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导入 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略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4、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 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 三、诵读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分组按要求诵读: 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1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2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 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 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 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 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 3、齐读全文。 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五、课堂练习 1、各种形式的诵读。 2、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 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 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 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揣摩文章思路 一、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揣摩构思特点 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三、探究思考 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四、整理思路,帮助背诵(见板书)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作者应好友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郑重地叙说了事情的本末,准确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