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
范文 |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观察、估计、画图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鉴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演一演”,“估一估”,“画一画”,“列一列”,“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有关类似“相遇问题”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利用方程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六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想方案,唤醒旧知 1、出示书上情境并由教师讲述故事: 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一起做作业。 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及平时步行速度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有一天,淘气到笑笑家做作业。淘气回到家后,发现文具盒忘在笑笑家了,就打电话给笑笑,说:要拿回文具盒。聪明的同学们,想想看:淘气要拿到文具盒有哪些方案? ①方案1:笑笑送去;②方案2:淘气去取;③方案3:在途中交接。 2、揭示课题: 师:这三种方案,哪种方案淘气能最快拿到文具盒?(第三种方案) 像这样两人对走,在途中交接的情形,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淘气把文具盒忘在笑笑家,请同学想想看:淘气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到文具盒?”的情境,在学生说出有三种方法:“①笑笑送去;②淘气去取;③在途中交接”时,既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引出相遇问题,这样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感受“相遇”的特点,弄清数量关系 1、模拟演示。 请两个同学上台走一走,模拟演示一下,淘气和笑笑途中交接这种方案的情形。 师:淘气要最快拿到文具盒,他们该怎么走? 两个学生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从他们的演示当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同时相向相遇时间相同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 师:结合刚才的演示,你们能估一估淘气和笑笑会在什么地方相遇?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让学生上台走一走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从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出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相遇、时间相同、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经过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2、用线段图表示刚才演示情境,并写出等量关系。 (1)请你们把刚才获取的信息在本子试着画出来,并写出数量关系式,看谁画得最简洁、明了。 (2)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学生互评。 先由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然后进行互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谁应画长一点?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画图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一种重要图形表征方式。画图是一种策略,让学生尝试用图来表示数量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因为它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体现数形结合的观点。通过画图,学生能直观地看出“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这一数量关系,从而加深对题目数量关系的理解。】 3、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师:请同学们独立用列方程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思考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式来列方程的。 三、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1、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样列方程的?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式来列? 2、回顾反思。 (1)检验结果。 师:我们怎样可以保证求得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 (2)回顾过程。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把淘气和笑笑的速度调整了一下,你们还会吗?动手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是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先想一想,再列方程解答。 (1)学生独立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反馈时,指名说说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 (3)引导比较,渗透函数思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发现呢? 四、多样素材,对比沟通,建立模型 1、师:求相遇时间你们会解决了,下面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吧!课件出示:(学生自选一题解答) (1)有一份5700字的文件,由于时间紧急,安排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开始录入。甲每分录100个字,乙每分录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需要多长时间? (2)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分别说说是用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联系沟通,建立模型 师:前面我们解决有关“行程问题”、“打字问题”,“挖隧道问题”这些问题好像都不一样,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都是根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全长”进行列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面。最后通过寻找相同点,沟通这些问题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模型思想。】 5、举例说一说。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相遇问题并仅仅只限于这些,它还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试着把它找出来,好吗? 五、拓展提升 师:相遇问题难不倒同学们,类似相遇问题的题目同学们也很快解决了。你们想不想挑战难度更大的问题?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课件出示)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1980千米的两个城市相对开出,12小时后相距18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四、回顾梳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题练习沟通联系 1、练练 ⑴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⑵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⑶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说说 教师板书: ⑴(75+83)*3=474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474/(83+75)=3小时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⑶474/3—75=83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比一比 这3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要求学生填表: 条件 算式 一共行的路程 相遇的时间 速度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归纳小结:不管是哪一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的路程是小青的2倍,两人20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应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练习(60+60*2)*20 还有别的方法吗? 2、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120米,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学生练习:400+(60+120)*20 你能说说“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八(一)第2——7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3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红色线段长兰色线段长两色线段长度和两色线段距离 1 3 2 5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4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6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二、学习新课 1、例6教学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加工30个,加工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时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习 ⑴两人同时从相距2400的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⑵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3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自行车商店要装配2500辆自行车,一个组每天装配52辆,另一个组每天装配48辆。两个组同时装配,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求相遇时间 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5教学要求: 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 1、把表格填完整。 2、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3、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 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 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新授: (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 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 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 ②走的方向怎样? ③最后它们怎样了? 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 板:时间:同时出发 方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 (二)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 ⑵出课题:相遇问题 ⑶出学习目标: ①理解相遇、速度和的概念。 ②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 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习提纲让同学们预习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 ⑶指名回答提纲②,出示相遇。 ⑷指名回答提纲③,出示两家的距离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小结:这道题他们是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他们相遇了。 (四)把准备题改成例题 ⑴出示例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⑵审题: ①师问:张华和李诚出发的时间怎样?走的.方向怎样?结果怎样了? ②指名回答。 ③师问:问题是求什么?求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张华和李诚的什么? ④指名回答。 ⑤板: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⑶教学第一种解法。 ①多媒体演示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②学生根据演示列式计算, 板:603+703 =180+210 =390(米) ③学生讲解题思路。 ④板: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 (4)教学第二种解法。 ①师问: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试着列出式子。 ②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③四人小组讨论解题思路。 ④指名回答解题思路,板:先求速度和,再求总路程。 ⑤齐读。 (5)对比,小结。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这两种方法的思路相同吗?结果相同吗? (五)学习例5。 (1)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P58例5。 提纲:①课本用了几种解题方法? ②每一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什么? (2)指名回答提纲。 (3)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第二种解法的关系式:速度和时间=路程,并齐读一次。 (4)质疑。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9做一做1。 2、课本P59做一做2。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多媒体出示) ①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甲每分钟走45米,乙每分钟走54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45+54)4 ②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两站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485+525 ③王师傅和李师傅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两人一共加工4小时正好完成任务,这批零件有多少个?(25+20)4 4、只列式不计算。(多媒体出示) ①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②李明和小冬同时从某地出发,背向而行,李明每分走55米,小冬每分走60米,经过4分,两人相距多少米?(多媒体演示背向而行) 五、小测: ⑴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总路程。 法一:①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列式: ②526表示: ③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 法二:④两人的速度和,列式: ⑤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 ⑵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两辆摩托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3千米,2。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A(42+53)2。5 B(53—42)2。5 C 42+532。5 ②客车和卡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卡车每小时比客车少行5千米,3。5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A(45+5)3。5 B(45—5+45)3。5C(45+5+45)3。5 ⑶列式解答: 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地同时相向挖一条水渠,甲组每小时挖42米,乙组每小时挖38米,经过3小时正好挖完。这条水渠共长多少米? 多练题: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小时行14千米,经过4小时与乙相遇。相遇后再经过2小时,甲、乙两人相隔多少千米? 六、小比赛 ⑴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甲列车每小时行50公里,乙列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相遇。两个城市间的铁路长多少公里?() A 50+404 B(50+40)4 C 504+404 D 40+504 ⑵客轮和货轮同时从两个港口对开,16小时相遇。客轮每小时行28千米,货轮每小时行24千米。两个港口相距多少千米?() A(28+24)16B 2416+28C 2816+24 D 2824+2816 ⑶小刚家在学校南面,志华家在学校北面。小刚每分走65米,走到学校用8分;志华每分走64米,走到学校用7分。求小刚家到志华家有多远?() A 658+647B 657+648 C(65+64)(8+7)D(65+64)7+65 ⑷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时走5公里,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走16公里,3小时后两人还相距7。5公里,求两地间相距多少公里?() A(16+5)3+7。5 B(16+5)3—7。5 C 163+53+7。5 D(16+5+7。5)3 ⑸甲乙两人各从所在村相对出发,甲每小时走11公里,乙每小时走10公里,相遇时甲走4小时,乙比甲少用1小时,两个村间有多少公里?() A 114+101 B 114+10(4—1)C 114+10(4+1) D(10+11)4—10 E(10+11)3+11 七、总结。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这类应用题有几种解法? 八、作业:P61 1、2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头列式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一辆汽车5小时各地区32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指名板演其余同练习 ⑴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甲机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⑵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时放水16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清解题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⑴改变上1的条件: 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比甲机多飞行3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让学生分析:与1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9+3=12千米 (9+12)*40=840千米 ⑵改变上2的条件: 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时放水48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让学生分析:与2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48/3=16吨 224/(16+12)=8小时 ⑶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95千米? 你能表演一下这种情况吗?其实是什么以生了变化? 学生尝试练习 列式计算:(190—95)/(45+50) ⑷甲乙两地相4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8千米,在客车行了28千米以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提问:现在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一段路程是两车同时行的?请你在图上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练习 列式计算:(400—28)/(68+56) 讨论:刚才3、4两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二)第9——14题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71、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设计思想及理念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6、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题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现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谁能给这个和,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2)五(1)班举行一个“艺术节”,分配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2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行走一段未相遇; (3)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1)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时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3)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见面后两人擦肩而过,5分钟时又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