到了一样的分数,对吗? 师:表示了这么多分数,谁能来说说分数的意义。 活动4【导入】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猜一猜 师:请你对自己今天课堂学习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这里有10颗星星,你认为你可以得到几颗呢?请在纸上进行涂色。 师:谁来说说你获得了这些星星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根据他所说的分数想一想他给自己评了几颗星? 师:谁再来说说你自己评了几颗星,同学们想一想他获得了全部星星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给大家今天的学习情况评几颗星呢? 出示 师:你知道这是几分之几吗? 有的同学在为没有得到全部的星星而感到遗憾,其实没有点亮的那半颗星才是我今天送给大家最宝贵的礼物,不满足是进步的首要条件,在陈老师心里你们每个人拥有着无限的潜能,我永远期待着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3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为: 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一个苹果、5支铅笔、一个文具盒 学具:圆片、正方形、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板面包(8个)图片(分格)、12个苹果图片 教法与学法: 教法:激趣谈话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激励法等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 课前交流: 师:老师很荣信,来到美丽的太极城――旬阳和你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特别的开心,孩子们你们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怎么没见你们的掌声呢? 生:鼓掌 师:谢谢,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许多小礼品,想要吗? 生:想 师:我不能白送给你们,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需要你们的付出努力才能得到,上课积极表现、勤于思考、善于发言你们就有机会得到哟。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建立关系,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考考我们班孩子们看你们的数学水平达到五年级的水平没有?(出示两块橡皮泥左手一块右手一块),分别出示左右手,问学生几块? 生:1快。 师:同学们看的够仔细的啊,现在老师把它们合在一起,用什么数来表示?快速回答我? 预设一:2(你的数学水平还局限于一年级) 预设二:1(你能给老师说说为什么是“1”呢?) 生:指把两个小快的橡皮泥捏成一个整体了,所以可以用“1”表示了。(引出“整体”) 师:(竖起大姆指,你的想法就是不一般,老师不说你多么优秀,但你就是——与众不同)老师现在又把这一整个橡皮泥平均(强调平均分)分成2份,同学们看看,现在我左手拿的是这整个橡皮泥的多少? 生:一半、0.5、 师:有文字表示的,幼儿园都会,有小数表示的,三年级学过。但我要表扬用分数表示的同学,你太给力了,懂老师会理解老师,你一语道破老师的天机了。你能给给大家说说中间一条线表示的是什么?“2”是这个分数的什么?1又叫分数的什么呢?现在老师左手用分数表是?右手呢?这是几个?两个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1” 师:经过你们的努力你们已经达到了五年级的水平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分数的意义。(板书并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以分橡皮泥共同研究了分数是怎么来的。其实,分数在很早以前就产生了,据科学家研究,仅次于自然。古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古代分数的产生。然后听老师给我们作的介绍(PPT出示介绍录音) 师:现实在你还在哪儿见过分数(谈生活中的分数) 生:音乐中,八分音符等于,死海表层的水中含盐量达到,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智力陷井,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再次为下面学习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做好铺垫。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操作研究 师:分数重要吗?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汇报交流,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师:好,首先我们就来围绕什么是分数来研究研究。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研读教科书第46页的知识,小组交流,打开准备的学具袋,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分数。 2.反馈交流 师:我刚才转到看了一下,收集了这些表示的方法,现在我请他来告诉大家表示的方法? 生一:(投影展示)我把圆片一个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平均分成4份了,涂出这样的一份就表示。(老师指导语言的表达:同学们请听我说,我是把……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嗯,你是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再取其中的一份表示的。真有想法。 生二:(投影展示)我把一个正方形对折,再对折,这样就平均分成4份了,涂出这样的一份就表示。 师:你也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用其中的一份来表示的。真好,同学们,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的吗? 生三:我是这样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原折,取其中的1份来表示的。 师:你很有主见了。你把1米长的绳子也平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1份来表示的,我们把一米长的绳子也可以称为一个计量单位。请坐。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给我们分享了用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计量单位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其中的1份涂上不同的颜色,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一个物体的。除了上面的这样一个物体外,你还有其它的表示方法吗? 生四:我是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用其中的一份来表示的。 师:嗯?你的是多少面包? 生五:2个 师:(疑惑)上面同学样表的示的都是1部分,怎么这次的却是2个了呢? 生:上面是一个物体,下面是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面包,把这2个包看作是1份,就取这1份。所以8个面包的表示就2个面包了。 师:你的分析真到位。哪个同学能用刚才这个同学一样的方法表示12个苹果的。 生:我表示12个苹果的是3个苹果,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3个,把这3个苹果看作是1份,就取这其中的1份。所以12个苹果的是3个苹果。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不仅学的快还用的快。像8个面包、12个苹果这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也可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示,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为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为理解单位“1”做好铺垫。 3.归纳定义,认识单位“1” 师:同学表现的非常积极。发言的同学条理清楚声音响亮,听讲的孩子认真仔细思考有序。(用课件展示刚才5个同学汇报的几种情况)现在请大家用心的观察、比较、分析用所表示的物体或计量单位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一:相同的地方,我们都是平均分成4份(板书:平均分),表示其中的1份。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分的物体不同,分的物体的总数不同。 师:我们把什么物体平均分了? 生: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些面包、苹果。 师:回答的非常好!在这里,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板书:整体 单位“1”) 师:现在同学们想想,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成单位“1”?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发现,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1份可以用表示,这样的3份呢? 师:看样子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分数来表示物体的量,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可以用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2份,可以用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xx份,表示这样的3份,可以用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可以用?来表示;(并板书) 课堂评价一:P47页(见PPT) 课堂评价二:PPT口头完成做一做(P46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的异同之处,使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再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得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再通过两次的课堂练习评价,巩固分数的意义及为分数单位的学习再做铺垫。 4.认识分数单位,深化单位“1”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生:一堆糖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老师指着PPT学生回答:2份、3份、4份、6份)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数学里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分数单位”。例如的分数单位是。 师:指着课件(学生用圆片表示后剩下的空白部分)同学们看看空白处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 师:的分数单位是?里有几个? 生:,3个 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创造分数:9个橡皮泥,第一个同学取它的,第二个同学取剩下的,发现什么?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只露出了一部分,我只知道是这个图形的,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知道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画画看。(一帆风顺) 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师:你能读出下面的分数并说说它们的含义(见PPT)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隐藏的图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四、数形结合感情数学之美 老师这里有个图形,你们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吗?(八卦图、椭圆) 师:看到这些图,美不美?还有比这更美的呢?请同学们欣赏下并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些什么规律?(见PPT)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五、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 师:孩子们,今天出色的表现让老师非常的惊喜,相信明天的你会更精彩。最后老师用与分数有关的话送语送给你们,或许现在不明白,慢慢的你就会悟出其中的道理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感悟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4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而是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这部分知识比较多、散,但难度不大,所以让学生先独自整理,再汇报交流。这样就让学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2.梳理知识与做习题相结合。 汇报交流中,老师出示相应的习题加以检验,以便让学生相互学习,查缺补漏,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基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交代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整理复习 引导学生构建分数知识框架。 1.回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有哪些?独自整理,组内交流。(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全班汇报,补充交流。(师举例辅助并检验) 梳理的知识如下: (1)分数的意义。 ①观察下图,理解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数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根据下面的式子,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3÷42 ②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件出示)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结合复习约分。 ①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②约分的步骤: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③约分的目的: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5)结合和、和复习通分。 ①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②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 (6)结合○和○复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②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③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方法二: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7)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5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5-46页内容。 设计理念: 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时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归纳概念的流程有针对性的建构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交流碰撞、比较归纳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概念。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认识分数”知识体系融进两个学段进行:第一次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学习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初步感受了把若干个相同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本节课的学习是把“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的概念,从而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本节知识为接下来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能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 在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分数意义的建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助学单。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启迪探索。 1.播放视频“分蛋糕”。 2.提问:你能从画面中联想到哪些分数?你联想到的分数表达什么意义呢? 3.学生交流。 4.提问: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5.师介绍分数的历史文化。 6.提问: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7.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通过视频和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 二、 联系生活,探索单位“1”的含义。 1.出示一个汉堡、一个长方形、一把直尺。 师:可以用哪一个自然数来表示呢?(板书:1) 师:我们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把什么说成1呢? 1个苹果、一盒牛奶…… 师:难道这个1只能代表一个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吗?老师这里有一些卡片,现在放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成?(一堆,一摞) 师:照此类推,这个1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一箱苹果、一车苹果…… 2.归纳单位“1”的概念。 看来,任意个相同实物、图形或计量单位以及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我们给它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单位“1”,它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数字1了,所以我们给它加上一个双引号。 3.找生活中的单位“1”。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呢? 一个地球、一个国家、一个宇宙…… 【设计意图:从一个物体引发学生进行拓展思考“一”还可以表示一类物体、一个整体,充分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建构单位“1”的概念,这样的过渡对学生而言比较自然。】 三、自学互助,探索分数意义。 1.探索分数意义。 (1)谈话导入:当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时,同学们会进行平均分,得出分数吗? 如果单位“1”表示很多的物体,你可以平均分,得出分数吗? (2)小组合作,动手在助学单上“分一分”,创造出一个分数。 (3)展示学生作品,交流分法。 提问:你是怎么分的?得到了哪个分数?它表示什么意义呢? (4)归纳总结分数的意义。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功劳不小。你们能根据自己获取分数的感受,谈谈什么叫分数吗? 2.认识分数单位。 自学课本46页,你还知道了分数的那些知识?(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建立分数的概念必须先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在操作活动中突破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的新知识点,又通过交流使学生由对分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概念的建立就是有源之水了。】 3.探究分数的相对性。 活动:拿小棒。 (1)同伴互助,请组内一位同学拿出本组小棒总数的二分之一,互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猜测:都是铅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拿出的支数不一样? (3)质疑:拿出铅笔的支数多少是由谁来决定? (4)验证: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组内铅笔支数。 (5)交流归纳:铅笔总数多,拿出的二分之一的具体数量也多;铅笔总数少,拿出的二分之一的具体数量也少。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活动,直观探究一捆小棒的二分之一所对应“总数”和“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猜测——验证——交流归纳”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分析思考、抽象概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 发展练习: 你会想到什么分数? 3、 提高练习:根据分数想单位“1”。 【设计意图:螺旋上升式逐层练习,让学生的思考化隐为显,从知识到思考——从表面到深刻——从部分到系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掀起了探索知识的高潮,扩大了探索创新的思维之门。】 五、全课总结。 分享交流: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吧!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6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单位“1”的含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充分理解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一个圆片、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6根彩笔、一张长方形纸、熊猫组图、苹果组图、玻璃球、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导入: 拿出4个苹果,提问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1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半个”这个结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用分数1/2表示。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建构分数 (一)教学分数的意义 1、教学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找分子是1或几的分数: (1)师提出要求,生动手操作。(出示课件) (2)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出找分数的过程,体验分数的意义。 2、教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1)师提出要求,生动手操作。(出示课件) (2)组织汇报交流 a交流苹果组图,引导学生说出找分数的过程,把谁平均分 b联系上一环节中的内容比较被平均分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C教学“整体”,教师点出像4个苹果这样的多个物体就称之为一个整体,8个苹果平均分,也叫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D利用“一个整体”概念这个新知来理解在“熊猫组图”中找到的分数。重点沟通相对量与具体量之间的'联系。 3、教学单位“1” 师指出:像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用自然数1来表示,就叫做单位“1”。 追问:谁可以做单位“1”? 4、根据板书师生共同归纳分数的意义,补充完整分数的意义及课题。 5、随机练:a说出黑板上的分数表示的意义。 B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把握分数的意义 (二)自学课本,认识分数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学课本 2、生举例汇报自学所得 3、随机练:拿出6支彩笔的()/()——1/2、分母是6、分子是1、2/3 生说出理由 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见课件) 1、快速动笔,课本中做一做 2、轻松片刻。(游戏:摸一摸,说一说) 一个器皿里装有8个玻璃球,生摸出后说出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案这篇文章共3341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