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一、教学内容: “华容道”是滑块类游戏中的经典。 这是有一个带二十个小方格的棋盘,代表华容道。棋盘下方有一个两方格边长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盘上共摆有十个大小不一样的棋子,它们分别代表曹操、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关羽,还有四个卒。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通过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用最少的步数把曹操移出华容道。 二、设计意图: 立足“华容道”游戏,通过引导学生移动板块来释放“曹操”的全过程,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有序思考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目的。“华容道”游戏是我国最经典的游戏之一,有着丰富的故事背景和人文理念,学生在玩游戏中能充分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三、学情背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充分的游戏机会对于儿童健全的和愉快的发展无疑是必要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玩”可以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班内现有学生40人,仅有2名学生简单了解“华容道”这款游戏,占学生总数的5%;其他95%的学生从未听说过这款游戏。这样一个小班化的教室,便于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而“华容道”游戏又是我国四大经典游戏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导我们的学生了解和学习这款游戏,来传承我国经典游戏。在提倡“轻负高质”“凸显乐学”的今天,借助“华容道”游戏,有利于让学生从单调、繁复的课业学习中解放出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盘上的两个空格,逐步移动各个板块,直至把“曹操”移动到下面的出口,从而学会玩“华容道”的游戏。 2、在探索如何释放“曹操”的复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战略、战术技巧。 3、通过玩华容道游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通过玩“华容道”游戏,使学生的左、右手得到协调发展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华容道的游戏规则,探索简单布局——“过五关”的玩法。 教学难点:掌握利用小卒的灵活性来释放曹操的技巧。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华容道棋盘 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 七、教学过程: (一)介绍游戏,激发兴趣。 孩子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吗?三国演义中有一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火烧赤壁,还记得吗?(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给大家讲讲这场战役?) 生讲:刘备和孙权两军联合抵抗曹操,周瑜巧设苦肉计,诸葛亮妙计“铁索连舟”,结果将曹操打得大败而逃,溃逃到华容道,关羽奉命在此堵截,关羽义薄云天,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冒着被军令处死的'危险,在华容道将曹操放走。 师:是啊!“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大义释曹操”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还被改编成剧本、电影等。更有趣的是人们根据这个故事还发明了一款名扬中外的益智游戏。你想了解这个游戏吗?这个游戏就叫——华容道(课件) 下面给大家出示的是华容道游戏的一些小资料,课件出示小资料:(研究历史、布局) 读了这则小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或者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孩子了解华容道游戏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谈感受、提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就是过五关这一布局(板书),但是,进行探究之前,我们先要对游戏器具进行深入的了解。 (二)、观察器具,发现问题。 打开游戏器具,仔细观察, 1、看看你都发现了那些人物?(五员大将,解释过五关) 2、再仔细观察,这10块板子又有什么不同? (板子形状不同、大小不同) 3、探究板子之间的大小关系 师:你能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曹操所占面积的大小是关羽所占面积的2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游戏器具中这么多重要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对于探究游戏有什么价值呢?你想去验证吗? 4、介绍规则 师:但是,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只有深入地了解了游戏规则,我们玩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大家先小声读一读游戏规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过渡:孩子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华容道的知识,也弄清楚了游戏规则,现在是不是迫不及待想动手体验一下? (三)、引导探究,体验游戏 1、动手操作 师:由于我们要探究的是“过五关”这一布局,动手操作之前先要检查布局是否是初始布局 生动手体验。 2、交流操作感受、经验 师:在释放曹操的过程中,你遇到问题了吗? 生汇报出现的各种问题(总结出一种:就是曹操被大将堵住去路,无法移动) (实物投影演示)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或者有什么想法? 生:小卒是大将的二分之一的大小,行动起来非常灵活,能帮曹操顺利出逃。 师:你的发现证实了我们探究之前的设想,看来华容道游戏不仅好玩,而且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数学知识) 3、再玩一次,数步数,生介绍经验。 介绍:据记载,过五关布局目前最少的步数是36步,你们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真了不起!(走步数少的同学演示走法) 4、比赛 下面,我们做一次比赛吧,比一比那些同学能走到36步! (四)、交流反馈,拓展延伸 游戏总能让我们乐此不疲,今天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能和xx班同学一起探究华容道游戏,我感到特别开心,咱们的同学思维敏捷,而且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华容道这款游戏变化多端、奥妙无穷,他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推理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华容道游戏的设计原理、所蕴含的数学原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探究。 八、板书设计 华容道 ——过五关 大将 2倍 曹操2倍 4倍 小卒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2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估计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学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加强估计方法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尺子、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生2:(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身高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3一、学生情况及教学分析 1.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角与直角,正方体与长方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经验。本单元是将这些经验上升成一个概念,给一个名称。 2.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学习和日常生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让学生扎扎实实的理解与掌握,并灵活运用。 3.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⑴角与直角 ⑵正方体与长方体 ⑶长方形与正方形。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直角,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三元素,正方形与长方形。 2、通过动手制作直角。 3、能够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能够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过程与方法: 1、用直角量具去测定和判断直角。 2、比较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制作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模型。 3、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的美。 2、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与判断直角。比较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 难点:把正方体或长方体所缺的棱和顶点补全。 关键: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4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预习新课 1、判断: ○ ○○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出示预习单:预习第10页例3: 1:每2个一份,你是怎样理解的?在分时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2:圈,表示什么意思?每个圈里的数量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 在平均分时,分别用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的方式来解决。 3: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这道题目的题意。把课本上的空白处填充完整。 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也可用小棒、圆片摆一摆,还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二、自我检测 学生预习完后,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在练习本上自我检测。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每4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连一连、圈一圈 10条鱼,每个鱼缸放2条,需要几个鱼缸?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说说分的结果。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每几个一份,求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板书课题) 学生预习和检测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以待解决。 三、交流问题 1、学生说一说在预习和自我检测中遇到的困惑及不会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切忌教师接过来又详细讲解一遍) 2、如学生未有问题,教师结合巡视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问: 在平均分时,给定的每份数能改变吗?怎样能很快的求出结果(用乘法口诀得出) 四、教师讲评 明确知识 针对交流进行引导: 1、8个果冻,每2个一份,实际上是从8里连续减去2,直到分完(没有剩余,0为止。) 2、在平均分时,你怎样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 3、在平均分时,明确每一题的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不变,每份数越多,分的份数越少。 4:第10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平均分我们学习了两种类型,课下要好好总结。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第12页第5——9题. 2、把12瓶矿泉水,每3瓶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5【教材解读】 《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材从具体到抽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第二个层次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等,让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进一步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第三个层次,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说明线段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教材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就可以了。教学用尺子画出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对画法的指导:画线段时,要注意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刻度几。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 3、学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问题生成单 我知道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 2、数学书长约( )厘米,宽约( )厘米。图钉长约( )厘米。 3、尺的刻度“2”到刻度“5”的长度是( )。 4、1米=( )厘米。 我会学 自学课本5页,完成以下问题。 1、找一条毛线,拉拉看,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 ); 2、摸摸桌子边、书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 )。 3、找一找,还有那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4、量出下面线段的长度。 【教学过程】 预设 1、独立自学 生:自学课本第5、6页,完成问题生成单。 二、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优教通课件出示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活动场景。 师:观察课件,说说两幅图的区别? 一组同学在跳绳,绳呈弯曲状;另一组同学在拔河,绳呈直线状。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毛线,你有办法使这根弯弯的毛线变直吗?学生试着动手操作,找学生上前演示。 生:两手把毛线两端拉直。 师:这根线用两手拉直后,两只手之间的这一段就可以看成是线段。在数学上,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新知探究 1、认识线段的特征 (1)认识线段是直的 师: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拉直呢? 生:线段是直的不能是弯的。 (2)小结: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线段? 生: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找找看 生: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优教通课件出示) 3、折线段(小组合作交流) (1)师:同学们喜欢玩折纸游戏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吧!(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打开) (2)师:现在纸上有了一条折痕。想一想,这条折痕也能看成是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拿大小不同的纸来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 生:通过折纸游戏,明白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可以测量长度的。 4、量线段(优教通课件出示) 量一量教材第五页这些线段的长度 (1)师:怎么量?(小组合作探究) 生:掌握测量线段的方法。 (2)组织动手量 动手操作量线段。 5、画线段(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例4(画线段)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应该怎样画呢?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画法,动手操作。 汇报: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三、课堂小结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组织汇报交流。 四、运用拓展 引导思考,组织练习。 1、判断 (1)判断哪些是线段。 (2)判断小朋友说得话对吗? 2、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3、数一数,下面的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4、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年级上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找一找、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6单元备课方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同时,长度单位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备内容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1课时)→认识米及米与厘米的关系 认识线段(1课时)→线段的特征及测量;画线段 解决问题(1课时)→恰当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尝试估算物体的长度。 2、经历探索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的过程,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3、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习惯。 2、在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7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本设计通过让学生调查电视机的价格、比较电视机价格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2、培养合作意识,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自主探究是一种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因此在本设计中,为学生充分提供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充满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前几天,我们开展了“我是小小调查员”的活动,同学们调查了自己家、亲戚家或邻居家中电视机的价格,有的同学还特地到电器商店做了一番调查。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调查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2、观察图表,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调查结果汇总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2)汇报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这些电视机中哪个最贵? 问题二:这些电视机中哪个最便宜? 3、揭示课题:这些电视机的价格不同,那么该如何比较这些价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调查电视机的价格,观察调查结果汇总表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要想知道谁最贵谁最便宜,就要学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一)教学教材90页例9。 1、初步比较数的大小。 (1)(课件出示例9)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发现并提出问题。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1:1号和2号比,哪个贵一些? 生2:3号和4号比,哪个贵一些? 生3:2号和3号比,哪个贵一些? (3)学生自由选数比较,并讨论:如何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和方法。 预设 生1:我比较的是940和1899。因为940<1000,而1899>1000,所以940<1899。 生2:我比较的也是940和1899。我是这样比较的:因为940是三位数,而1899是四位数,三位数一定比四位数小,所以940<1899。 生3:通过比较我知道了1350<2365,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350<20xx,20xx<2365,所以1350<2365。 生4:通过比较我知道了1899>1350,因为1899>1800,1800>1350,所以1899>1350。 2、合作交流,比较发现,探究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数,找到这几组数的不同之处。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8〖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先乘除、后加减”的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探索小括号的作用及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需要几只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得到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 (出示情境图:书中第17页图。) 教师行为: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活动: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评析教师通过与学生亲切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读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独立探索 学生活动: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行为: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 2.小组交流算法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 3.全班交流 教师行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教师行为: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确定运算顺序后,产生请小括号来帮忙的内在需要。) 教师行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活动: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25)÷9。 教师行为: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教师行为: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法了,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想一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哪些能用到它? 学生活动:先独立想一想,可以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评析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及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算一算,比较:94-(25+19),94-25+19。 学生活动:选择一道题,脱式计算。 (四)实践活动 留意身边的、生活中能用到小括号的数学问题,想办法解决它,并记录在数学日记中。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去应用它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过河”这一情境,培养学生独立看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本节课教学层次清楚,给学生留有大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全班交流以下算式的算法:A.29+25=54(人),54÷9=6(条);B.29+25÷9;C.(29+25)÷9;D.29÷9+25÷9,使学生探索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以及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9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隔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退位时前一位上是0的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生经验: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以及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反思 一、启动学习(3分钟左右) 1、计算536—263 214—108 独立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自主探究(8分钟左右) 1、自主先学,小组交流 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导学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2、思考: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 3、同桌说说计算过程。 2、全班共学,提炼解法(10 分钟) (1)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交流时指名说计算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2)学生验算。 (3)小结。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交流、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独立计算,验算时,对于已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查找原因,认真改正。 3、做“想想做做”的第4、5题。 (1)看题理解题意,找出其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五、课堂检测反馈。(预设8分钟) 1、《补充习题》P40~41第4、5、6题。 书本第78页第3题。 2、每日一题 (1)小汽车已经行驶了709千米,还要行多少千米后正好1000千米? (2)小红有152张卡片,小明有134张卡片,小红给小明多少张卡片后,两人卡片的张数一样多? →交流:第一题是怎么算的?第二题得数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 →引入:今天这节课继续来学习更复杂的三位数减法。(板书:三位数减法的笔算)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被减数十位上是0,没有1可退,你们是从哪一位退1的?这个1退到哪里去了?百位上退过1之后,十位上有了几个十?这时十位上可以退1了吗?它退过1之后还剩下几?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 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的减法计算与以往学的有 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学生 回答时板书课题。 →比较:第一组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第二组哪道是隔位退位减,哪道不是?为什么? →交流:每道题错在哪里,你是怎样改正的? →重点交流第5题 提问:剩下的机票还够吗?你是怎么算的?(可以算减法得数,还可以启发用加法)你这样算是怎么想的? →学生当堂作业。 集体评议作业,同桌交换评价。 提供典型错例,分析、纠错。 (重点让学生说清楚计算过程) 【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0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习(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 )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 “÷”,它就表示平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7-40页 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锐角、直角和钝角。由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这节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正确区分锐角和钝角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好本节课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准备:三角尺、直尺、白纸、活动小棒、各种有角的彩色图形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各种角。 3、结合生活情景,进行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尺子画出各种角。 4、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借助观察、操作、判断等学习方式,体验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然后分类验证。并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消化新知。在这其中学生获取知识,完全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角,你也能找到一个角吗?(课件逐一演示) 4、(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师: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5、谈话引题。 从学生喜欢又熟悉的游乐场引人,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马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对角的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一)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就地取材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合作交流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3、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验证直角 师:(指直角一类)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是不直角呢?(用三角板比一比) 2、学生上台验证,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3、验证其它两类角 师:他说得对吗?谁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4、给角取名 设问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师:小朋友们给它起的名字真好听!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和老师一起说:锐角锐角。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设问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也起一个名字吗?真不错,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和老师一起说:钝角钝角。快找到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5、师:好!那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这些角的分类,通过两种分法的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自主探索出角的分类后,再来分类验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一系列活动,获得新知。特别是给角起名字环节设计,吸引全体学生都来自由想象,轻松表达,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请小朋友们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是什么角,好吗?开始吧!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当中你在哪也见过这些角? 3、师: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展示五角星) 师: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它们分别是什么角?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5、画角:看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真多呀!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还利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小手制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角,那如果老师说出一个角,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老师说学生画,然后学生同桌之间互考。(教师巡视,选一些角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学生练习) 6小小设计(用角或有角的图形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这些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环节,这几个活动的设计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如用四肢表示角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原来人的身上也有角,每个孩子肆意的舒展自己的四肢,演示了各种角,整个环节轻松愉快。如又小小设师练习,既具有趣味性,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对知识的梳理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片段实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片段实录)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 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指名小组汇报结果。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小组1: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一类。 小组2:不对。应该分三类。直角的一类,比直角小的一类,比直角大的也一类。 其余小组:对,我们也分三类。 师微笑:你们都赞同分三类,那分两类到底有没有道理?(学生思考) 稍一会儿。 生1:我知道了,分两类也是有道理的。我们是按角的大小分,他们是按是不是直角分的。 生2:我懂了,两种分法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分的标准不一样。 师:是呀,很多时候,数学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像今天我们给角分类一样,标准不同,分法也就不同。 反思: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有序、情趣并生,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愉快,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上离我们的学生较远的素材变为学生非常熟悉的游乐场所图片出现,学生果然兴致极高,立即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使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知探究环节中,我创造性地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比一比、分一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什么分?再在分的基础上分类验证。特别是刚才有几个角用眼睛观察有争议的,通过亲手验证,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让它们归队。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此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在汇报分的结果时,第一组孩子说: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是一类。由于我在备课时就预想过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所以当这位学生说出这种分法时,我从容地把球扔给学生,然后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种分法是否有理。(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分三类)经过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同:角分两类或者三类都是可以的。这样更加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然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总之,新教材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作为一线的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让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勃勃生机。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2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97例1及“做一做”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老师听说咱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解开吗?生:有 师:哎呀,大门上的星星钥匙怎么落到地上了?咱们帮忙安装上吧!注意,这门上的两颗星星颜色可不一样哟。 师:怎样装呢?生:红黄,黄红。 师:我们装上试试(红黄,门没有反应)生:黄红! 师:会是黄红吗?(引导学生说出“一定是”)还有别的摆法吗?师:我们来交换一下它们的位置!师:你们可真聪明,大门打开了。 二、探究新知 1、这是谁在哭呢?小丽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生:随机说 1)这可有点难度了,你先猜猜可能是几?(12、23、33等)2)大家这么回答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3)这么回答很乱,容易遗漏和重复。怎么把组成的两位数的情况不重不漏地全部找出来呢?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 (课件出示)要求:利用手中的三张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数,一人把数写在练习纸上,最后数出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比一比哪个组写的最全。 师:谁愿意起来说说你们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摆了哪几个两位数?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 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 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有顺序的写法可以请学生多说几遍:“谁听懂了他们的想法?请其他同学再来说一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 师:看了这么多方法,你觉得哪种写法好一些,为什么?(有规律)生结:这些办法很有规律,他们的好处: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全班同学交流,注意突破:在组成两位数时有数字重复或者遗漏这一难点)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 揭晓答案:32 。 如果老师换几个数字0、2、3,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里面有什么呢?(课件出示任务) 1、任务一:涂颜色。(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指名学生(有代表性的)到前面展示。 (3)先独自思考,再全班交流。 (4)交流评价,理解方法。 师:能说说你是借鉴了黑板上的那种方法吗? 小结: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搭配知识不仅仅是数字,也能在图形和色彩中运用啊! 2、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请坐的最端正的三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一下。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生:摆造型,摆位置…… 师:要照相了,笑一笑,1、2、3咔嚓!师:赶紧换一种坐法再照。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师:同学们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这么快就就掌握了有序搭配的方法了。 3、师:小朋友们,握下手回到座位上吧!每两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几次手?哦,同学们有的说3次,有的说6次, 小结:组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4、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语文知识学的怎么样?用“读、好、书”三个字一共有几种读法?(要求:不遗漏,不重复)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3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 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 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6页第1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2)认为22+21=43(人) 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 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1、师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比赛2、形式分必答、抢答······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八、当堂作业(练一练)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6页1、2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4[教材简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说说这两幅图所用的绳子有什么不同?(弯弯的,直直的)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弯弯的,直直的物体。 二:认识线段特征 1,操作:请同学们把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它是怎样的?(弯弯的) 提出1:你能把它变直吗?生操作。 请生说如何操作。 师生共同操作,师说:我们捏紧绳子的两端,还要....(把它拉直) 谈话:现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个数学新知识。仔细听: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师:我们认识的新朋友是...(线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线段。 师操作:(1):一手拿毛线。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2):怎么样让它变成线段?谁来试一试。 (你能指一指线段吗?从哪到哪是线段? 渗透:从一段指向另一端) (3)老师拉直毛线的其中一段,这有线段吗?你能指一指吗?渗透从哪指到哪? 2,提问:所以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1:直直的? 还有吗?生:两只手 师揭示:线段的两端有两只手,我们画两条短竖线来表示。 谈话:就像两只手有名字一样,放在两端的短竖线,我们把它叫线段的端点。 出示PPT 师:线段直直的,还有几个端点?(两个) 操作:同桌之间,用毛线说说线段的特点。 3,生活中的线段(指导学生完整的说:端点在哪?从哪到哪是一条线段) 三:继续认识线段的特征 操作:折一折, 问:这有新的线段吗?你能指一指吗?(端点在哪?从哪到哪?) 生操作:你能这出和我这不一样长的线段吗? 请生黑板展示,先说线段端点在哪?从哪到哪是线段?再比较长短。(多请几位同学) 四人小组讨论:把你们折的线段放在一起比较,说说你对线段的特点有什么新的认识? 谈话:数学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有时需要长长的线段,有时需要短一些的。一会请大家欣赏这些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 2,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 (1)这都是什么图形 (2)端点在哪?每条线段都是从哪到哪? 五:画线段 谈话:老师想要画一条线段,你觉得需要什么工具?为什么? 操作:你能试试画一条线段吗? 学生展示 PPT出示儿歌,PPT示范, 学生再画一画 六:想想做做3,4,5 3,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 提示:学生认真读题后,完成第3题 你画了几条?你呢?揭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4,师:谁能说说没两点是什么意思? 请生独立完成。 出示错误画法,揭示“每两点”的意思 总结:三点可以画3条线段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5教学内容: P56~58算得对吗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xxx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出示p56页挂图。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138+118=256答:应付256元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 300256-44+44=256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三、新知运用 完成p57页试一试习题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7、58页“练一练”1~6题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课堂。 教学反思: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