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范文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治,治理国家。通,全部。鉴,鉴戒。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1、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屏显检测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3、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屏显)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1)看这句话:(屏显: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理解主旨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 六作业 假如方仲永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四、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介绍一位大家童年的伙伴,他就是砸水缸,救同伴的司马光。司马光的砸水缸救同伴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吴王孙权常识。但他年青时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孙权多次劝他学习,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还说自己一介武夫,只要会领兵打战就行了,这不,孙权又来劝学了,这次结果如何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 1、师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2、抽生读。 3、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故事大意,小组内拿不准的字或者句子做上记号,待会提交全班解决。 2、生提出疑问,全班内解决。 四、分析课文,指导朗读 1、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师相机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惊叹。 2、教师借题发挥:有的同学不爱学习,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劝学也无济于事,孙权到底是怎样劝学的,居然让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吕蒙浪子回头,最终成为一位饱学之士。看来,当老师的特别要学一学孙权的劝学艺术。 3、抽生读孙权劝学的内容。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定,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孙权对部下要求很严格,同时又对吕蒙寄予厚望,希望他学成之后能更好地辅佐自己。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可以隐隐感觉出孙权对吕蒙找借口“辞学”的责备之意。 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为吕蒙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足见孙权对部下的关心。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前一句是反问语气。反驳了吕蒙“军中多务”的借口。后一句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行性。 ④孙权劝学可谓是语重心长。吕蒙收到的效果如何呢?请大家一齐读出来。 惊叹语气。鲁肃对吕蒙的才略大增既惊叹又赞许。 ⑤吕蒙的回答也很有趣。 感叹语气。吕蒙对自己的进步感到自毫。吕蒙和鲁肃同朝为官,对话有调侃的意味。 6、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抽三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其它同学旁白。 五、拓展与提高 1、吕蒙能听取孙权的劝学,最终变得文武双拳,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神童方仲永,五岁能诗,但由于不注重后天学习,最张“泯然众人”的悲剧,让人痛心不已。 吕蒙和方仲永虽一个在三国时期,一个在北宋,但我们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假设有一天,“吕蒙巧遇方仲永”,他们这间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呢? 请小组内为他们设计几句简短的对话,待会小组内推荐两句同学演示一下。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自由的,从多个角度谈一谈。 参考: ①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有所成。 ②虚心接爱别人善意的意见。 ③不能用老眼光看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 3、吕蒙这所以能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变得文武双拳,这与他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一位同学说: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下面请大家也谈谈你对书的感悟。 例:书是阶梯,能帮助从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 书是清泉,能滋润干涸的灵魂。 书是渡船,能载人到达理想彼岸。 书是桥梁,…… 4、欣赏完孙权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能不能也用你所知道的关于读书的名言来劝学呢? 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孙权的角度—— 吕蒙的角度—— 鲁肃的角度——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7教学目的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梳理课文。 2、了解故事大意,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疏通文意(由学生自己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并回答) 三、品析课文 求学过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求不高,可行)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问: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语言) 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问: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②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行动)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5、分角色朗读(小组及男女生分开等形式朗读后学生点评) 6、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四、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学了课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2、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吕蒙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方仲永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3、请说说有关读书的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五、作业 以“由《孙权劝学》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随笔。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