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歌教学设计 |
范文 | 诗歌教学设计(精选21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的】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 2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二、课堂练习: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的关系是。 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的关系是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宋词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 【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诗歌教学设计 篇2活动目标: 1、学会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发展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会初步的创遍诗歌 3、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增加亲子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小蜜蜂等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三月八日是什么节日?(妇女节,妈妈的节日……) 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妈妈?你们都是怎么爱妈妈的?(幼儿讨论) 你们都很爱自己的妈妈,那许多小动物也有它们最最喜欢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都爱什么呢?" 2、出示课件 1)小鱼最爱什么? 2)小鸟最爱什么? 3)小星星最爱什么? 4)小朋友最爱什么? (幼儿依次讨论,丰富幼儿词汇) 3、教师完整示范诗歌 4、教师边展示课件,边朗诵诗歌,幼儿跟读 5、创遍诗歌:请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头饰说出各个小动物最喜欢的事物,并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形式进行创编。 活动结束: 1.总结,教育幼儿爱自己的妈妈,听妈妈的话,做懂事的好孩子。 2.听音乐《我的好妈妈》走出活动室去做游戏。 诗歌教学设计 篇3【活动设计】 在晴空万里的时候,白云是天空的画家,一会儿把天空变成一副有山有水的山水画,一会儿把天空变成小动物的乐园,羊儿吃着草,马儿奔跑;云层奇妙的变化让人浮想翩翩。阴天或即将下雨的时候,云的变化更加有气士和壮观。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喜欢带领着幼儿到户外的草地上或坐着或躺着,仰望天空凝视着瞬间万变、变幻莫测的白云,幼儿边看边说,你看这朵云像只羊,这朵云像朵花,这朵云像只小鸡,这朵云像匹马…,这时幼儿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在乌云密布的时候,我也喜欢让幼儿站在走廊里,看云随着大风上下翻滚,由远而来的磅礴气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白云》这首诗歌把云的神奇变化,用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非常适合我班幼儿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并乐于大胆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尝试并学习仿编诗歌。 3、能从诗歌中体会白云的奇妙变化,丰富和拓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诗歌的格式,掌握诗歌中的词汇,丰富幼儿的语言。 【活动难点】 理解诗歌的语言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和凝视变幻莫测的白云,感受云在瞬间发生的变化。 物资准备;分级阅读教师和幼儿的用书。 环境准备;幼儿参与运用棉花、废旧材料制作的云朵。教室内上空的顶部布置有各种不同的云彩的天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们仔细听后想不想;猜一猜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 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 引出诗歌《白云》。 二、学习诗歌: 1、小朋友说一说云在天空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说它一会像棉絮,一会像鱼鳞,云还会变成什么? 2、请幼儿自由翻阅诗歌,相互探讨。 3、提问:图上的云你觉得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 4、教师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5、提问:诗歌中都说了云像什么?你觉得想不想?你喜不喜欢这首诗歌? 6、分段朗诵诗歌,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翻阅教师的大图书。 7、播放录音带,师幼一起看大图书,朗诵诗歌,引导幼儿理解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体验创新和成功的快乐。 1、小朋友除了我们学的诗歌中白云的变化以外,白云还能变成什么,你能不能用诗歌的语言说出来,启发幼儿大胆的想象。 2、将幼儿仿编的诗句组合成一首诗歌,进行朗诵。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自选图片“白云“太阳”“月亮”“星星”,放入自己的小书包,回家和家长说一说玩一玩。收拾图书,整理物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将图片“白云”“太阳”“月亮”“星星”挂在教室内,和投放到图书区,便于幼儿自我创编诗歌和进行讲述活动。 家庭延伸:请家长带领幼儿去仰望天空,让幼儿感受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展开幼儿想象的翅膀,学习诗歌的语言。 创新意图 我在教案中没有首先给出诗歌,而是让幼儿去想象云的奇妙变化,然后在来学习诗歌,我想幼儿学习诗歌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和词汇量,为创编和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诗歌教学设计 篇4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理解古诗中“复”、“待”、“蹉跎”、“暮”、“坠”等字、词的含义。 2、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 3、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古诗,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相关图片。 2、古诗录音带一盒。 活动过程: 1、欣赏、理解故事《等明天》。 指导语:为什么下雨的时候小猴子没有地方躲雨? 2、完整欣赏古诗《明日》,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 指导语: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指导语: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朗诵配乐古诗。 附: 明日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夕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活动反思: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作品形式。怎样让幼儿通过活动记住一首古诗,并了解含义呢?古诗的选择最为重要,既要简单易懂,又要便于幼儿用语言、动作来表现。 诗歌教学设计 篇5一、推敲字词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诗歌教学设计 篇6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诗歌教学设计 篇7教学要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二、结合之前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三、欣赏诗歌 (一)读懂大意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四、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诗歌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 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 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 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尝试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式: 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对诗歌有大致印象。 一.从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入题。 二.一生读,正音:碣、澹、竦、峙、瑟、咏 三.教师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四.齐读,响亮整齐 五.简析:(学生讨论) 1.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无关。 2.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 请同学欣赏课件《沁园春 雪》,请同学感受两伟伟人在诗风的相同点或异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的宏伟目标了,诗中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第一小题)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是抒写伟人的宏阔气度和伟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只能算是反映儿女情长的小诗。抒写乡愁别绪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二.感知全诗:学生大声读诗。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讨论明确: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闭眼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设计此题目的:培养学生抓住诗眼,评析诗人精妙的用词。如本诗中“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正”字写出了当时“顺风”“和风”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型:活动课《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讨论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来赏析古诗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合作、包容、倾听等处事风格。 一.课前安排:课前先布置学生自找资料,在语文笔记本上摘录好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赏析心得。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导入新课:学生齐背前三首诗,巩固已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的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的早春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宋爱国词人笔下的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要求: 1.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笔下景象,要求细致生动,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诗句的空间。 2. 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闲适) 二.研读赏析: 词人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教师明确:“蝉鸣”可见天气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避雨之处,忽见自己所找的对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写景烘托作者的那种闲适自在的乡下生活。 课堂作业:《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同桌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座描绘一下。(设计意图:本诗只用28个字,就把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情绪表现出来了,但文中似不见一人,让学生阅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诗中之景,可以让学生同样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诗歌教学设计 篇9【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赏析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在几十年里曾担任众多报刊杂志的编辑,出版作品20余种。 二、朗读课文 学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样。 三、研讨与赏析 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分享你的发现。同时提出你有疑难的地方,让我们为你解答。 如: 第1节: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实现理想的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理想给人力量。 第6节:牺牲个人利益,却获得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和实现后的喜悦。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第7节: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遭人误解所以辛酸。胸怀理想,为理想奋斗的志士便享受着斗争的快乐。 第8节: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例如屈原,张海迪。 大写的人是伟大、崇高、真正的人。 第9节: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平凡的人因为有理想而伟大”与“英雄失去理想,蜕为庸人”对比。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不懈奋斗。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收获。总结全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结构探索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提示:总分总。(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五、课外拓展 1、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异同。 提示:理想实现的漫长性、必然性。 2、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你眼中的诗歌 美: 形象美──通过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阐明道理(不直白说出)。 语言美──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 音乐美──诗歌讲究押韵。 七、试模仿其中的一段语言形式,写一首小诗 写作对象不限,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 如仿照第一诗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再如,仿照第二节(师作) 饥饿的时候,幸福是一块面包; 口渴的时候,幸福是一掬清泉。 下雨的时候,幸福是一把小伞; 炙烤的时候,幸福是一片绿阴。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诗歌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批注 观沧海 曹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 三、诗歌赏析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杯?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本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四、导入 诗歌文体知识:四句是绝句,八句是律诗。诗句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李白及背景见书中注释。 2.听范读,注意诵读诗歌时的语速、语调、节奏。(听一遍,跟读两遍,自读两遍)播放录音 六、诗歌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作者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把“愁心”寄给明月是因为:(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觉是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七、熟读成诵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批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地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二、朗读诗歌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且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领读两遍,学生自由诵读。 播放录音 三、研读赏析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四、导入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多媒体显示)播放音乐 五、朗读诗歌 1.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2.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两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展示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六、诗歌赏析 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氛围,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了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是为此作铺垫。 七、熟读成诵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诗歌教学设计 篇11【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结构工整而意蕴深远的哲理诗。诗歌用形象化的语言及丰富的意象诠释了什么是理想;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内容。诗歌用充满韵律的语言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内涵深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3、结合个人经历,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2、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诠释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及其优秀事迹 教师: 1、流沙河个人简介,图片。 2、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首诠释理想的哲理诗,内容深刻。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一以贯之,在授课时,结合《在山的那边》引入新课教学;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突出朗读训练;同时采用让学生自立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加以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指导其从社会生活及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理解,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诗文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感受的是课文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那么,什么才能造就我们美好的人生,点亮你的一生呢?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告诉我们“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相信他一定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设计这一导入语,是按照奥苏伯尔的学习的同化理论,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即已学过的,同样谈理想的现代诗《在山的那一边》,与今天所学的新知识相联系,易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求知欲,好奇心,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 二、形式朗读,整体感知 1、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 要求:认真听,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在诗中作好标记。 2、自由朗读,带着问题思考: ⑴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⑵ 围绕这一主旨,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明确:诗歌主旨—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 (这样设计,目的是抓住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以诵读为切入点,突出朗读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下一环节的研讨赏析打下了基础。) 三、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分成5~6个小组,确定小组主持人,采用脑风暴法,针对问题,合作探究。 1、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逐段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语言。 2、师进行学法指导: ⑴ 各人畅所欲言自己的阅读体验。 ⑵ 理解诗句时注意课前搜集到的名人事迹。并联系社会生活及个人经历,这些实例将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 3、师针对各段内容,分别列出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的探讨思路,视交流情况适时知道。 第1小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节的结构,写几句话吗? 提示:A、比喻,顶针。B、仿写。 提示学生注意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 第2、3小节这两小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提示:A、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想,正是这些不断提升的理想推动了人类的不断进步。(“饥寒”中思“温饱”,“温饱”后求“文明”)举例难度不大……B、分析“珍珠链”,“脊梁骨”的作用。 第4小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提示: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 第5小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 提示:理想给人力量。 第6、7小节“获得”与“牺牲”分别指什么?“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提示:两个诗节在内容上相联系,“获得“是为理想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伴随而来的个人荣誉只是“副产品”;“牺牲”的是个人利益,觉得“酸辛”的是不为人理解,独自呐喊,奋斗的孤独。典型实例:鲁迅。 第8小节你能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遭不辛;理想使不辛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师提示举例,如“江姐“。然后引导学生再举例,加深理解。 第9小节与第8小节相联系,第8小节正面写理想的人生意义,而第9小节则从反面切入,连“罪人“,”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更何况一般人呢。 第10、11小节在内容上,两个诗节有何不同? 提示:第10小节从被动方面理想被曲解,玷污,该怎么办;第11小节写有些人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第12小节总结全诗,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在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有法可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实例的运用也使课文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了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意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轻松的交流中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 四、拓展延伸,注重自身体验 1、阅读体验: 读完流沙河颇富哲理的〈理想〉,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试模仿课文也写几句,看准表达得形象生动(这一过程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学习体会的及时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朗读,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的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让我们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以此为航标灯,为实现他而努力奋斗,愿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理想的,高尚的人。 六、作业设计 1、完成“研讨与联系”。 2、将学习体会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诗歌教学设计 篇12活动目标: 1、学会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发展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会初步的创遍诗歌 3、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增加亲子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小蜜蜂等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三月八日是什么节日?(妇女节,妈妈的节日……) 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妈妈?你们都是怎么爱妈妈的?(幼儿讨论) 你们都很爱自己的妈妈,那许多小动物也有它们最最喜欢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都爱什么呢?" 2、出示课件 1)小鱼最爱什么? 2)小鸟最爱什么? 3)小星星最爱什么? 4)小朋友最爱什么? (幼儿依次讨论,丰富幼儿词汇) 3、教师完整示范诗歌 4、教师边展示课件,边朗诵诗歌,幼儿跟读 5、创遍诗歌:请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头饰说出各个小动物最喜欢的事物,并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形式进行创编。 活动结束: 1.总结,教育幼儿爱自己的妈妈,听妈妈的话,做懂事的好孩子。 2.听音乐《我的好妈妈》走出活动室去做游戏。 诗歌教学设计 篇13一、 教材简析 《家》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炼,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受儿童的喜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二、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的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诗的优美境界中去,感受家的温暖幸福。 三、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本课2个生字。 3、 培养学生热爱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a) 老师这有一个字你们认识吗?出示“家”这个字。上学期我们学 过一首儿歌题目是“家”,谁还记得?(指名背诵)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朋友(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片),这些小家伙很调皮,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吗?出示大图,学生上前贴画。 b) 学生看图用句式“(什么)是(谁)的家”说一说。(出示句卡,学生练说时相应出示蓝天、白云、树林、小鸟、小河、鱼、泥土、种子词语,贴在黑板上。。 c) 师小结:说得真好,其实,把你们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快乐读书屋里去读读这首题目是《家》的小诗吧! (二)讲授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要求定位在读对、读通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诗,同桌之间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d) 范读诗歌,想象诗中都写了谁的家?在哪里? e) 随学生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1)“蓝天是白云的家”。看图或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说说蓝天上的白云怎么样?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及时评价。 (2)“树林是小鸟的家”。通过图理解“树林”一词。(再指名读) (3)“小河是鱼儿的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说我们的教师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条小鱼儿,你会在可爱的家里干些什么事呢? 你能带着想象再读这一句吗?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小组竞赛读) (4)“泥土是种子的家”。(有关种子生长的录像)师描述:春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泥土,小种子醒来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在泥土的怀抱里,它慢慢地长大,长成花,长成草,长成树木和庄稼。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5)小结:你看,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美。 (三)句式迁移 1、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练说,交流。 2、小动物、植物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们也有自己的家。你有家,我有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祖国。问:你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 3、(出示开满鲜花的中国地图)理解“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出示第二句)齐读。 (四)背诵全文,创编诗歌 (五)自主探究,认字识字 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认识哪几个生字,说说是怎样认识的?不认识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六)总结:同学们,家是温暖的,是幸福的,描写家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希望你们在看书时发现有关家的儿歌,一定要多读几遍,也把它背下来好吗? 诗歌教学设计 篇14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5.能力提升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例如:①“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②“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行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③“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短诗三首教学反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 ④“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体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6.拓展研究 钱钟书语言精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本文外,你还知道哪些钱钟书的趣言妙语呢?请说出几句与大家共同分享。 示例:①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围城》 ②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灵感》 ③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阳光和空气都是好东西。--《论快乐》 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通俗易懂地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说明一些道理,对提高我们解读诗歌的能力很有帮助。 课后习题 1.摘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做好语言积累。 2.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诗歌教学设计 篇15一、设计意图: 一次无意中我发现孩子们游戏时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像成人在交淡一样的对话,模仿着大人的语句,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于是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运用故事的形式来让孩子们感受问答式对话风格的儿童诗。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歌中问答式对话的风格。 2、通过观看课件、自己表演动作,学习诗歌的内容。 3、体验与同伴间相互配合游戏的快乐,学会接话表演。 三、活动准备: 1、课件。 2、诗歌录音。 3、小兔、小鹿、小鸭、风头饰。 4、两张桌子和蘑菇屋顶拼成的房子。 四、活动过程: 1、用安全教育的谈话带入诗歌,请幼儿观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歌的优美。 “咚咚咚,小朋友外面有人敲门,你一个人在家能不能随便开门呀?”“为什么?” “那你怎么才能知道外面是谁呢?” “老师这有一首优美的诗歌是关于请进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诗歌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知道敲门的就是好朋友的。” 2、欣赏诗歌,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诗歌中问答式对话的风格。 “小朋友们,诗歌里的小女孩子是怎么问的?”“屋外的客人是怎样回答的呢?” 3、学念诗歌,请幼儿参与诗歌的情境表演。 (1)幼儿跟随老师一同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 (2)请幼儿分角色上台,台下的幼儿扮演主人,进行一问一答的情境表演。 4、总结,开门时要先了解门外是谁,注意安全;听音乐拍手唱歌,活动结束。 教学材料[儿童诗]请 进 来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小白兔。” “你要真是小白兔,就让我们看看你的耳朵。”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小鹿。” “你要真是小鹿,就让我们看看你头上的角。”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花鸭。” “你要真是花鸭,就让我们看看你的脚丫。”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我是风。” “你果真是风,你就请进来吧。 你自个儿从门缝往里钻。” 诗歌教学设计 篇16【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⑴ 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故事,也可以编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学写的诗。小诗集中还可以适当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还可以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 (注意引导学生要将搜集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搜集的诗歌故事、诗歌资料等要分类编排、有序组合。) ⑵ 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⑶ 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目录。 3、成果展示: ⑴ 诗集编好了,我们来欣赏吧!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介绍。 ⑵ 同学们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化等方面评。 ⑶ 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在学校里展示,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议。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 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 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 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 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综合实践作业:与诗同行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拜伦、海星、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为各国人民传诵。你一定想更多地了解诗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将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你还可以试着写一写诗呢!进行诗歌知识竞赛,这是一个多么有挑战性的活动呀!让我们来开展知识竞赛吧! (一)诗歌知识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1)悲伤(2)伤悲(3)忧伤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句。(1)王维(2)王之焕(3)王勃 3、《七步诗》的作者是()。(1)曹植(2)曹丕(3)曹操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阴山(2)边关(3)燕山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1)花重绵阳城(2)花重锦州城(3)花重锦官城 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1)白居易《赋得草原草送别》(2)王昌龄《出赛》(3)杜牧《江南春》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1)《游园不值》(2)《春望》(3)《春夜喜雨》 8、“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1)王勃(2)李白(3)白居易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1)汉青(2)汗青(3)汗清 10、“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1)因为(2)坐下(3)座位 (二)趣味诗歌 1、给诗句填上数字。 ()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忽如()夜春风来,()树()树梨花开。()万里河东入海,()千仞岳上摩天。 2、你知道下面诗歌中的动物名称吗? 泥融飞(),沙暖睡()旧时王榭堂前(),飞入寻常百姓家。西赛山前()飞,桃花流水()肥。 3、填上反义词。 ()边日出()雨,道是()情却()情。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抹总相宜。()看山()色,()听水()声。 (三)诗歌应用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我们来年()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量性,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4、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 ”)来表达对家乡、对家人的怀念。 你是不是也来编几道题,到时候考考大家!与诗歌同行的综合性学习就要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让我们把活动过程进行总结。 1、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诗歌是:() 2、你最喜欢的中国现诗歌是:() 3、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诗人是:() 4、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是:() 5、你最喜欢的外国诗歌是:() 6、你最喜欢的外国诗人是:() 7、这次活动你获得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8、你对这次活动有哪些改进的意见? 活动结束了,你能把你的活动反思写成一个总结吗? 我的活动总结 诗歌教学设计 篇17一、幼儿诗歌学习的作用 语言精练、优美、语意含蓄深刻的诗歌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诗歌能促进幼儿感知觉、思维、想象力及语言的发展。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能批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语言水平。 二、设计思路 鉴于诗歌学习对幼儿的种种好处以及结合我园大班组课题“幼儿诗歌学习和快乐识字整合的研究”,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三、教材分析 诗歌《伞》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拟描述了大自然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妙的联系,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这首诗语言精练优美,重负性的结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与仿编。 四、活动安排 大班幼儿在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具备了类比、迁移能力。因此根据幼儿已有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制定了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目标: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环节:第一部分:通过多媒体可见学习诗歌《伞》以及相关汉字。 第二部分:通过引导谈话,幼儿理解并仿编诗歌,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想象,进一步仿编诗歌。 第三部分:通过进一步操作巩固复习识字。 活动名称:诗歌《伞》 活动目标: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操作图片、汉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展示多媒体 课件,启发提问: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出来玩了,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一一出示)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动物们都要淋湿了,怎么办呢?我们快快想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二、感受、理解诗歌 1、我把好办法编成了诗歌,你们听听,听到些什么? 2、它们找到的是什么伞?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并认识汉字“伞”、“红色”、“绿色”、“紫色”、“黄色” 三、幼儿为小动物贴画伞 1、教师启发:出示小熊,问“什么可以让小熊作伞?” 2、还有许多小动物在淋雨,我们帮它们寻找合适的伞,如果没有合适的也可以给它们画伞。(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做好的幼儿进行仿编) 3、诗歌(将幼儿的作品放入投影机进行) 四、匹配汉字卡片 这里有许多字宝宝,请你为你做的伞找出它的字宝宝。 五、幼儿将自己学会、认识的汉字找出并贴在自己相应的图片上。 评课 一、从教师预设的整个过程来分析 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幼儿在直接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发幼儿来猜测森林里会来的小动物。突然下起了雨,引发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在学儿歌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并很好地达到自然习得汉字的目标。如:在认识颜色汉字时,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汉字引发幼儿去寻找,运用跳跃式的字飞入给孩子。 再次,教师又能根据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在幼儿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挖掘幼儿最大潜能的发挥,如:材料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动物,伞的替代物及辅助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开拓了幼儿思维与视野。 二、从目标的定位来看 比较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来自于幼儿的现有经验,提升的也是幼儿能够感悟的经验。如:第一条目标: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红色花朵,黄色的是树叶在幼儿已有的生活中会经常遇见,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提炼,进而提升了幼儿对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体来作为小动物合适的“伞”。又如:第二条目标: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关注幼儿经验的习得以及对汉字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诗歌与汉字的有机整合。 三、从幼儿对整个活动的表现来看 因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演示中自然习得了相关汉字,并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如幼儿在创编狗熊的伞时,孩子会仿编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伞,绿色的大树是狗熊的伞,橙色的大树……五彩缤纷的树……。 四、建议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内容,字可以有颜色。因本次活动是初次。 2、教师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对活动中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应。 诗歌教学设计 篇18教学要求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并号召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那么,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走进诗歌,去了解更多有关诗歌的知识和趣事呢?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综合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你对哪些诗人有所了解?你知道哪些与诗歌有关的知识或趣闻轶事?除了中国的诗人、诗歌,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们想了解更多的诗歌吗?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搜集的资料也是有限的,那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轻叩诗歌的大门吧。那要如何才能合作完成呢?(拟订活动方案,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各施其能等)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吧!(板书:轻叩诗歌大门)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我们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好的活动计划,是活动成功的前提。请大家想想,在制订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引导。 (1)组成小组。 (2)确定活动内容。 (3)活动计划应该包括的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人员职责等。 (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总结。 围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板书: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有选择地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作编小诗集等活动。 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教师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做适当调整) 讨论时要合理规划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制订计划,修订完善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学生根据拟订的计划,开展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 1.合作编小诗集。 (1)可以编排哪些内容? ①收集的诗和自己写的诗。 ②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2)怎么编排? ①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给诗歌分类。 ②配上插图。 ③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 (3)交流展示。 给小诗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制作封面和目录,装订后在班里展示。 (板书:分类配图取名封面目录) 2.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选择诗歌。 小组讨论,如,选哪几首诗歌来朗诵,采用什么形式才能使本组的朗读更精彩。 (2)怎样开好班级诗歌朗诵会? ①推选主持人。 ②安排节目顺序。 ③选出评委。 (3)对朗诵者提出要求。 ①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②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板书:语气恰当表情、手势自然) 五课堂小结 此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编排诗集,学会了朗诵诗歌,更学会了创作诗歌。课下希望同学们多阅读一些优美的小诗,也多创作一些优美的小诗,争做小诗人! 诗歌教学设计 篇19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境交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5、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教学时数教学时数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什么是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等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副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观沧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充分读书 1、教师泛读,正音。 2、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诗词大意 3、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nssssǒ):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 峙:挺立。 萧瑟:是联绵字,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庆幸。至:极。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咏志:即表达心志。志:理想 三、赏析品读,深入理解 1、《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观“字统领全文。是诗的线索,由以下“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 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全景全景全景。 水:指海水。 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竦:同“耸”,高起,高耸。峙:直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写,,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树木:指山岛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林密。 丰:茂密,茂盛。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从结构上看,把海水的正面写实推向了高潮,也自然的过度到了下面的虚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 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赏析玩全诗后,想必大家也知道这首诗的大意了吧,下面我们一起描述一下大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深入理解后,大家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 曹操的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1、丰富奇特的想像。 《观沧海》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是诗人在表现沧海之壮观、之雄伟时,他除了直接描写大海本身之外,还从浩瀚壮阔的海景展开想像写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佳句。表现出了沧海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派。读到这里,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这一切都归功于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 2、合情合理的夸张。从表现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运行不息的太阳,星光灿烂的银河,竟然蕴含在沧海之中,由于前面在描写沧海本身时,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表现了它雄壮的气势。所以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来突显它的这一特点,使读者在为沧海的气势所折服的同时,觉得夸张也合情合理了。 3、准确恰当的借景抒情。如果《观沧海》仅仅局限在大海气魄的刻画与表现上,这样的沧海虽雄壮但缺乏灵性。诗人巧妙地赋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浑、它的沉稳、它的动荡不安,这些无不是诗人自身真实的写照,诗文表面句句是在写景,实则时时又在抒情,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沧海的宏伟,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到近来描写登海后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曹操的历史评价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使得他可以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五、 总结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达到目标坚持努力,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谦让。做一个像曹操一样有雄心壮志、博大胸怀、远大抱负的人。不要做有目标,但是不坚持,甚至不择手段的人。 诗歌教学设计 篇20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读诗,爱上背诗。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多读成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古诗词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今天让我们用很多有趣的方式进入古诗词的世界,领略它的魅力。 2.诗海泛舟——赛诗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背诵古诗词。 要求:积极踊跃,声音洪亮清晰,语速适中,不可重复背诵。 趣味填空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并汇报 (1)古诗趣味填空1~2组 (2)古诗词接龙3~4组 (3)古诗应用题5~6组 4.看图吟古诗根据出示的图片,吟诵古诗。 5.诗中故事关于古诗词中的逸闻或故事。 出示家喻户晓的七步诗创作过程。 6.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古诗词有新的看法,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诗歌教学设计 篇21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