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四、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2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治,治理国家。通,全部。鉴,鉴戒。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1、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屏显检测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3、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屏显)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1)看这句话:(屏显: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理解主旨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 六、作业 假如方仲永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3教学目的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4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只是/ 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第二课时: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 (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5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知识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人物语言。 能力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过程和方法: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目标认定: 学习文言文,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学生大声朗读、单读、齐读等多种读法,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品味句意,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此环节师生互动,学生读,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停顿及译文,并明确本文内容。 (教师小结:刚才这几位同学任务完成得很出色,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在疏通文意时,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合作探究、课文研析: 1、学生把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共同欣赏。(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教师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如: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本文以对话为主,请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教师引导。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3、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完成板书) 五、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同学们赏析得非常好。请同学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各抒己见。) 七、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学了本文,让我们明白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八、作业设置: 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惊赞)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6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7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8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9【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 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学生记忆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学生读懂并记忆。 2、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八)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九)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10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12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13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14《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 1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