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背影》教学设计 |
范文 | 关于《背影》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先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抽取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及示教学突破 重点 1.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3.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难点 作者的写作极其“诚实”,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教学突破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另外,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2.对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应有所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导入 课文,介绍背景资料 1.叙述事件,进入新课学习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一、导入 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同学们,一个月的寒假刚刚过去,大家一定和父母亲人们在一起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感受到了浓浓亲情。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呢? 抽学生讲述。 2.师:很好,刚才大家讲了让自己最感动的事。本课描写的是“背影”,是让作者望而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1.积极思考,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踊跃发言,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2.听了教师的话,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么好写的呢?看着背影就能落泪,可能吗?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 3:仔细听教师讲述,作相应记录。 二、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抽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人物、事件、地点。 1.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2.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三、深入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还是我的家庭困难? 3.师:文章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请试着概括一下。 4.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5.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脉络,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1.生:是课文第一句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题是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3.生:一共写了四个。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4.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5.讨论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本课小结 本课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导入 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础。随后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知晓了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了文章脉络,对文中渗透的浓浓爱意有了较为切实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课末板书设计 参考 背影 朱自清 开篇破题惦记背影(思念父亲)l事情经过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结尾抒怀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重点研读第6段 1.感受文中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2.阅读理解2、3、4、5段 2.进一步感受父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怀3.辅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3.完成随堂练习 一、重点研读第6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6段。 2.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了父亲的背影? 3.组织学生讨论: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作细致描写,请把这些词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这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效果?4.师:我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泪很快流下来了”,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另一个是父亲送我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感受文中关键词 的作用及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4.生: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5.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我”总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么?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点拨: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7.师: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有何意味? 点拨: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隋。 5.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指导下朗确 答案。 6.用心体会。 7.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二、阅读理解2、3、4、5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第2、3、4、5段。 2.师:“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3.师:4、5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当时感受到这种关怀了吗? 让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 4.师:“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句话有何作用? 1.细读相关段落,感受父亲对儿子体 贴入微的关怀。2.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亲本打算让茶房陪我上车,后来终究不放心,决定自己去。送我上车时特地选了一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又嘱咐茶房照顾我,并再三叮嘱我路上要小心,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4.研讨这句话的作用。 三、完成随堂练习(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抽学生完成随堂练习一,了解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2.导人随堂练习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明确。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练习。 2.独立思考重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体会。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着重对课文第6段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在描写中的表达效果。另外,本节课还对课文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课末板书设计 参考 背影 朱自清 三次流泪: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见面背景: t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写作 1.用朴实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引领学生品析名画 2.品析《父亲》,培养艺术鉴赏力,得到美的熏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