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老舍《草原》教案 |
范文 | 老舍《草原》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舍《草原》教案(精选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草原》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 “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 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学反思: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 —— 欢迎远客 —— 亲切相间 —— 热情款待 —— 联欢话别;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示草原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三、抓住重点词句,读出意境美,理解句子含义。 如第1自然段描写草原的美景,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喜欢的方式读文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草原美景的印象。抓住句中“绿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的草原。而在这种境界里人物的情感,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沉浸其中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思维想象不够丰富,有照搬资料回答问题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课堂上未能及时要求引导背诵。 3、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老舍《草原》教案 篇2一、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 生齐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请看自学指导一 1、先学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最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草原的景美。谈谈感受。(5分钟),同桌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生自读课文,做批注笔记 2、后教 生自由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草原的景美,不完整的相互补充。(提醒几个比喻句,指导学生反复读。说说是把什么比做什么?)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1、先学 出示自学指导二 (1)快速浏览课文2--5段,课文除了写景美,还写了什么?2-5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每段加小标题。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读一读,想一想。 (2)生快速读课文,交流 2、后教 (1)生感情读文,与作者共鸣,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配乐读文。 (3)指名给各段加小标题。(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师引导回顾全文,作简单总结,引导学生试背第一段。 四、运用拓展 师:课文描写的草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全班交流。 五、以一带多 阅读表达P94《人间银河》P98《香港之夜》 1、导读:瀑布是极为壮丽的自然景象,读读这篇文章,想想文章写了什么? 2、自学提示一:自由阅读短文,边读边画出瀑布形成原因的句子。 (1)生自由阅读,小组内交流 (2)指名反馈,不足之处指名补充,师评价。 3、自学提示二 思考:瀑布有什么用? (1)同学间互相交流感悟 (2)指名反馈 (3)拓展谈话,为什么说它是可以驯服的巨大动力? 1、过渡,略读《香港之夜》 自学提示三、 自由朗读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眼中的香港是什么样子的? (1)生自学后反馈 (2)试着说感悟 六、作业: 必做 1、朗读课文,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2、听写文中的生字并组词 选做阅读《气球》,与同伴交流读书收获 七、板书设计: 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八、课后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老舍《草原》教案 篇3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 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老舍《草原》教案 篇4[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瓣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同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老舍《草原》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老舍《草原》教案 篇6一、教学目标 1、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2、结合插图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的内容 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的热情。 师:草原有多美呢?谁来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好客。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草原的景色是如此之美,那儿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呢?请用两个词概括出来。 生:热情好客 师:这节课让我们走入草原感受感受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齐读课题。 生读题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师: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用笔勾画出来,再读读,要读出你的理解。 生默读、思考、勾画、朗读。 师:哪些句子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谁来说一说?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蒙古人民来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欢迎远客。 师:谁能把蒙古人民的热情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你读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还有吗? 生读句子: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响成一片。这句话写出了来欢迎我们的人很多,很兴奋。 师:真会读书。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 生读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族人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似的,热情地和我们握手,说呀,笑呀,就像一家人。 师:真是蒙汉一家人啊!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 师: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插图,看图画展现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看图、读文、思考。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图上画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太阳落山了,夕阳斜照着草地,草地变成金黄的了。最后一句话说到了斜阳。 师:观察真仔细。 生:我们要走了,想留个纪念,正和蒙古人民一起照相了。 生:蒙古人民舍不得我们走,拉着我们的手说着分别的话。 师:我们也不想离开他们呀! 生:他们舍不得分开,正一起拥抱呢。 师:课文中的哪句话集中表现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有感情地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曾瑞说这句话像诗一样。谁来说说诗一样美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生: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很深,他们不忍心分别,太阳落山了,他们的话都还没有说完。 师:说得太好了,一起读读这句话。 全班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老舍《草原》教案 篇7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作者用"『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老舍《草原》教案 篇8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的天,的地,生活在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老舍《草原》教案 篇9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羊群……大白花。 ⑷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