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
范文 |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2【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2)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思路。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烟稀少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下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重视预习与书写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2)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①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 ;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 ;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 ; 需要白杨树,它就 。 ②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3)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4)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设计意图:“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话;学生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2)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3)补写: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由于时代间隔,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爸爸的心”。为突破难点,应采用补充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设计意图:联想结课,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 板书: 3.白杨 树 人 高大挺秀 服从需要 哪儿……哪儿…… 扎根边疆 不管……不管……总是…… 建设边疆 借物 喻人 无怨无悔 无私奉献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袁鹰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对所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个方面进行详讲,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5教材说明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6三维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识1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板书:白杨并画小白杨) 课前交流:你在哪里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呢? (随处可见,是一种普通的树,很高大。)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评价白杨树的:(课件)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家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他只是赞美白杨树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列西去的列车上,跟作家袁鹰一起,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初识白杨 提出问题:请注意屏幕,文中的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又长的怎样呢?(放课件) (环境恶劣,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长的高、大、挺、秀。(板书) 二、理解白杨 同学们刚才看的很入迷,列车上的人看得怎样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一遍文章,看看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生自由读) 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默读,你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自由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 究竟“哪儿”会需要白杨呢? 2、 你能按照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说明环境恶劣。 2、从“不管……不管……总是……”感受到什么?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考验下,总是保持他的正直、坚强的品格,不软弱,也不动摇。) 3、这句话看出白杨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白杨本性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在舒适的环境中它能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照样能长的高大挺秀。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不怕风霜雨雪,不怕严寒酷暑。不管环境怎样的恶劣,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4、你敬佩白杨吗?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敬佩吗? 指导学生朗读(一生读——师范读——生再读———齐声读) 5、让我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来直接赞美白杨吧! 三、领会心愿,明晰形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爸爸妈妈很早就来到了新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始创业。 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1、他们全家都到新疆来,他们准备干什么? 2、新疆很偏远,环境很恶劣,他们就不怕吗?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情怀,有奉献精神;因为他们生命力强,有奉献的本领;因为他们坚强不屈,不怕这里环境恶劣。祖国的边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了这里) 你明白爸爸的身份了吗?(爸爸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 你明白爸爸的心愿了吗?(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哪一段?再品味一下爸爸的话。 (生读) 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呢?赞美白杨就是赞美了谁?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火车鸣笛) 对呀,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句话是写的树吗?(写的人,写的是像爸爸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们。)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他们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同学们,再读一读爸爸话吧!。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爸爸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也许他在憧憬着新疆美好的明天,也许他在想,为了建设祖国边疆做出奉献,我无怨无悔;也许他还有点儿担心,孩子会适应这里的一切吗? 爸爸又露出了微笑,他为什么笑?在爸爸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也许他在想,我的孩子一定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成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新疆美好的未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呢?是老一辈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正在成长的边疆建设的新一代。 从“一棵”和“几棵”的对比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才播下了奉献的种子。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奉献了自己的儿女。) 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大白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的新疆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成就吧! 四、情感升华 1、(课件展示昔日荒滩——今日新疆——建设者风采。) 是他们,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厦;是他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建设者的风采,这就是白杨精神。) 作者正式通过赞美白杨,赞美了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和千千万万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板书:借物喻人)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和孩子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祖国的大西北需要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本领,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一样,为开发、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你的付出,祖国的大西北一定会更美丽。 五、作业 1、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六、板书设计: 19白杨(借物喻人) 树 人 本性正直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献身边疆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7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 (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建设边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三个句子,学习借物喻人表现方法,体会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西部是一片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到西部的大戈壁上看看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回顾:《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出示问题;这篇课文是专门写白杨的?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交流。文章表面写白杨实际写人。 4、文中第三13自然段最直接告诉我们文章实际是在写人。齐读13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 ,解读白杨 一)、车窗外的白杨 1、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2、指名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3、指名读车窗外的白杨读出白杨的。 二)、爸爸眼中的白杨 1、自由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想想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树外形高大挺秀的特点。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需要白杨树,白杨树———————————————。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写出了白杨树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拓展想象进行补充。 风沙刮来,白杨树——————————————————。 雨雪打来,白杨树——————————————————。 面对干旱,白杨树————————————— ————。 面对洪水,白杨树——————————————————。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9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抒发了对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由“雄壮”、“伟大”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至于时代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想教给学生一种读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象征写作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白杨礼赞》。 大家先把书翻到单元提示,快速默读,告诉老师你读取到哪些信息。 单元文体、散文分类、文章内容、作用、学习的方法等。 二、解题 从题目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 写作的内容、作者情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走进作者,交代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和伟大革命家、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西北抗日军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四、梳理字词 读课下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勾画重点词语。 强调两个词语两个拼音: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qiú枝jué强 (同义复合词) 五、理清思路 三步走: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2.概括每一段内容:划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者用一 两个词语自己概括。 3.合并相同内容段落。 第一段(第1段):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烘托融情于景(纯粹的景没有生命力)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情感变化)照应开头 第三段(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物-人-精神 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即作者把所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在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我们民族求得独立和自由的基石!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的,生活在当今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朗读由物及人改句式四个反问构成排比句式 第五段(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梳理过渡段及抒情线索。 1.段与段之间用哪个相似的句子衔接的。 学生齐读1、4、6、9段。 4、6两段是过渡段,串起全篇。 2.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如果说全篇的梳理是面,过渡段是线,文章中则洒满了闪闪发光的点。 照应题目开篇点题感情基调总领全文铺垫烘托融情于景一波三折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对比反问象征手法首尾呼应妙用修辞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2.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3.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象征是以物喻人。 七、收获 读文提取信息 点线面三者合一 强大的不是外表而是精神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