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A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理解“忘我、呆呆的、静静的”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地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从语言描写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深刻含义。 教学流程: 一,感受课题,造势 1,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2,读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3,你会怎样读这个课题呢? 1)突出“游到”,青年画技高,使人赞叹; 2)突出“纸上”, 青年画技高,令人惊奇。 二,品读课文,赏析 1,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 学生自由回答 请用青年说的一句话回答:先游到了心里。 哪些描写可以看出鱼已经游到了青年的心里?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下所画全是金鱼,和鱼合二为一,鱼游到了心里。 (全班齐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青年是怎样画画的呢?读一读,理解“每个部位”,了解金鱼的各部位;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读一读,了解分号的.作用,理解工笔细描——画得深入,理解挥笔速写,画得流畅生动。 老师重读“每个部位、很快地”等词,指导朗读。 2,鱼为什么能游到青年的心里呢?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边画——找出段落、标出句子、圈出词语。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1)理解“忘我、呆呆的、静静的”,感悟青年勤奋、专注的精神。 读读第一段文字,让学生找一找有意思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导读:青年的眼光在哪里?青年的思维在哪里?青年的兴趣在哪里?青年的爱在哪里? (老师提问声调越来越高,情绪越来越激动,感染学生。) 别惊扰这位青年,我们悄悄地读读这段话。指导朗读。 2)想像青年的日常生活,理解青年忘我的境界。 导读:每个星期天,青年来到玉泉,他会忘记什么?他会忘记什么?他会忘记什么?而他不会忘记的,是什么? 再次追问:青年的眼光在哪里?青年的思维在哪里?青年的兴趣在哪里?青年的爱在哪里!? 想一想,星期六晚上他在做什么?星期五、星期四、星期三呢?走路时他可能在想什么?吃饭时、睡觉时、在梦中呢? 指导朗读,理解青年忘我的境界。 三、提炼思想,知情 1,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我们用什么词语赞美他? 列举10个词语,进行一分钟背诵练习。 2,我们从中要学习什么呢?介绍古往今来的经典励志故事。 四、启思练笔,导行 通过今天的学习,青年勤奋专注的精神给你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情况写一段话。 对练笔进行评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命题 教学设计方案(二)。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2.从多角度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三、教学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制作日晷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让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 1 )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 2 )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 3 )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 4 )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 5 )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 ( 6 )碟片介绍:日晷; 2 、制作简易太阳钟: ( 1 )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 2 )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 3 )动手制作; ( 4 )展示、评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 2 )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 3 )教师讲解、演示; ( 4 )室外活动:玩手掌日晷; (三)、归纳本课教学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课题: 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 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