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范文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山 日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登高望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4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 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 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 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4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 师小结。 四作业 1 背诵古诗。 2 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8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